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民:股災回憶錄

借用劉仲敬的的一句話,“世界的命運和人的命運雖然漫長,關鍵性的節點卻寥寥無幾”。回顧跌宕起伏的A股k線,2015年的5-6月就是A股近十年來最重要的一個節點,對投資者而言,在這一個月的關鍵節點的投資策略和選擇,其影響是決定性的。

一個投資人如果在這個關鍵點犯下錯誤,不但過去幾年的努力化為烏有,更需要有數年的時間來彌補。

股民:股災回憶錄


股災三輪之後,大部分股票估值依然很貴,這是事實。

經過所謂3輪股災,即使股指已經從5178跌倒2800-2900一線,創業板指數跌幅超過40%之後,大量的股票估值依然偏貴,大量的估值不算貴的股票,其基本面前景依然暗淡無光(包括銀行,考慮到隱含的壞賬率和供給改革的成本承擔,歷次改革,銀行是承擔了大部分的改革成本,而不是地方政府和社保,海南的地產泡沫,98年大規模的國企破產的債務核銷均是歷史佐證)。由此,無論做多做空均感無力和迷茫。

然而,2015的此時,投資者不會感到迷茫嗎?翻閱如沉積岩一般的k線,每天的k線和分時圖走勢就是市場所有信息和情緒、交易博弈的沉積,陰陽的紋理依然交織斑駁,多空雙方日復一日的擦肩而過,逝者如斯,所有的事後都是洞若觀火般的清明,而所有的此時此刻都是迷霧重重的困惑。只有股災和崩盤真正發生了,絕大部分的投資者才會真正意識到發生了什麼。

難道投資者看不出當時的泡沫嗎?格老曾有言,所有的泡沫都是在泡沫破滅後才被知道的,否則就不會有經濟危機了(大意)。市場從來不會是一個亦步亦趨跟隨估值的平滑走勢,市場先生情緒波動巨大,喜怒無常,市場不可預測,市場估值昂貴並不是下跌的必然理由,便宜也不是充分的上漲的理由。

去年股市確實有泡沫,但以此類比,中國的房產的泡沫和單邊向上的強趨勢持續了多少年了(特別是一線城市),從家庭資產配置的角度,留給家庭配置房產的時間窗口,從04-16年之間,12年的時間裡,幾次短暫橫盤和下跌的時間都很短,跌幅都相當有限(最多是08年,一線20%-30%的下跌),而每輪上漲的力度和幅度,產生的複利效應都是巨大的,任何一次踏空付出的代價是幾何級的財富差距,今天城市裡中產階層的財富就是這麼拉開的,一步錯如果再執拗就步步錯了。同樣,單純從估值角度回顧,創業板指數在三年內的走勢,從500多點上漲到1000點就被廣泛認為是泡沫,然而這個泡沫在幾輪股災之後,直到現在都在2000點以上(4倍多收益)都沒有回到起始高估的平臺。從投資週期的角度,個人一生面臨數次投資週期所出現的真正的機會就那麼幾次,踏空趨勢(更別說逆勢做空的),機會成本是巨大的。

從短週期的創業板的泡沫湧起,到更長週期的房產價格泡沫,什麼叫趨勢的力量,壓都壓不住的走勢就是趨勢,當股市泡沫湧起之時,大規模的大小非撤退(產業資本高位交棒給金融投資), 創業板整體平均估值達到創紀錄的150倍,PB達到20倍以上的比比皆是,每天天量成交換手,都說嚴查配資直接打垮了市場,至少監管層查配資從14年中就開始吹風,到14年底就開始,一直經歷了幾輪核查打壓都壓不住上漲趨勢,而等崩盤時,國家隊兩萬多億的真金白銀入場加央行的流動性無限背書都拉不回瀑布般下墜。現在,創業板的趨勢已經終結,而房地產的趨勢,在唱空和打壓這麼多年,始終在。所以,恪守估值而不顧趨勢,甚至對抗趨勢,代價非常之慘重,那些恪守價值原則,堅持了好多年,還沒有在一線城市買房的同志們對此一定深有體會。

既然市場不可預測,還要投資理念和常識做什麼?

