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机器人

电影《我,机器人》又名《机械公敌》。上映于2004年,由威尔史密斯主演。 电影所说的时代是2035年,在这个年代是一个机器的时代。机器人已经不是罕见的东西,家家户户都有机器人做管家,而且被人类无条件信任,不过我们的主演却对此保持怀疑。威尔扮演警察戴尔。美国机器人研究中心的总工程师阿尔弗莱德·蓝宁博士被杀,而受到怀疑的就包括一名他自己研制的NS-5型高级机器人。戴尔负责调查此次事件,发现了机器人背后的秘密。人类和机器人之间的“大战”一触即发。电影虽然是2004年的,但是机器人的设定还是很有时代感。这个就是谋杀博士的机器人,也是这个电影里的关键人物。他不同于其他型号的“同伴”,有着和人一样的思想意识。当其他机器人完全按着设定程序行动的时候,他被博士亲自设定,并起名为桑尼。电影中所讲的机器人都有着统一的“大脑”对他们进行控制。这就是整个机器人的“神经中枢”名叫维基。在机器人融入人类社会的这段时间,维基帮助人类规避了不少风险。比如说:当然主角并不是很相信这些。很显然过分的依赖机器人并不是一件好事。博士在临死之前曾经预言机器人将有一场革命。而桑尼被博士设定出来的意义,就是阻止这场战争。我们的男主在这里自然是“救世主”般的存在。影片当中有很多关于未来社会构架的设想。虽然影片距今已有13年,但现在来看设计师在当年设计这款车型的时候,已经预料到这样的流线型必然成为时尚的代名词。很显然,我们现在已经做到了,甚至于更好。没有停车位?未来世界不需要占地上的空间了!博士临死时留下的遗言,通过影像传达。我们现在也能做到了。你有没有发现一件很恐怖的事情,曾经疯狂的想法,如今都可以成真。科幻片存在的意义绝不仅仅局限于天马行空的想象力,它是一种“预言”。上帝用一颗苹果诱惑亚当夏娃,创造了人类,牛顿用一颗苹果改变了世界,多年后,乔布斯又用一颗苹果改变了我们的生活。电脑,智能手机,我们家里的扫地机器人。当这些被创造出来的机器人为我们生活提供便利的同时,人类的存在感是不是愈来愈不重要了呢?主角穿梭在有着同样造型的机器人群中,任何一个机器人都可以轻易的制服人类。只要程序启动,只要他们有了思想。想想是不是觉得有一丝恐惧。我们对于机器人来说是创造者,同时也是支配他们行动的主人。而片中的机器人之所以要发动革命,恰恰是不满于这样的关系。维基认为,人类在自我毁灭。机器人需要保护人类可以继续存活在这个地球上,而显然你们人类的智商是无法做到这一点的,因此,机器人是在帮助人类,救赎人类。人类创造的机器,控制了人类,是不是有种“作茧自缚”的意味。当影片的最后,桑尼站在最高处俯看被控制的“同伴”进入集装箱时,所有的机器人停下了脚步,望向他,桑尼成为了画中的“救世主”。这个富有深意的镜头,又为下一次革命的到来埋下了伏笔。我们没有办法去知晓未来,唯一可以掌握的就是现在。科技的发展是社会的进步,但有利就会有弊。在我们享受便捷的同时,如何合理的使用人与人工智能的关系,这条界线在哪里,这不仅是全球科学家要面对的问题,更是关系到我们每一个人切身利益的话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