拒絕「干行活」!電影新生力量正在扛起票房大旗

“幹行活”,這原本是與專業、工匠精神息息相關的詞,但如今更多的卻是指那些走“流程”不走心的人。這就好像工業生產線上批量下來的產品,讓你挑不出毛病,但也看不出新意。

這兩年影視行業盛行的IP熱、資本熱,讓影視行業“幹行活”現象可以說比比皆是,甚至愈演愈烈。

但如果能做到好萊塢工業體系那樣的效果,多少也還說的過去。可現狀卻是一個大IP,貼上演員明星標籤,賣點情懷,再加上一個有經驗的導演就可以出一部“行活”作品。


拒絕“幹行活”!電影新生力量正在扛起票房大旗


加上不懂影視創作的外行人攜帶大量的資本盲目湧入,不少導演在資本市場洗禮之後,向商業妥協,成為拍片機器。

公式化的IP作品越來越多,最後大多被拍死在了沙灘上。即使僥倖取得成果,續集也會陷入斷崖式的票房尷尬。

為何好萊塢的超級英雄IP玩得風生水起,而國內的電影IP卻大多逃不過續集必死的魔咒?這其中導演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好萊塢的IP系列電影,基本不會多次重複使用同一個導演,就拿近期又火了一次的《碟中諜》系列,6部影片五個不同的導演,每一部都有自己的個性,每一次都能帶來不一樣的驚喜,這也就是《碟中諜》系列能經久不衰的一個重要原因。


拒絕“幹行活”!電影新生力量正在扛起票房大旗


反觀國內,正好與好萊塢相反,一個IP的開發,大多是一個導演拍到底,拍得越多就越容易陷入“才盡”的尷尬處境,越拍越套路化,結果越玩越死。

電影創作中,技法的成熟度依靠經驗累積,而藝術特質卻往往來自於靈光乍現。有這麼一句話:其實每個導演一生只拍了一部電影,他所有的作品只是對處女作的模仿和改良。

因為在第一部作品中,他們對創作有著爆炸式的熱情,能夠將最獨特的創意和豐富的才華貫注其中。所以電影圈中不乏有一些導演成名之後,再也沒有新的突破和爆發超越前作。

這也就是為什麼很多時候,當我們回顧一位功成名就的導演,會發現其處女作卻最為讓人印象深刻。很多看似最不成熟、手法粗糙的處女作,其實才最反映他們的銳利鋒芒,最令人驚豔。


拒絕“幹行活”!電影新生力量正在扛起票房大旗


今年的口碑之作文牧野的《我不是藥神》、黃渤的《一出好戲》,這種小成本的處女作不僅贏得了市場更贏得了口碑。

還有閆飛、彭大魔的《西虹市首富》,都是更親民和接地氣的影片“戰勝“傳統強手的例子。而這幾部影片的導演都是標準的80後,一股敢想敢拼的80後新生力量正逐漸崛起。

由一群新生代打造的院線動作電影《終極代碼》,主演吳治廷與張家榮也都是80後,軍人出身的吳治廷擔任了該片的製片人與導演,打造一部極具個人風格的作品。


拒絕“幹行活”!電影新生力量正在扛起票房大旗


而擁有多年動作經驗的張家榮也擔任了該片的動作導演,打破傳統一招一式的禁錮,創造出一套全新的動作戲。

每一份成功都不是說說而已,也不是想象就夠的,更不可能你嘗試了就一定能成功。可是這一群80後新生代,卻在以自己的方式打破禁錮,拒絕“幹行活”,用自己的方式去嘗試更多的可能性。


拒絕“幹行活”!電影新生力量正在扛起票房大旗


從最近兩年的國產電影市場來看,很多後起之秀以黑馬姿態成為電影市場中的中流砥柱。

《路邊野餐》導演畢贛出生於1989年,《心迷宮》導演忻鈺坤出生於1984年,《滾蛋吧!腫瘤君》導演韓延出生於1983年,《八月》導演張大磊出生於1982年,《繡春刀》導演路陽也是80後。

可以預見,接下來年輕導演崛起的趨勢會越來越明顯。

但這並不意味著老一輩導演的影片質量不佳,只是在這個每年都在指數級增加的內地影市場,最捉摸不定的是觀眾。

當下90後已經佔到了觀影群體的50%以上,與其時代相近的80後導演肯定更懂得90後的審美訴求,能提供給觀眾更多元的觀影選擇。


拒絕“幹行活”!電影新生力量正在扛起票房大旗


新時代下,影視技術的革新和審美變遷,讓電影既保留了“前輩”作品的精髓,又帶來完全不一樣的體驗。

老一輩的導演雖然在技術與經驗上佔據優勢,但也容易被自己的標籤與習慣所禁錮,要想打破並不是一件簡單的事。

觀眾在變,市場在變,扛起票房的導演群體肯定也會變。到底什麼才是中國觀眾最想看到的,什麼是國內電影市場所需要的,或許這群個性的電影新生代能給出答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