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牽羣衆美好生活新期待

情牽群眾美好生活新期待

2018年入夏以來,羅山縣城小潢河岸邊,麗水街道西城社區居民、62歲的李培保每天到沿岸濱河路散步;寶城街道六里村居民、64歲的李保福經常在河岸揮竿垂釣。他倆時常相遇聊天,有著同樣的感受:家門口曾經渾濁、發臭的河水變清了,兩岸風景變美了,一種由然而生的獲得感和幸福感在心間盪漾。

“拆違補綠”:真正滿足群眾需求

在“拆違補綠”行動中,羅山縣麗水街道趙園社區趙西居民區新建了一個非機動車車庫,頂上修建了一個小花園。這裡原先是一處違章建築。縣人大代表、麗水街道趙園社區黨支部書記、居委會主任黃德政帶領居民拆違後,大家集思廣益修建了一個非機動車車庫和一條綠化帶,既改善了居民區環境面貌,又解決了居民停車難問題,在很大程度上滿足了人民群眾的需求。

當初,縣政府相關部門負責人認為,違章搭建的小棚子大多數是居民的廚衛,拆掉這些廚衛,極可能會引起群眾反對。但是,參與縣人大常委會組織的調查活動的代表們認為,居民反對的不是“拆違補綠”,而是拆違後怎樣解決他們的生活方便問題。隨著“拆違補綠”配套工作的深入推進,居民們逐漸看到:違章搭建的廚衛雖然拆掉了,但在政府相關部門的幫助下,在庭院內巧妙地改建了廚衛;拆違後的建築垃圾被用來打造沿街綠地、修建健身小徑,收到“拆違補綠”的綜合整治效果。

“經過‘拆違補綠’,越來越多的幹部群眾認識到這是補縣城面貌‘短板’的好辦法——違章建築拆除了,綠化搞上去了,居民生活不方便的問題也解決了,真是一舉多得。”縣人大代表、麗水街道人大工委主任劉正說,違章建築既是影響縣城協調發展的難題,也是影響縣城居民獲得感和幸福感的一個頑症。通過“拆違補綠”正好解決了這兩個問題。

截至目前,羅山縣城實現“拆違補綠”的地塊已達62處,拆除違章建築6225平方米,整治汙染源492處,淘汰企業13家,累計拆除違法建築1.8萬平方米。“以‘拆違補綠’為重點,持續推動縣城區域整治和轉型,是個大方向。”縣政府辦公室主任汪興勝說,通過以“拆違補綠”為重點的綜合整治,實現了基本消除“五違”問題集中成片區域的總體目標,縣城區域環境面貌大大改善。

推行“拆違補綠”,目的就是推進居住環境與縣城建設協調發展,不斷提升民生福祉。據瞭解,預計2018年年底,羅山縣城內4條河流29公里的岸線將全部貫通,綠化帶將全部建成,交通整治、河道整治的“硬骨頭”將會被一一啃下。展望未來,以“拆違補綠”為重點的綜合整治工程將使縣城變得更加靚麗,也更加人性化。

“繡花功夫”:實施普惠民生服務

“縣城管理要像繡花一樣精細。”在羅山縣人大常委會組成人員看來,縣城管理要堅持以人為中心,下“繡花功夫”,不是為了一兩處“盆景”,而是要實現對人的“普惠”。這種“普惠”不只是青山綠水、藍天白雲的生態環境,也包括社會化、法治化、智能化、標準化的社會治理和均等、普惠、便捷的民生服務。

2017年5月,龍山街道人大工委協助街道辦事處在小潢河南岸組建了龍山街道鄰里分中心,中心設立多個服務窗口,為周圍7個小區的居民提供政務服務。在居民家門口,“長者照護之家”、“鄰里互助中心”、“鄰里俱樂部”等民間組織也紛紛開展活動。縣人大代表、龍山街道人大工委主任姚海柱認為:“這些正是民生‘普惠’的註腳。”