太陽之下並無新事,古今中外,人類瘋癲史幾乎如出一轍,和所有的發生過的股市崩盤一樣,劇本幾乎是相同的,角色的情緒是相同的,而對這場崩盤的反思,根本的一點也是一致的,就是對常識迴歸的切膚之感。

那些老生常態的常識,在此不用贅述了,無非是安全邊際,企業估值、能力圈、慎用槓桿之類,不經過幾輪週期的砥礪,很難深入到投資人的骨髓了,以大數據的樣本,包括耳熟能詳的投資大師的經驗,經受時間考驗的成功的投資者大部分都是保守的投資者,恪守常識不一定能投資成功,但確乎是生存概率最大的一個樣本。即使放在一個小樣本群裡,雪球從上線到現在,正好經歷了一個牛熊週期,如果有心的用戶,可以粗略看看,在這個週期後依然健在的是哪些大v,這部分健在的是秉持那種投資風格的,以前有些風頭勁疾、呼風喚雨、應者如雲的大v,忽然一個個都消身匿跡了,這些消失的是那種風格的,哪種風格樣本的生存率高一些?

關於投資的哲理,我個人覺得傑克倫敦幾頁紙的一篇小說《一塊牛排》,把這種需要刻骨切身感受的甚至不可言說的東西,講的大致明白了。當一個老拳手終於有了豐富的經驗,他能一眼看穿整個game的真諦,每一拳來往的時機與力度如何把握,該怎麼打才能最富有效率而損傷最小,因為他知道非如此,一個拳手才能不止贏下一場比賽,而是贏下整個職業生涯。然而悲哀的是,自己獲得的寶貴智慧是耗盡了年輕精力才換得的,自己已經老了,他充滿智慧而毫無精力實踐自己的哲學了,他只能是一個咬牙忍耐在拳臺煎熬努力確保自己不被擊倒的弱者,這也是他一上拳臺就心知肚明的宿命。面對職業生涯的最後一場機會,對面小夥子像他當年一樣生猛而懵懂無知,他知道年輕的對手不過是二十年前的自己,他也一定會像他一樣是這般的宿命。他不禁悲從中來,為自己和對面那個精力充沛的年輕人,他最終被擊倒而無怨無悔。

股市的交易其實也是這種game一般,所有的經驗和智慧,只能自悟,只是別悟到的太晚了。如同傑克筆下的老拳手,時間窗口太重要了,從投資的角度,大的機會一生不會太多,前幾次需要堅硬的觸碰了,換到的經驗,在恰當的時機把握到最好的一次機會其實就夠了。這種機會的把握,對老拳手而言,是精力猶在,對投資者而言是本金(或者說流動性)猶存,還是巴菲特的那句老話,原則一,永遠不要失去本金,原則二,永遠不要忘記原則一。

當然,條條大路通羅馬,按照技術派或者趨勢交易的說法,投資(交易)是有聖盃的,利弗莫爾、索羅斯、西蒙斯大概屬於此類,A股也有這樣一些手握交易利器,只露魚而秘不授漁的成功投資者,早期的徐翔亦如是,漲停板敢死隊裡也人才輩出,雪球上應該也有幾位,我個人也相信有這樣一個群體的存在,不過這是一條一將功成萬骨枯的路,並且存在倖存者偏差,長尾效應的尾部可以無限長,但佔據絕大部分的樣本,99%都沒有落在投資者預期的那個長尾區間裡。從概率的角度,參加一個game,儘可能不以超越絕大多數以奇才自居給自己定位,生存概率才能更大些吧。塔勒布的幾本書從隨機致富的傻瓜、黑天鵝到反脆弱,其實就是反覆的給這種致命的自負上課,多讀讀可以內心清明。

所有的經驗和邏輯需要反覆證偽,風動亦或幡動?

