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周史话:周人的兴起和发展——一个农耕民族的奋斗史

一、周朝的始祖

周族是一个姬姓部落,活动在关中和陇西地区,是典型的农耕民族,周族的“周”在甲骨文中是“田”的字样。周族生活的关陇地区是姜姓部族和姬姓部族的长期活动区域,传说中炎帝姓姜,黄帝姓姬,两大族长期保持通婚的关系。

周的始祖为后稷,名叫弃。他的母亲是姜姓有邰氏的女子,名姜嫄。姜嫄是帝喾(帝俊)的配偶,《山海经·大荒西经》载:“帝俊生后稷,稷降以百谷。”但根据《诗经》《史记》等内容来看,后稷是并非帝俊之子,后稷的身世只知其母,未知其父。传说“姜原出野,见巨人迹,心忻然说,欲践之,践之而身动如孕者。居期而生子”,而稷出生后,也被姜原抛弃,“以为不祥,弃之隘巷”。因此他便有了“弃”这个名字,可后来,姜原还是将他找回来抚养。

西周史话:周人的兴起和发展——一个农耕民族的奋斗史

从后稷出生的神话来看,此时正处于母系氏族部落向父系氏族部落过渡时期。后稷从小就喜好玩种植农作物的游戏,“好种树麻、菽,麻、菽美”,到了成年,已经熟练掌握种植五谷之术,并在民间推广种植业,“相地之宜,宜谷者稼穑焉,民皆法则之”,最终得到了尧的重用,“举弃为农师”。在舜之时,“”封弃于邰,号曰后稷,别姓姬氏”,邰就是有邰氏之地,在今陕西武功县。自此开始,“稷”演变成为了周族的农神之名和农官之名

后稷之后,其弟台玺继承其位,台玺后,其孙叔均继承其位,《山海经》载:“稷之弟曰台玺,生叔均”。叔均同样为农耕做出了很大的贡献,“有西周之国,姬姓,食谷。有人方耕,名曰叔均。”“叔均是代其父及稷播百谷,始作耕。”叔均和后稷一起被周人尊为农神,称为“田祖”,《诗经》中的《甫田》和《大田》有周人祭祀和歌颂叔均的记载:“琴瑟击鼓,以御田祖”、“田祖有神,秉畀炎火。 ”《周礼》载:“凡国祈年于田祖,吹豳雅,击土鼓,以乐田畯”,周人通过歌舞祈求一年的丰收,祭祀田租,已经成为一种风俗。

后稷和叔均传说说明周族是一个农耕民族,但周族的农业生产还不够稳定。周族所处的地区也是戎狄经常出没的地方,处于农耕和游牧的过渡地带,因而周族也时常会从事游牧业。《史记》记载,夏朝末年,不窋带领周族“窜于戎狄之间”,放弃农耕,从事游牧。



二,向国家的过渡

不窋之后,鞠继位,并没有事迹记载。鞠之后,刘继位。刘是周族历史上一位十分重要的首领,也是国家制度的草创着,因而被称为“公刘”,自此后,周族的首领均称“公”

西周史话:周人的兴起和发展——一个农耕民族的奋斗史

公刘做的一件影响深远的大事便是迁居豳。迁豳之地,其原因可能是躲避戎狄的侵扰,也为了更好的发展农业生产。《诗经·公刘》记载公刘迁居豳和初步建设国家制度的信息。该诗的开始两段,以“廼埸廼疆,廼积廼仓;廼裹餱粮,于橐于囊。思辑用光,弓矢斯张;干戈戚扬,爰方启行。”等诗句描写迁居的场景;以“逝彼百泉,瞻彼溥原,乃陟南冈,乃觏于京”来描写选择建都地点的场景;以“俾筵俾几。既登乃依,乃造其曹。执豕于牢,酌之用匏。食之饮之,君之宗之。”描写礼乐制度的初步建立;以“于豳斯馆。涉渭为乱,取厉取锻”来描写建造宫室的场景。

西周史话:周人的兴起和发展——一个农耕民族的奋斗史

《豳风图》

豳位于渭河上游,地势开阔,水源充足,土壤肥沃,有利于周族的进一步发展。由于周人将都城选择在京(愿意为高地),因而后来将都城叫做京,又因京中有军队,因而合称“京师”。豳地建设有宗教和政治中心——厅堂,主要用于贵族机会,贵族子弟教育等。但整体上当时国家还处于草创阶段,这些建筑也只是半穴式的,也就是所谓的窑洞。

公刘之后,周族经历了了庆节、皇仆、差弗、毁隃、公非、高圉、亚圉、公叔祖类八代,没有突出的事迹。直到公亶父继位,周族的发展又进一步发展了。亶父时期,犬戎经常侵扰豳地,他率领族人继续迁移到了岐周之地,《竹书纪年》载:“武乙元年,那迁于岐周”。亶父在岐阳重新建造了都城、宗庙和宫殿,“营筑城郭室屋,而邑别居之。”《诗经·绵》便是歌颂亶父的诗篇。

