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岞历史最悠久的学堂——后里社学

【后里社学】

小岞历史最悠久的学堂——后里社学


“后里社学”遗址位于惠安县小岞镇后内村李文会故居内(古为泉郡惠邑卅一都黄坑铺小岞后里),是明代惠安县黄坑铺(小岞巡检司)六所社学之一。

小岞历史最悠久的学堂——后里社学

小岞历史最悠久的学堂——后里社学

据文献《惠安政书(社学篇)》载,社学者,一社之学也。百又十户为里,里必有社,故学于里中者,名社学云。

小岞历史最悠久的学堂——后里社学

小岞历史最悠久的学堂——后里社学

李文会故居在明隆庆四年(1570年)经创办过学堂,俗称"后里社学",直至解放初期,是小岞历史最悠久的学堂,立“社学”以养蒙敛贤才,让乡民养成了良好的家风家教。

小岞历史最悠久的学堂——后里社学

社学是官立的用于启蒙的一种教育组织形式,始创于至元二十三年(1286),元制50家为一社,每社设学校一所,择通晓经书者为教师,施引教化,农闲时令子弟入学,读《孝经》、《小学》、《大学》、《论语》、《孟子》,并以教劝农桑为主要任务。

明承元制,各府、州、县皆立社学,以教化为主要任务,教育15岁以下之幼童;教育内容更包括御制大诰、本朝律令及冠、婚、丧、祭等礼节,以及经史历算之类。

清初令各直省的府、州、县置社学,每乡置社学一所,社师择"文义通晓,行宜谨厚"者充补。凡近乡子弟,年12以上,20以下,有志学文者,皆可入学肄业,入学者得免差役。

明清两代,社学成为乡村公众办学的形式,带有义学性质,多设于当地文庙、宗祠。社学一直是为封建统治服务的地方文教机构,直至清末而终结。

小岞历史最悠久的学堂——后里社学

“后里社学”民国时期改为国民小学,仍设在李文会故居里,直至解放后迁新址改为后内学校(含螺山、新桥),行政村设立后析分为三(后内、新桥、螺山)学校。

小岞历史最悠久的学堂——后里社学

2018年中秋,李文会故居举行“后里社学”遗址揭牌仪式,重现“社学”光辉历史。结合“李文会历史文化“研究,打造集李文会故居、后里社学遗址、南宋宰相李文会历史纪念馆、千年古井、闽南宗祠文化、民间信仰文化为一体的名人故居旅游景点,推动小岞人文旅游资源,共同绘就小岞生活艺术岛美好蓝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