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城县各村来历(下)

大城县各村来历(下)四言杂字歌

大城县各村来历(下)


王范

原名叫孙庄

又名叫孙岗

远在宋辽时

此地为战场

宋军初得胜

六郎追韩昌

八王来助阵

御驾随军往

王去又复回

驻此叫王返

后演化为王范。

马村

大明永乐年

马姓立此村

取名叫马村

嘉靖十一年

修建观音阁

又名马村阁

后分为东马村,西马村。

阁里

明前有村庄

却无村庄名

观音阁落成

取名阁里村

靠近观音阁,故名阁里村。

土语gao li

东边两匹马

西侧一溜槽

中间设阁里

古人大智慧

大城县各村来历(下)


臧屯

大明永乐年

移民立村庄

依姓取村名

名叫臧家屯

民国时期简化为臧屯

十里湾

距城十华里

大河此转弯

怀抱一村庄

名曰十里湾

赵贾村

明朝以前时

贾姓居于此

故名叫贾村

大明永乐年

赵姓山东来

冠姓赵贾村

白贾村

大清雍正年

迁自沧县南

建村贾村边

随名白贾村

李贾村

李氏何处来?

山东齐河县,

建村在何时?

大明永乐年。

靠近赵贾村

随名李贾村。

房贾村,永乐三年立村,1956年与李贾村合并为一村。

李莲英原名李英泰,排行再二,李莲英这个名字是慈禧太后给起的。

李莲英发迹后在老家李贾村修庄园一座。有一年跟慈禧老佛爷请假回大城县老家。他在村里散步,只要遇到的人跟他打招呼的就有赏钱,凡是进入李府看望他的,无论老幼,皆是赏银二两好酒好菜招待。李莲英在村里散步,有几个不懂事的孩子嬉闹着说他大老公如何如何的,被跟班的听见了,举手要打,李莲英赶紧喝止,说:都是本村不懂事的孩子,随他们他们叫吧,不然别人还不敢呢。

有一年秋收以后,有几个李家的亲朋故旧酒后闲聊,说,收了秋无事咱们结伴去北京找李二爷求点活干,挣几两银子去。一攒兑几个人真的去了北京找李莲英。李莲英一连好几天好酒好菜招待,几个人心说,光吃饭不干活也不成啊。

于是等李莲英心情好的时候齐齐的凑上前去说:二爷,谢谢您的好吃喝,我们光吃饭不干活净长肉了,这哪成啊?

李莲英说,你们就踏踏实实休息几天吧,要是实在想干活,你们先把咱家的银子搬出来,搬到院子里晒晒太阳吧。

李莲英吩咐管家把银库打开,让几个人把一箱一箱的银子抬到院子里晒太阳。

几个人心里说,这银子又没有虫吃鼠咬的,还需要晒太阳呢?

晚上李莲英散了班回来就叫几个人,说:银子晒了吗?

几个人答,晒了。

秤上伤了多少?

“回二爷,分毫不差”

李莲英说银子也有水分,怎么能不伤秤呢?明天还接着晒。

几个人回到睡觉的屋,一个人嘟嘟囔囔的说,这银子哪来的水分?晒到年也出不来水分啊。

另一个灵机一动说,要不明天咱每人赚下几两,不就抽了分量也省得二爷责怪了。

于是从这天开始,这几个人在抬箱子的时候每人顺下几两银子。

一连五六天,几个人拿了三四百两。要知道在那个年月一个教书先生一年不过挣六七两银子。这三四百两银子足够他们过日子的了。

李莲英看着他们一群笨贼,心内暗笑。一天叫他们到跟前说:我看晒得差不多了,明天就不要晒了,你们几个回家过年去吧!

宋贾村

大明永乐年

宋氏立村庄

靠近赵贾村

随名宋贾村

梁贾村

大明永乐年

梁姓立村庄

靠近赵贾村

随名梁贾村

王贾村

岁在嘉靖年

来自大里北

建村贾村旁

随名王贾村

骆贾村

大明永乐年

骆姓立村庄

靠近几贾村

随名骆贾村

民谣:十演马,九{个}迷堤,十二个贾村不计地。

东近北

大明永乐年

洪洞移民来

立村在何处

立在官道旁,

道有指路碑,

得名近碑庄。

后碑演化为北。清代村庄西建同名村,故改称东近北庄,简称东近北。

西近北

刘姓何处来?

