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高質量的證據弘揚中醫藥的優勢

“對於中醫藥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往往存在兩種偏見,而科學的研究證據是消除偏見的良方。”在9月4日召開的第二屆臨床中藥學大會上,天津中醫藥大學中醫藥研究院副院長、循證醫學中心主任張俊華教授提出,“中醫藥行業越是發展,高質量的臨床有效性、安全性的證據就越來越重要”。

用高質量的證據弘揚中醫藥的優勢

當前,慢病成為全球主要疾病負擔。對於慢病防治中醫藥有優勢,如整體觀念、辨證論治、複方治療、非藥物療法、治未病、養生保健等等,符合以“維護健康”為目標的先進醫學理念。需求的增長推動中醫藥產業快速發展,中藥工業產值約佔我國醫藥工業產值的1/3,中藥大健康產業已超過2萬億元;2017年中藥產品出口額超過36億美元。

在中藥產業快速發展的背景下,社會上對中藥的有效性、安全性的質疑不斷,主要表現為兩種偏見,一種是鼓吹者片面強調中藥來源於天然,是綠色療法,沒有毒副作用,誤導公眾;反對者則過分誇大問題,把不正確和非法使用導致的安全問題歸結到中藥上,這是對中藥安全性的偏見。另一種是擁護者過多強調悠久的歷史和經驗,認為中醫藥沒必要開展現代科學研究;反對者則認為中醫藥沒有現代研究證據,否定中醫藥的臨床價值。

世界衛生組織(WHO)前總幹事陳馮富珍在一次傳統醫學大會上曾為傳統醫藥鳴不平,因為“傳統醫學滿足了人們很多需求,卻得了個壞名聲”。究其原因,是傳統藥物臨床有效性和安全性證據的欠缺。

“繼承好、發展好、利用好中醫藥偉大寶庫,關鍵是臨床價值;而用科學研究數據闡明中醫藥的優勢和價值,是中醫藥振興發展的根基,循證醫學可以提供方法學支撐”。據張俊華介紹,循證醫學提倡臨床醫療決策需要在最佳研究證據基礎上,結合醫生經驗和患者意願來制定,強調以證據為基礎,醫生和患者共同參與的診療新模式。循證醫學的貢獻在於彌補以往經驗醫學模式的不足,推動錯誤的或“弊大於利”的治療方法的淘汰,讓“利大於弊”的療法得到推廣,不僅使患者獲益,也有助於減少公共醫療資源的浪費。

記者瞭解到,張俊華提出了循證中醫藥學的理念,就是借鑑循證醫學的理論和方法,收集、評價、 生產、轉化中醫藥有效性、安全性和經濟性證據,揭示中醫藥臨床作用特點和規律,指導臨床指南、路徑和衛生決策制定的一門應用學科。他帶領的團隊已經舉辦了兩屆循證中醫藥學國際會議。循證中醫藥學發展任務是,開展證據轉化研究,為制定中醫藥臨床診療指南和臨床路徑,為基本藥物目錄和醫保目錄遴選及中醫藥相關政策制定提供依據;開展中醫藥優勢和作用規律評價研究,形成中醫藥療效證據鏈;開展中醫藥安全性評價研究,為臨床合理安全用藥提供證據支撐;通過循證中醫藥學方法研究,為高質量證據生產提供方法學保障;開展中醫藥行業標準和規範制定研究,形成方法、標準、規範和技術體系;搭建中醫藥循證評價數據管理平臺,推動實現數據共享等。

使用藥物治療疾病一直伴隨著人類社會的發展,而科學、規範的藥物療效評價僅有幾十年,仍在不斷髮展和進步。中西醫並重、中西藥並用是我國醫療實踐的顯著特點,也是循證中醫藥學創新發展的立足點。張俊華介紹,近10年來循證中醫藥發展取得了長足進步,以系統評價/Meta 分析為主的二次研究廣泛開展;以隨機對照試驗為主的臨床有效性研究快速增長;以真實世界研究為主的安全性評價得到發展;以質量控制為主的方法學研究不斷深入;以報告規範為主的國際化研究取得突破;以診療規範為主的標準化研究不斷加強;以複合型和跨學科合作為特徵的人才隊伍不斷壯大。一批高質量研究成果在國際知名期刊發表;中醫藥臨床有效性和安全性證據不斷增加;臨床合理用藥水平得到提升,一批中成藥大品種成長湧現。

循證醫學發展的基礎是科學快速處理海量健康和醫學相關信息,生產複雜問題綜合干預證據的創新方法學、標準、規範、流程、決策建議和實踐指南;必須在能夠確保信息安全的前提下,與大數據挖掘和人工智能分析利用新技術深度融合,才能實現高質量證據的優質高效生產、存儲、共享和及時轉化應用和持續改進。中國循證醫學奠基人李幼平教授和中國工程院院士張伯禮一致認為指出,“循證醫學與中醫藥學、信息技術結合體現的是中國特色、現實需求和未來方向,標誌著循證醫學進入新時代”。

據悉,為回顧20餘年來循證醫學在中國發展的成效,展望未來循證醫學發展的方向和任務,以“循證醫學的新時代”為主題的第十屆亞太地區循證醫學研討會、第三屆循證中醫藥學國際論壇和首屆世界人工智能健康管理論壇,將於今年10月11-13日在天津召開。大會主辦方四川大學華西醫院、天津中醫藥大學和中國科學院微電子研究所將聯合發佈“循證醫學發展天津宣言”和“中成藥臨床有效性證據指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