然而,不可忽視的是市場不是一個天不變道亦不變的簡單牛熊週期循環,很可能投資者刻骨的經驗換到了下一個週期,反而變成了增長的絆腳石。彼得林奇舉過瑪雅人面對災難的例子簡單、生動、有趣、而直指本質。抱著上一輪週期的經驗,以為掌握真諦,進入下一個週期,很可能是一種刻舟求劍的體驗。

我自己觀察到的一個現象是(當然樣本有限,不一定準確),從投資者投資品種偏好與參與市場的時間看,那些執著於銀行的投資者,大部分是上上輪牛市參與市場(06-07)的投資者、執著於醫藥的投資者,大部分是上上輪牛市破滅後的參與市場投資者(10-12年)執著於創業板成長股的投資者,大部分是熊市低迷後期的參與市場投資者(12-15年),這些群體都在一種風格取向市場裡汲取了豐富的經驗,但這種經驗很可能是一種單向度經驗。就像14-15年關於市場情緒最好的表述,“風來了”,懷抱某種經驗獲取成功的也許僅僅是因為正好坐對了風口而已。

所以,在過去的一輪週期裡,我們看到了銀粉們長達數年的失落,吃酒喝藥的在三年前栽了大跟頭裸奔,當然終於現在終於迴歸了,軍工愛好者歡喜了一年多,用了更長的時間在飲恨,創業板投資者們在低迷的熊市到去年為止,是最大的一個處於風口浪尖而顧盼自雄的群體,這個群體收益良多而擁躉甚眾,所謂的成長股投資者是目前最大的一個群體,下一個週期,誰能保證他們不會是那個失落的十年的群體呢?比如,今天的投資者誰還記得,當年07年風頭最勁的一批藍籌有色投資者,有色粉消失了,因為他們都被消滅了(絕大部分有色股跌幅90%以上,至今股價是當年的零頭,僅存的是一小部分稀土粉)。在此冒昧多說一句,現在的鋰電池正在重複稀土過去的故事,作為交易標的很值得參與,但如果照搬教科書,估算業績得出美好預期從而“價值投資、長期持有”,大概率會成為以後的反面教材。

還有一個有趣的樣本觀察是,幾乎每一輪牛市真正賺到大錢都不是經驗豐富的投資者,都是無所畏懼的新人,這裡面會湧現出令人豔羨的幸運者,更多的人會走出一輪拋物線,如果在下一輪牛市他們還老兵不死,留在市場,這批人的絕大部分會變成謹小慎微的老股民,眼巴巴的看著又一批新手志滿意得,並且自己的角色也和當初互換了,淪為了被嘲諷的群體。也許在這個時候,他會突然想起那個悲哀的老拳手。

由此,經驗需要進化,刻骨的經驗需要反覆的辨識邏輯是否具有真正意義上的普遍性、適用性。特別對週期股而言,僅僅是pb和pe的簡單估算絕對會破產的,今天業績爛的一塌糊塗的航運股、有色股,是目前避之唯恐不及的垃圾股,在上上輪牛市的頂部,是業績最好的“優質股”,當時很多股票pe大約在6-10之間(印象裡中國遠洋、中國鋁業、中國神華的pe在07年牛市裡好像都是這個級別)。其實,今天大量的成長股,本質上也是週期股,僅僅看財務數據、看當前的行業需求、未來的預期行業空間是不夠的,科技迭代的速度太快了,固有的行業需求和空間,乃至所謂護城河,在科技進步和創造性破壞下,都有變成馬奇諾防線的隱憂。這需要持續跟蹤行業迭代,需要點行業洞見,並且這種行業洞見邏輯在事後被印證,才會有豐碩的回報。

幾乎所有的行業都是有周期的,市場和企業就是在這種高度的競爭週期中進化,投資也需要隨著產業週期演進而進化,沒有“天不變道亦不變”的終極法則。

價值投資要有知行合一的“齊物論”

這裡不由得還要感佩一下a股一個規模龐大的流派,追蹤熱點趨勢交易的群體,他們有一種莊子“齊物論”般的清明,真正以籌碼熱點為標準,熱點在哪裡追蹤趨勢到哪裡,藍籌、成長、軍工、新能源、互聯網+等等,各種概念股在交易中一律一視同仁,不分高低貴賤,買到的只是代碼和籌碼,追到熱點是硬道理,這在某種程度上其實是一種知行合一。A股的“價值投資者”需要學習這種“齊物論”,真正以企業估值和預期變化為導向,而不是抱有門戶之見,乃至抱殘守缺、照貓畫虎。巴菲特買銀行、保險、可樂,就照貓畫虎買什麼?不分場合情境地投資並持有銀行、保險、消費、醫藥才是價值投資?要知道,巴菲特恰恰在中國的投資是週期股和科技股。比亞迪的歷年現金流及折現、毛利率、pe、roe等指標似乎從來沒有符合過價值投資教科書裡的標準。