来自小祥连。

建村近北西,

故名西近北。

也称西近北庄。

牙庄

元朝时期远

杨姓以居此

依姓取村名

取名叫杨庄,

亦称杨二庄,

清改为牙庄。

大荆河

小漳河畔荆条盛,

故称漳河为荆河。

袁氏居此立村庄,

村名就叫大荆河。

魏荆河,张荆河,因靠近大荆河,故依姓氏冠村名。

大城县各村来历(下)


土语genhuo

石次花

六郎在此抗辽,

石家当差伺候。

由此得来地名,

传言叫石伺候。

后来演化为石次花。

张次花

张氏何处来?

南京水西门。

在此立村庄,

村名如何起?

靠近石次花,

取名张次花。

大次花,因靠近石次花,该村人多,故名。李次花,从大次花迁居而来冠以姓氏取村名。

土语次huo

王王文

元代王姓立村,

乃是读书之人。

腹有诗书万卷,

故得村名王文。

清朝分为六村,田王文,申王文,吴王文,魏王文薛王文,皆依姓氏取村名。

南赵扶

北宋年间,

赵扶二姓,

居此立村,

名赵扶村。

北宋年间村北建同名村,称北赵扶。永乐年间,二村中间建同名村,称中赵扶。

泊庄

沿河港河,

在此交汇。

大水迸瀑,

取名迸庄。

民国初年,

改南泊庄。

一九四九,

简称泊庄。(沿河,今子牙河。港河,黑龙港河)南迸庄。

东辛庄

元朝初年,

薛姓居此。

打鱼为生,

名薛家铺。

辛姓后来,

取而代之。

村庄发展,

名辛家庄。

民国以后,

称东辛庄。

张庄

宋朝年间,

张姓居此。

依姓取名,

称张家庄。

一九八二

定名张庄。

大城县各村来历(下)


电影《战洪图》《槐树庄》拍摄地

杨家口

宋元时期远,

杨氏立此村。

靠近沿河口,

故名杨家口。(沿河,今子牙河)

商庄

北头商家林,

南头郝家营。

大明永乐年,

合并为一村。

村名商家庄,

简化为商庄。

孙河

顺河建村,

名顺河村。

取其谐音,

演为孙河。

爱农

村名艾奴,

美好之意。

按其谐音,

改为爱农。

姚马渡

成化年间,

姚姓夫妇,

在此摆渡,

名姚家渡。

清末民初,

水陆码头,

成一巨镇,

曰姚码头。

建公博铁桥,

百里有美名。

虽岁月流逝

可遗迹尚存,

民国时期因马姓人多,改名为姚马渡。

大城县各村来历(下)


缴交河

远在宋元时,

村名焦家口。

大明永乐年,

洪洞移民到。

缴姓名太甫,

定名交河村。

清朝分为五村,缴交河,马交河(成化年间马姓从郝庄迁来)张交河,郭交河。小交河(现属青县)

大城县各村来历(下)


旧大城八景之交河春澜既在此村西。

祖寺

柴荣设立太祖庙,

有司官员住此村。

村名依此叫祖司,

清末祖司改祖寺。

郭底

后周太祖郭威

一心收复幽云

此为屯兵之所

并有将领官邸。

因此村名称为郭邸。后郭邸演化为郭底。

王轴北

原名叫周备,

清末改轴北,

王姓居于此,

故称王轴北。

马庄

始皇巡视天下,驻驿附近地方。

此间停车喂马,由此得名马庄。

东西孟村

宋辽时期远

孟姓居此地

依姓取村名

分东西二村。

五方

五方风气异中原

村名由此诗句来。

兴庄

元朝时期,

邢姓居此,

依姓取名,

称为邢庄,

亦称邢二庄,

光绪年间,

巧依谐音

改为兴庄。

土语xie (儿话音)庄。

大王都

宋朝已有村,

是为一都里。

王姓居于此,

取名叫王都。

小王都

洪洞县移民,

迁此来立村,

靠近大王都,

随名小王都。

温村

大元王朝时,

温姓卖磁瓦,

由此得村名,

称为温家店。

后演化为温村

大城县各村来历(下)


阜草

嘉靖年间有寺庙,

寺内碑文已记载,

本是古镇一菜园,

居民迁来建新村,

此地高丘草茂盛,

故取村名叫阜草。阜:土山的意思。古万安镇。

张思河

村近小漳河,

饮水方便多。

一日河枯废,

念念思旧河。

清末分为张思河,李思河,崔思河,王思河。

大城县各村来历(下)


张绍增,张思河村,民国时期曾任民国总理。 1922年12月19日中华民国众议院多数通过《中华民国大总统黎元洪提名张绍增组阁案》。12月29日参议院同意张绍增组阁。

1923年(民国十二年)1月4日,中华民国大总统黎元洪任命陆军总长张绍增为国务总理,外交总长为施肇基,内务总长为高凌,财政总长刘恩源,海军总长李鼎新。

时年张绍增45岁。

国务总理张绍增何许人也?