沿街餐飲店從無證經營被取締到“死而復生”,引發了代表們更深層次的思考:食品安全和普通百姓的一家生計都是民生,怎麼做才算滿足人民群眾美好生活需要?“以前,執法部門主要考慮依法行政,卻往往忽略執法為民。”2018年3月,在“食品安全活動月”期間,姚海柱組織駐地的縣人大代表向縣政府有關職能部門提出建議——在依法行政的前提下,要更多地考慮執法為民的問題。只要“為民”理念入腦、入心,就不愁找不到解決問題的兩全辦法。

保護縣城風貌,不搞大拆大建,這是居民的呼聲;改善居民居住條件,同樣是居民的呼聲。兩者怎樣結合起來?更需要下好“繡花功夫”。於是,駐地人大代表“微改造”的設想便付諸實施。劉臺社區老糧站居民區是龍山街道首個保留保護建築內部整體改造的試點項目。2018年1月,第一批居民回搬。顧明義拿到鑰匙後,走進煥然一新的巷道,發現自家的底樓廂房改造成了三房,有獨立廚衛,直說“圓了夢想改造的願望”。

2018年4月中旬,羅山縣人大常委會組織部分人大代表到龍山街道視察。代表們發現這裡的普惠民生服務活動有聲有色,很受居民歡迎,應在所有社區鋪開,讓服務活動普惠到每一個居民家中。隨後,縣人大常委會向縣政府提出建議:“由縣政府有關部門牽頭,街道、社區具體組織,民間組織廣泛參與,深入開展普惠民生服務活動。”

“共治共享”:推動實現美好生活

縣城治理和民生服務是實現群眾美好生活願望的兩大任務。完成這兩大任務,不能只靠政府,還需依靠廣大群眾的智慧和力量,藉助專業的社會組織,激發社會治理的活力之源。2018年3月,在羅山縣人大常委會的推動下,一場“為實現群眾美好生活願望而行動”的集中活動再次如火如荼地開展起來。

“食品安全隱患一直存在。怎樣做好食品安全工作?廣大居民極為關注,呼聲也很高。除了職能部門加強執法外,還應將食品安全納入縣城網格化管理,暢通群眾投訴舉報渠道、聘請監督員暗訪督察、鼓勵食品‘吹哨人’內部舉報。”2018年3月,接受縣人大代表、寶城街道人大工委主任丁文謂的建議,縣政府有關職能部門成立了“食品安全網格化管理辦公室”,聘請了監督員,設立了舉報信箱,佈下“天羅地網”,實現了食品安全監督的常態化。

“美麗家園”建設是羅山縣近年推出的重要惠民工程。這項工程並不是政府“一廂情願”去做,而是發動居民一起參與。在寶城街道大園社區,不僅駐地單位參與,民間組織也紛紛加入。社區內,既有“豫園花卉”的種花師傅帶著居民親手準備肥料,又有“鮮菜農園”的師傅幫助居民種上想吃的蔬菜。類似這樣的活動,在城區比比皆是。

在共建、共治、共享的大觀念下,為個體賦權、增能,既能培育社會參與的主體意識,更是調適社會心態的重要手段。獲得感包含“給”與“得”的辯證法。在春節、清明節等傳統節日期間,羅山縣城已連續3年實現外環路以內煙花爆竹“零燃放”。這背後是“平安自願者”守望於街頭、巷道、社區,全力配合相關部門值守“禁燃”的持續努力和付出。即便是辦理婚喪大事上,也沒有一家一戶燃放鞭炮,文明風尚已蔚然形成。

“因民之利而導之,順民之意而能之。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必須激發人民群眾的參與熱情,形成長效維護家園的基層治理體系。”羅山縣人大常委會主任許震環表示,“在這方面,我們雖然進行了一些探索,取得了一定成績,積累了一些經驗,但不能止步,要繼續動員居民廣泛參與,提高自治覺悟,積極與政府互動,推動建立群眾美好生活共治共享的常態化機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