在此,故意唱個反調,抬個槓,甚至從某種意義上,被廣泛的“價值投資者”嘲諷的st賭徒,才是某種程度上的“真正的價值投資者”,因為迄今為止,A股的制度約束下,退市制度的硬約束依然是一句空話,大量的面臨退市的st股,無論是賬面價值還是股價都處於企業的最底部,而重組預期完成後“烏鴉變鳳凰”的基本面逆轉力度是簡單財務核算不可企及的。甚至退市了,也存在相當大的概率浴火重生。

st賭徒們真正關注的只有一個指標,是否真正註冊制和退市制度常規化,如果這個大邏輯變了,st股的投資邏輯才會真正逆轉,如果這個前提邏輯不變,這種概率押注的遊戲可以一直玩下去。根據個人觀察的樣本,真正的st投資者裡獲得暴利的群體都是眼光獨到的長線投資者(一般以3-5年為週期),對他們而言,長期的邏輯變化是唯一考量的標準。

這裡,個人絕沒有鼓勵投資st的意思(個人也不是st投資者),但這個案例能提供一個st投資的背後邏輯供價值投資者們思考,到底什麼是價值投資?低估和高估的衡量標準是什麼?企業估值和預期之間的邏輯是什麼?什麼是精確的錯誤,模糊的準確? 行文至此想到巴菲特出道的前十年的菸蒂股投資,就是典型的類st股投資,那個收益也是槓槓滴。伯克希爾本身更是一個屢次面臨財務困境,退市風險不斷被財務輸血補救,最終乾脆資產管理公司借殼上市,完成蛇吞象的烏鴉變鳳凰的典型。

閒話太多防腸斷,扯淡半天觀點和最終結論還是老生常談:

1.投資需要常識,記住常識,這些常識幾乎每個投資人都耳熟能詳,也都是陳詞濫調。能做到知行合一,成功的概率就有了一大半了。

2.保守投資,恪守安全邊際不一定會成功,但概率會大一些。

3.市場無常,預測市場,乃至宏觀經濟沒有意義。(邏輯上,如果市場和經濟可以預測,那計劃經濟就是可以實現,直接供需計劃調配是最有效的經濟制度了,市場經濟就沒有必要,如果市場經濟沒有必要,資本市場大概也沒有必要存在。既然都能預測並可以據此採取措施,資金供需和資本配置,直接計劃指令就實現了,節約了大量的交易成本。)

4. 價值投資者需要錨定的企業價值,僅僅是財務數據、行業需求、乃至行業空間是不夠的,需要真正理解公司和行業的發展趨勢,這個也只能是走一步看一步,不斷證偽、逐步印證預期的長期過程,一個著名的例子是馬化騰自己都看不清騰訊的價值和估值,投資人就更不會比CEO更能看得明白。

在國內,企業所處的制度環境(國有還是私有)、股權結構、盈利模式、創始人格局、管理層雄心、作為、執行力等等,這些非數據指標比數據指標更重要。

5.企業價值、市場偏好、估值高低的衡量,要不斷進化,避免刻舟求劍。

除了老生常態,還有幾點雜感:

最後這部分內容絕非一個成功投資者的經驗之談,個人也僅是一個投資路上的微不足道的探索者,經過了一些實踐,觸發了一些帶有個人偏見的思考,有了這樣一些興之所至、隨筆荒漫式的雜感。這裡面也有邏輯之間互相的矛盾,比如,個人不認同預測市場和經濟,但同時強調需要對趨勢的高度關注,既認可A股存在投資價值,也認同這是個賭場,既認同從企業的價值出發,也認同從概率角度押注的合理性。這些邏輯上似乎充滿矛盾的東西,個人一度也感到困惑,但重溫賽亞柏林的多元哲學觀在一定程度上解答了我的困惑,使我不再感到一定需要找到一個邏輯高度一致的“正確表述”。