西周史话:周人的兴起和发展——一个农耕民族的奋斗史

(周原遗址)

此时,周国的典章制度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史记》记载:“作五官有司”。由于亶父治国颇得民心,因此“豳人举国扶老携弱,尽复归亶父于岐下。及他旁国闻古公仁,亦多归之”。亶父重视文化教育,“积德行义,国人皆戴之”,为周的后来的文教治国打下了基础。周的发展引起了商朝的注意,《竹书纪年》载:“武乙六年,邠迁岐周。命周亶父,赐以岐邑”。因此此地为周原,于是建国为周,成为商朝的名义上的分封国。

在今天陕西省的岐山县和扶风县均发现了大型的宗庙遗址,从遗址的情况来看,先周的都城规划整齐划一,功能完善。周原一带还出土青铜器达千件之上,甲骨万余件,其他如漆器,陶器等不计其数。


三,周国的崛起

亶父有三子,分别是泰伯、虞仲、季历,季历继承了公位,称为“公季”,泰伯和虞仲则被分封到虞,为夏墟之地,《左传·僖公五年》提到虞国曾说:“大伯、虞仲,大王之昭也”。从虞的位置来看,

季历上台之前,周国的势力已经扩展到了山西南部地区。

季历继位后,周国的势力进一步发展。周国和殷商任氏通婚,娶太任为妻室,加强政治联系。同时积极向征伐戎族,古本《竹书纪年》记载:武乙时代,季历曾“伐西落鬼戎,俘十二翟王”。文丁四年,他又领兵先后征伐燕京之戎,余无之戎,七年破始呼之戎,十一年打败了翳徒之戎,多次立下了战功。《周易》记载季历曾经击败山西高原的强大民族——鬼方,“震用伐鬼方,三年有赏于大国”。商王太丁(文丁)因而封季历为商的“牧师”,即商朝西部的众诸侯之长。后文丁惧西方诸侯成为季历的羽翼,构成对殷商的威胁,于是囚杀季历。季历虽死,但周部落在征伐战争中进一步发展壮大,为文王灭商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季历之后,昌继位,后世称为文王。文王在位时间长达50年,在位期间,励精图治,使得周国变成西方强国。他重用贤才,“礼下贤者,日中不暇食以待士,士以此多归之”,使得周国变得人才济济。《国语》记载了文王时期重用人才的情况:

文王弟虢仲、虢叔,为文王卿士,“勋在王室,藏在盟府”,文王子二蔡,管叔初亦为蔡),文王妃大姒掌管刑法。文王经常和‘八虞’(八虞,周八士,皆在虞官,伯达、伯括、仲突、仲忽、叔夜、叔夏、季随、季騧。)、二虢、闳夭、南宫适讨论讨论政务,时常咨询太史蔡公、原公、辛甲、尹佚,已经周文公、邵康公、毕公、荣公等亲贵。在军事上,重用没落的贵族吕尚,他成为后来灭商的第一功臣。除了本国的人才以外,文王还重用了一大批从殷商投奔来的人才,如辛甲,从殷商逃离到周,被任命为太史。文王时期最重要的五位大臣为虢叔、闳夭、散宜生、泰巅、南宫室,除了虢叔以外,其他均从殷商逃离而来。孤竹的伯夷、叔齐“闻西伯善养老,盍往归之”。

西周史话:周人的兴起和发展——一个农耕民族的奋斗史

此时,商王文丁已经去世,纣王继位,纣王同样对周有很强的戒心。后来,崇侯虎建议剪除“西伯侯”,纣王便采取和文丁同样的方法,将文王召到殷商,并幽禁在羑里。多亏闳夭等人投纣王之所好,“乃求有莘氏美女,骊戎之文马,有熊九驷,他奇怪物,因殷嬖臣费仲而献之纣”,纣王才欣然答应释放了文王,并“,赐之弓矢斧钺,使西伯得征伐”。文王为了取得纣王信任,还“献洛西之地”。

文王接受了商朝的册封,成为了“西伯”,也就是西方的霸主。实际上他以征伐殷商的叛国为旗号,扩大周国领土。文王回国后,便开始公开称王,成为周朝的开创者。称王第一年,解决了周内部两个封国——虞国和芮国的矛盾,声誉大振;接着攻伐犬戎和密国(甘肃灵台),解决西部的后患;于是开始大规模东进,先后灭山西东南部的黎(山西长治)和邘(河南沁阳),当此两国灭亡后,殷商震动。接着又攻克了商朝西部的据点——崇国(崇侯虎之国,在洛阳一带),从此进攻商朝京畿地区的门户大开。之后,文王将都城迁徙到丰,更加靠近渭河平原的中心区域,更加有利于周的扩展。

西周史话:周人的兴起和发展——一个农耕民族的奋斗史

文王的扩张使得周国的势力迅速上升,成为了西方的强国,同时为灭商打下了基础。古文认为文王取得了三分之二的天下,属于夸张,但是也显示了周国的强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