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外部因素幫助我們調伏內心

讓外部因素幫助我們調伏內心

每一次來到寺院,總是令人心生歡喜,讓人不捨離去。我們都留戀寺院裡的感覺,喜歡寺院裡的氛圍。因為每每走進寺院裡,便感覺已經遠離世間的煩惱,濾去塵世的浮躁,心靈深處變得寧靜安詳,猶如給心理做了一次洗禮。

我們在家的修行人更是如此,來到寺院清修幾日,感覺自己的心似乎也開始不受外界的影響,似乎已經調伏住躁動的內心,似乎已經放下了很多,似乎放下了貪嗔痴……

讓外部因素幫助我們調伏內心

我想說的是,這些其實只是一個假象。這就像是把自己關在一個封閉的空間,暫時隔絕了外面的風風雨雨,隔絕了外部環境對我們內心產生的影響。這種內心的寧靜其實是十分脆弱的,一旦我們走出去,回到家中,回到工作、學習中,自己是否已經調伏內心就一目瞭然了。到了此時,其實大家都已經清楚,心中是否還有貪嗔痴?這些只能騙騙別人,騙不了自己的。

通常當我們獨處時,就會暫時地離開一些外部因素的影響。我們持續地修行,這些影響就可能會越來越少,甚至感覺可能完全消失了。然而事實並非如此,當我們在為這種短暫的現象沾沾自喜之時,我們的心已經躁動了,只是自己未曾察覺而已。

讓外部因素幫助我們調伏內心

我們在有些時候選擇這樣的方式修行,雖然並非一個好方法,然而在某些時候,也可以是個必要的選擇。因為我們不可能一直呆在寺院裡,一直在封閉的空間獨處。我們需要不時的走出來,才能有效地觀察、對比到自己的內心,瞭解它是否被你降伏。

我們回到生活中,通常會忘記自己是一個佛教徒的身份。比如在公交車上被別人踩了一腳、擠了一下,往往我們有可能會生氣、會理論,去試圖讓別人道歉,甚至於與之發生爭吵。但如果我們記住自己佛教徒的身份,或者別人都知道你是佛教徒時,我們就會不好意思表現太差,有可能只是對踩了你的人微笑地說:“沒事的、沒關係”。

讓外部因素幫助我們調伏內心

所以,讓別人知道你是一個佛教徒,這等於是讓所有人都來監督你、提醒你,我們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都代表著佛教的形象。這就如同我們在寺院中一樣,利用環境造成的不自主的約束來幫助自己、提醒自己,時刻修行,不得懈怠。當然,這樣開始的時候會感覺比較累,感覺受到了諸多限制。但這樣的方式對於初學的我們,可以避免很多影響自心的事物。在我們的基礎牢固,內心逐步強大的時候,自然就可以從容面對外部因素的影響,乃至完全降服內心。

讓外部因素幫助我們調伏內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