按照柏林的觀念,人類歷史上存在的所有的價值觀念,甚至公認的普遍性美好價值,比如自由、民主、法治、美德等等在不同的情景中,都是互相沖突和矛盾的,現代性就是一個充滿矛盾但又需要共存的妥協。按這種觀念看,A股有價值投資者,更有一大批趨勢交易者、短線熱點交易者不一而足,也都有成功和失敗的廣泛樣本,各種光怪陸離的A股市場表象背後,就是各種投資觀念、交易方式的衝突結果,A股就是這樣一個多元化存在的市場,作為一個參與者,需要理解和接受這種多元化,並將其視為市場牢不可破的一部分。我們進入市場是為了以合法的途徑,通過各種方式獲得投資收益,而不是與市場及參與者討論真理在哪個方向。

鮑勃迪倫以前說“人們很少做他們相信是對的事情,他們做比較方便的事情,然後後悔。”言外之意,他自己的做派要和前者劃清界限。列出下面的這些雜感絮語,更大程度上是對自我的鞭策和期許,在投資上做自己認為正確的事情,而不是相反。

股民:股災回憶錄


1、投資者不需要掌握某種交易聖盃(這也是個幾乎不可能的挑戰),但需要有一定的閱讀市場的能力,能大概率地在此時此刻分辨出典型性的牛熊市的情緒氛圍。(這個看似簡單,其實真正達到這個層級的投資者不多)。牛市是兌現熊市籌碼的時間窗口,兌現的時機把握,從大概率的角度看,大部分秉持保守的投資者會安全著陸,但也一定會捶胸頓足的,因為a股是一個情緒主導的散戶市場(對,就是賭場),市場不可預測,你真的不知道瘋狂的情緒會有多瘋狂。對投資者而言,牛市一定要能夠兌現出足夠的籌碼,就像熊冬眠前積蓄足夠的脂肪一樣,才能扛過漫長的冬季。以此類推,熊市低迷的情緒持續時間也可能是令人髮指的,保守的價值投資者往往也會買入太早。所以,在任何時候,要對資產配置的流動性問題保持警惕。

由此,至少對a股而言,除了保守和安全邊際外,也需要行之有效的交易策略。很多價值投資者排斥交易策略,排斥擇時,但實際上,當一個辦法,哪怕是個笨辦法管用,那就是個好辦法。如果回顧巴菲特的重要投資,哪有不擇時的?買可口可樂是在87年崩盤後,伯林頓鐵路是在08年危機中,賣中石油是在港股和大宗牛市雙疊加的,業績好的一塌糊塗的背景裡。

特別是在A股,大倉位的資產配置更要注重流動性與右側交易。熊市到底,牛市到頂的跡象種種,在歐奈爾和利弗莫爾的書裡都精煉濃縮了不少警世格言,參考價值很大。

把歷次a股牛熊市底部和頂部區間裡,那些著名的廣為流傳文章、新聞、各類評論、機構研報(包括廣受市場追捧的重點個股到市場走勢的),一系列具有時代典型性的打包留著,每次感到迷茫時對應著股市k線、當時的經濟環境、企業經營等綜合在一起溫故知新,這些都是第一手的歷史性資料,貼近中國市場、飽含時代溫度,是最好的教員。切忌,事後覆盤的時候,一定不要以懷有事後諸葛的優越感、以嘲諷的態度來打別人的臉(這樣除了變得自大,一點東西也學不到),而應該帶有一絲敬意體察歷史的溫情般,以深切的代入感去學習、覆盤,恭敬、專注地如同格物致知。經歷過幾次這樣的抽絲剝繭般的知識考古學歷練,應該會有所得。

2、即使不具備閱讀市場的能力,也不要緊,學習倉位動態平衡,以被動的方式熨平市場週期的波動,並能獲取略微超越市場的平均收益。

在此補充一句:動態平衡的重要性怎麼強調都不為過!所有價值投資者都需要思考一個問題,為什麼巴菲特總能買到底部的廉價籌碼,沒錯,保險公司有源源不斷的現金流,全世界的保險公司集團多了,日常現金流比巴菲特充沛的保險公司多了,但為什麼,有且僅有巴菲特能在市場最底部的時候拿得出現金?價值投資買入並持有不是字面意思上那麼簡單的,背後必然有一套成熟的動態平衡的交易策略支持。

