「贊」這個小區爲啥叫「水簾洞」?藏了30年的祕密終於浮出水面

「赞」这个小区为啥叫“水帘洞”?藏了30年的秘密终于浮出水面

「赞」这个小区为啥叫“水帘洞”?藏了30年的秘密终于浮出水面

奉賢西渡街道水簾洞小區,建成30餘年,始終有一個秘密未解開:它為啥叫“水簾洞”?就連較早的一批住戶也給不出答案。不過,隨著日前小區整建制拆違和大規模改造工程項目全面完工,水簾洞小區增加了不少全新的設施和功能,並恢復了初始樣貌,謎題終於揭開——原來,有三幢臨街居民樓的外側被設計為“騎樓”造型,從外部商戶走到居民樓內,要經過一條形如“水簾洞”的通道,因此得名。

在奉賢,一系列總投資近14億的工程上馬後,讓40個房齡、外觀、功能如水簾洞小區一般陳舊的老小區實現了多項目疊加改造,真正改善了居住環境。不久前的調研走訪中,奉賢區區長華源再次強調,“寧可少造一棟高樓,也要讓老舊小區百姓住上好房子”,這意味著奉賢的“錢袋子”將進一步向民生工程敞開。

“破碉堡”變身“景觀房”

73歲的馬亞萍在水簾洞小區19幢住了近30年,曾親眼看著小區從當年西渡地區最早一批環境優美的住宅小區淪為一座電線亂拉、雜草滿地的“破碉堡”,老百姓“就連8分錢一平米的物業費也不願交”。

小區一共只有22幢樓,可是在改造之前,即便居民區黨支部書記姚美紅也“常常數不清楚”。原因是小區的原始設計缺乏規劃,一幢幢住宅房之間由經營性小廠房連接圍合,小區內部還藏著一排有證的商業街,形成了一個酷似碉堡的建築群。底層的“水簾洞”設計則給違章搭建提供了便利,商家將兩側的通道口一封便成了違章的店面。

水簾洞小區的問題還不止於此。因房屋歷史久遠,歷經幾次疊加建設,把原本閉合的小區變成了開放式小區,外部通往小區大大小小的通道口甚至能達到11個,安保形同虛設。再加上早年建設的自行車棚配套陳舊,住戶為了給電瓶車充電,紛紛從住宅樓裡伸出電線。抬頭望去,整個小區如同密佈著蛛絲。

2017年,經西渡街道申報,奉賢區房管局將水簾洞小區納入到當年的市級老舊小區改造工程,一系列變化開始發生。通過市、區、街道三級財政撥款,小區先後實現了整建制拆違、房屋外立面修繕、二次供水改造、架空線入地、雨汙分流、加設自行車車棚充電幢、街心公園建設等大大小小的改造。尤其是水簾洞景觀的還原,姚美紅介紹,對照原始圖紙、詢問周邊住戶,居委會排摸出近20間違建店面,會同執法部門一舉拔除後,騎樓恢復了最初的樣貌。“老百姓進樓道也有了通途,不用再彎彎繞了”。此外,原先近300個分佈散亂的舊車棚,也重建、修繕成了20組規範整齊的連排車棚,並給每一間加設了充電樁。

記者獲悉,近兩年來,奉賢區投入近14億元,對40個老舊小區實施了綜合改造,合計改造面積達到104萬平方米;完成7萬戶電力設施改造、2.7萬戶自行車棚充電裝置改造;對2000年前建造的售後公房小區和商品房小區實施二次供水設施改造,2017年完成改造190萬平方米,今年413萬平方米改造正在實施;針對嚴重影響居民生活環境、汙染小區周邊河道的雨汙混接、汙水管私接現象,在96個小區開展607萬平方米雨汙混接改造……一大批老舊小區的老大難問題得到有效解決,老百姓居住環境明顯提升。而困擾郊區老舊住宅提升的加裝電梯、集資房修繕等工作,也正通過奉賢“美麗家園”建設加快推進中。

「赞」这个小区为啥叫“水帘洞”?藏了30年的秘密终于浮出水面

奉賢新城面貌

黨建引領居民共建家園

位於奉賢青村鎮的青益苑小區,建於上世紀90年代初。小區近30年沒有名字,居民連收寄快遞都只能填寫路名。就在一年前,奉賢區通過在各街道、鎮同步實施“宜居小區·和美樓組”自治管理辦法,激發了老百姓參與改造、治理社區的動力。如今,不僅小區有了名字、掛了牌子,小區內部也增設了健身區、廣場、停車場等不少新設施。

奉賢區房管局介紹,“和美樓組”是奉賢針對老舊小區進行綜合治理、促進老百姓在黨建引領下參與共建家園的手段。各小區經過創建達到一定標準後,區政府會以樓組自治金、小區自治金的形式予以獎勵,最終讓老百姓形成自覺。

辦法經過近兩年的推行,已推動了諸多老舊小區自發進行微改造、微更新。在奉賢區南橋鎮曙光新村,居民通過居委會、鎮房管中心等相關部門的指導,在短時間內完成了小區封閉、停車位規劃,甚至自籌資金安裝了道閘、攝像頭、樓道小夜燈等安保和便民設施。從前經常發生入室盜竊、建築垃圾偷倒情況的老小區,如今安全、衛生、休閒等各類設施齊備,管理妥當,哪怕小區物業費翻倍增長居民也沒有怨言。

此外,為保障各方參與社區共治權益,促進居民自治水平提升,奉賢區與16家社會專業組織簽訂了物業糾紛調解、小區管理、法律諮詢等委託合同,實現了專業社會組織參與住宅小區事務全覆蓋。奉賢還先後湧現出了南橋鎮正陽第二居委樓組自治“微陣地”、 奉浦街道第四居委社區“微管家”、青村青溪區小區便民“微公園”、奉浦街道上院佳庭樓道“隔壁鄰宿”微自治等多個居民自治平臺,社區居委會主導,居民、業委、物業多元參與、共同治理的新格局逐漸形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