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讓你的農產品插上網際網路的翅膀?這是第一步認知

荒野叨叨:大家知道天天叨叨著互聯網思維、互聯網加的都是什麼樣的人群嗎?實體生產者?經營者嗎?錯!每天讀讀各類主流媒體上的文章是不是感覺有了互聯網就好像陸地動物插上了翅膀,沒風都能飛起來的樣子。有吧?不過看看現在的網絡上的諮詢都成了什麼樣子?各個媒體平臺成了什麼樣子?是不是一頭是一大批人每天無休止的“生產”著千篇一律的“博眼球”的內容,不否認這是這些人的謀生方法。不叨叨了,簡單些說就是:幹啥事都不要太用心啊各位,要用腦,否則容易被傷著!因為說實話的文章你們基本看不到,呵!

想讓你的農產品插上互聯網的翅膀?這是第一步認知

互聯網思維是一串0,而起到決定然後作用的永遠是那個堅挺的1。互聯網思維會加快農產品銷售的成功,但是,如果把互聯網思維理解成屌絲逆襲的快速通道,則完全大錯特錯。屌絲偶爾可以通過互聯網思維逆襲不錯,但從整體上來說,互聯網思維將加劇馬太效應,使弱者更弱,強者更強。它的特點是把強者的所有社會資源都發揮的淋漓盡致,結果將是數字鴻溝越來越深,財富加速向強者聚集。互聯網時代的到來,給農業帶來的最大的改變就是拉近了消費者與生產者之間的距離。在(移動)互聯網時代,口碑成為第一生產力,通過各類社交媒體,口碑可以為企業帶來難以想象的作用力,好的口碑可以讓產品一夜成名,同樣,壞的口碑也可以讓企業頃刻消亡。

因此,口碑效應的彰顯,對農產品營銷既是機遇也是挑戰。想要做好農產品營銷,就要先了解消費的現在新消費的最主要特點,就是消費體驗至上,消費成為一種表達,碎片化,個性化,注重參與感,價格敏感度降低。瞭解其症狀後,才能對症下藥,那到底該怎麼做呢?小故事告訴你怎麼做?

想讓你的農產品插上互聯網的翅膀?這是第一步認知

塑造產品傳奇故事:“當別人在談夢想的時候,我們卻在講故事。“你才能在行業裡凸顯出來你的獨與特。打破傳統傳播方式:何讓更多的人知道你的農產品?靠吆喝,廣告,還是打折促銷,而“叫個鴨子”的風生水起,卻讓人看到了自宣傳的魅力,“叫個鴨子”在傳播的過程中,不斷激發用戶拍照在朋友圈分享的慾望,讓消費者主動傳播,而非傳統傳播的被動接受。創造深度的服務模式:童趣、好玩、科幻、抗震、環保、便宜的土袋房才是消費者更喜歡的農場民宿。當把一個杏核埋在土裡,給它點水,它就把泥土變成了樹、枝、花和果實,這會給消費者帶來多麼奇妙的體驗,而不是單純的看一看,拍個照片,就沒了。所以只有深度的服務模式才會吸引更多的人。

好了,寫給能看懂的人看的文字不用太多.更何況大部分的人是看的多,做的少。有什麼用呢?改天見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