3、理解一些概率的原理,長週期的角度,對絕大多數投資者而言,被動投資比主動投資收益更好。無論牛熊市,etf都是比較好的選擇品種,不但比主動投資收益更大,並且效率更高、交易成本最小。其中,配合動態平衡實踐etf定投就是有效的投資策略。

4、股市如何交易的書少讀、理念性的東西知道就行了,財務方面瞭解一些基本就夠了,投資不一定需要成為財務專家,當然如果精通財務將提升成功概率。特別是各種價值投資理念更沒必要天天當經文一樣唸叨,如禪宗的觀點,修行並不是天天吃齋唸佛當唸佛機,那是緣木求魚。

多關注周圍的生活、科技、消費的趨勢。少看記分牌,多看場上運動員的表現。彼得林奇的三本書是這方面最好的教材。當然在中國,還需要適當關注一些政治,舉個極端的例子,中國歷史上最悲催的股民群體是解放軍都要進城了,還在炒股票的上海買辦和光大股民(無論做多還是做空,都是歸零),某種意義上,讀歷史書比投資書重要很多。

5、獨立思考、自律和自省並重,多點審慎的懷疑主義不是壞事。投資一定需要開放的胸懷,自己熱烈看好的東西和價值,多從反面的邏輯印證一下,特別是珍惜反對的意見和看法,市場上多空的分歧很正常(沒有對手方哪來的交易),反對方的觀點某種程度上甚至更重要。一個沒有做空的市場就像沒有言論自由的社會,當沒有反對意見存在時,只有貌似萬眾一心的一致認可乃至狂熱,出現問題往往是災難性的(這一點,國人的感觸是應該最深的)。

6、理解大歷史和大數據,以及大數定律的有效性。確實有的行業天生是個短週期行業(但有暴利機會),有的行業相較經營上更容易持久永續(收益平穩可靠),當然大概率如此,具體個股也不能一概而論。放在長週期的角度,股市的投資收益一定是跑贏債券、理財的。

A股儘管一直被認作圈錢市場、合法賭場、投資價值低下,但看20多年的發展,還是湧現了大量的符合價值投資的好公司,做到了教科書般的價值投資回報,並且回報率相當高(而且如果仔細統計數據,出現優質企業的概率不低)。

即使是單純看股指,股指的價格中樞也是不斷上移的。僅以最為持續低迷的上證指數為例,2006年突破了橫盤長達5年以上的2245頂部區域,此後,即使經歷了08年股災,當初的歷史大頂始終算是後來熊市的底部區域了,而1000點以下的歷史大底,再也沒有回去過,08年的股指在遭受外部金融危機與內部經濟高漲趨勢驟停的雙擊之下,底部仍比上一輪週期的底部抬升了近60%,同樣,09年四萬億狂歡之後,儘管熊市又持續低迷了6年多,底部區域始終保持在08年底部的20%以上。以此類推,從歷史週期的角度,這輪熊市的底部大概率會比很多悲觀者預期的高,至於跌回14年年中牛熊分界的起點,概率是非常低的,由此,如果熊市繼續低迷下去,主力資金左側交易的入場區域不難把握。

7、仔細研究個股比分析指數波動重要的多得多,即使不得其法,多看看過去20年那些優秀企業穿越牛熊的成長經歷,(這些企業是如何成功的,有哪些特質,經營模式和盈利模式是怎樣的,當時的經濟大環境和消費、科技趨勢是如何的,為什麼這些企業成功了,有的當時被給予厚望的反而失敗了?諸如此類),然後,按照自己獨立思考的眼光,用這種思考方式和結論,按圖索驥、找尋新的、尚在成長中的小企業,彼得林奇說他選股就是不停的在翻石頭,我們的資質遠不如彼得林奇,翻十塊如果成一個teenbager,這個收益應該也跑贏大勢了。

8、股市和市場、乃至公司發展一樣都是有周期波動的,像個農夫一樣順應天時,春播秋種。熊市一點點的蒐集籌碼,牛市兌現利潤,真正的收穫期也是有時間窗口的,往往只有幾個月時間,金秋不收割糧食,一場秋雨後就爛在了地裡,然後沒有收穫就沒法過冬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