闢謠:煮米飯「缺少了這一步營養全部浪費」?

煮飯是廚房裡最基礎的操作。現代化的電飯鍋讓煮飯變得極為方便,操作起來並不比“把大象關冰箱”簡單。不過,最近看到某頭條大號發佈的視頻,宣稱“缺少了提前浸泡這一步,營養全被浪費了”。

闢謠:煮米飯“缺少了這一步營養全部浪費”?

簡單粗暴地說:這是一條危言聳聽的謠言。

米飯的營養怎麼可能損失?

米飯是一種營養較為單一的食品。它的核心價值是提供碳水化合物,作為我們日常活動的能量來源。100克生大米中,差多不有80克是澱粉,10克上的水和7克左右蛋白質。微量營養成分中,有一些B族維生素值得一提,除此之外的營養成分就乏善可陳了。

在煮飯前用冷水浸泡,只是讓大米提前吸收水分,以及一些可溶性的微量營養成分溶解到水中。泡了,並不會產生什麼營養成分,如果把泡米水一起煮飯,也不會損失什麼;不泡,那些營養成分就保留在米飯中,無論如何也不可能被“浪費”掉。

提前泡米有什麼價值?

闢謠:煮米飯“缺少了這一步營養全部浪費”?

大米的主要成分是澱粉,在大米中以一個個澱粉顆粒的形式存在。煮飯的時候,水從外向裡傳遞,同時熱量也從外向裡傳遞。澱粉顆粒吸水之後膨脹變大並舒展開來,在高溫下互相牽扯就餐,就發生 “糊化”變成膠,米飯也就“熟”了。這種“膠”的狀態,就決定了米飯的口感。

理想情況下,是水儘快傳遞到米粒內部,讓澱粉充分吸水膨脹,然後熱量再傳遞進來,讓它們進行糊化。這樣糊化會比較充分均勻。

提前把米進行浸泡,其實就是在加熱之前就讓水傳遞的過程預先進行。這不失為一種可行的做法,對於米飯的口感可能會有積極的作用。但是,米飯的口感好不好,跟營養如何完全是兩碼事。

換句話說,泡不泡只是可能影響到米飯的口感,說什麼“不泡就浪費營養”純屬造謠。

不提前泡就煮不出好飯嗎?

提前泡米是一種解決問題的“原始辦法”。它對於米飯的口感有幫助,但並不意味著不泡就不行。

如果直接用幹米煮飯,先緩慢加熱讓水慢慢升溫,只要在水溫升到澱粉的糊化溫度之米已經充分吸水,就跟提前浸泡作用是一樣的。此後溫度繼續升高,完成澱粉糊化,也就能獲得口感良好的米飯。

當然,這樣操作需要相當的經驗去把握“火候”:如果升溫過快,米粒外層完成了糊化,而內層吸水膨脹不夠,即便不是夾生飯,飯粒也會外軟裡硬,口感不佳;而如果升溫過慢,又導致煮飯所需要的時間太長。

現代的電飯鍋會自己掌握“火候”

現在已經很少有人自己燒水煮飯。市場有各種各樣的電飯鍋。

闢謠:煮米飯“缺少了這一步營養全部浪費”?

作為一種自動化的工具,電飯鍋的設計目標是把煮飯中需要把握的“火候”集成到鍋的控制系統中,從而像傻瓜相機一樣“不學就會用”。使用者只需要按照說明加入米和水,蓋鍋、按下啟動按鈕,然後就等著開鍋盛飯了。至於用什麼速度加熱、加熱多長時間、煮好之後如何保溫,都交給鍋來完成。

這樣的功能,甚至不需要“高檔”,大眾化的普通電飯鍋就能夠實現。提前浸泡堪稱多此一舉,再說什麼“缺少了提前浸泡這一步,營養全被浪費了”,就純屬造謠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