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心與菩提心

有很多人都認為,佛教與其他宗教是一樣的,理由之一便是認為它們都是提倡善心善舉。但是同樣的善行,因為發心的不同,而導致的結果也就完全不同了。把世俗的善心當成佛教的菩提心,就是大錯特錯了。

善心與菩提心

《大智度論》︰“菩薩初發心、緣無上道,我當作佛,是名菩提心。”

菩提心的本體就是利益一切眾生、讓他們獲得如來正等覺果位的希求心,《現觀莊嚴論》中所說:“發心為利他,求正等菩提。”。

不可否認的是,擁有菩提心的人肯定是有善心的,便有善心的人卻未必擁有菩提心。菩提心和世俗善心的一個重要區別,就是“是否緣到所有眾生”。菩提心的一個特徵就是“平等”,慈悲地對待每一位眾生,而不僅僅是人,也不只是你認為需要幫助的人。

善心與菩提心

有很多善良的人會經常資助貧困人士,也會給一些流浪的貓狗餵食等等。他們都是有善心的人,但不能說他們都具有菩提心。心存善意會使你做出利益他人的行為,但這些行為帶來的利益卻是暫時的。如果你在利益眾生的同時,如同佛教放生一般,發願與之結下法緣,願它早日皈依三寶、修行正法得到究竟安樂。那我們的世間善心加上如此發心,就可讓受助的有情種下解脫之因。這才是菩提心。

善心與菩提心

還有一個方面,從佛教的角度來看,世人皆苦,人生猶如火宅。發菩提心即是“上求佛道,下化眾生”之心。也就是說,不論你是窮人也好,路邊乞食之人也好,還是腰纏萬貫、富甲一方的人也罷,或者是一隻動物、每個生命,它們之間只是在受苦方式上有差別,但受苦的程度卻不見得會因為“你所見的條件高低”而有差異。

菩提心是無有分別的,“眾生無邊誓願度”,這是菩提心!

善心與菩提心

所以說菩提心和善心的區別關鍵是在如何發心。“發心之要,不言可喻”,說明發菩提心重要,非常重要,不能不知道的。

善心和善行,都是值得我們讚歎的。這裡跟大家共同討論善心與菩提心的區別,本意是在強調菩提心的究竟意義,並非在否定世間善心。善心是成就菩提心的基礎,但並非全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