张绍增,字敬舆,直隶顺天府大城县张思河村人,生于光绪(1879)五年九月初五。1895年入天津武备学堂,1900年因成绩优异报送入日本陆军士官学校炮科深造,以第一名毕业,与吴禄贞、蓝天蔚三人称清末“士官三杰”。1902年回国后受光绪皇帝诏令觐见

,在保定速成武备学堂任教官,后任第二镇统带,北洋督练公所教练处总办,1910年随载沣出洋考察欧美陆军。1911年任新军二十镇统制。武昌起义后,曾公开催促清廷立宪,并屯兵滦州,与禁卫军第二混成协统领蓝天蔚、北洋军第六镇统制吴禄联名致电清廷,实行“兵谏。

民国成立后,张绍增任绥远都统,时沙俄导演外蒙独立丑剧,并向内蒙渗透、恫吓、诱骗。张绍增费尽心血召开《西盟会议》维护了国家统一与民族团结,可钦可赞!

1913年6月外蒙库伦军大举南侵。当时绥远城内兵力空虚,参谋长吕均劝张绍增撤离、以免被擒。张绍增拒绝撤离,并亲自巡视城防部署防卫,带领全城团警固守待援。

作《夜征蒙古》诗一首

凉霄漠漠寂无声,闲统星辰试夜征。

敢役南箕充探马,却劳北斗做标兵。

银河一划开天阵,碧月千秋绕大营。

扰扰 X枪何所亟,昂头四顾剑铮鸣。

7月1日张绍增的老部下第八十混成团团长徐廷荣带领部队赶到绥远,经过努力战斗,击退了库伦军。

张绍曾指挥军队击溃入侵的库伦军,为保卫国家边防,维护国家统一做出了重大贡献。百灵庙大捷以后,大总统袁世凯为了表彰张绍曾的功绩,授予他“陆军上将勋三位”和一等文虎章。

1922年任陆军部总长,1923年任国务总理(1月4日-6月1日)。那时民国国会党派林立,政治一片乱相,内阁风潮不断,张绍增笼络一部分议员,力图稳固自身地位。同时主张与南方孙中山领导的军政府和谈,实行南北统一,但没有产生实际影响。1924年辞职后在天津英租界隐居,在隐居期间他一面潜心读书著书一面与冯玉祥等人秘密共计响应北伐,被张作霖视为眼中钉。

1928年春,奉系在北伐节节胜利的形势下,危机感越来越强,为了获得喘息的机会,奉系商量利用张绍增与冯玉祥的关系,先说服张绍增,再请张去游说冯。不料,张绍增提出,奉系军队先无条件退出北京,回到关外,惹怒了张作霖。不久,张作霖即派人刺杀了张绍增。1934年秋,其生前好友冯玉祥等集资,为张兴建墓地,并举行公葬。

张绍增长女许配给冯玉祥之子,二女儿于1927年末与吴佩孚公子吴道时结婚。

道彩

元朝年间

马姓居此。

沿河大路,

施茶解渴。

行人称道,

客商喝彩。

由此得名,

就叫道彩。

望帆长

本是王范打谷场,

渐成聚落变村庄。

邻河可见帆点点,

雅化村名望帆长。

原名王范场,道光年间举人张鸿璞见子牙河风景优美,河内船帆点点,取谐音为村名望帆长。

三姓庄

清代道光年,

吴,苗,刘居此,

依此取村名,

故名三姓庄。

康各庄

明代以前,

康姓居此,

依姓取名,

曰康各庄。

赵各庄

永乐二年

赵姓立村,

山东迁来,

故名赵各庄

大保

古有神童,名叫大宝。

人人喜爱,村名代之,

清代乾隆年间改宝为保。

霍辛庄

万历书记载

原名东新庄,

大清康熙年

后改霍新庄。

后新演化为辛。大会罗

明朝以前,

会,罗二姓,

居此立村,

故名会罗。

小会罗

吴孙二姓,居此立村。

靠近会罗,故名小会罗。

民国初年分为吴会罗孙会罗二村。

大城县各村来历(下)


韩庄

韩姓何处来?

山西洪洞县,

迁此立村庄,

取名韩家庄。

清末简化为韩庄。

冯各庄

大明永乐年,

冯姓立此村,

依姓取村名,

称为冯各庄。

南桃子,北桃子,西桃子

原名陶子村,

演化为桃子。

分为南北西,

三个桃子村。

大城县各村来历(下)


刘家村

唐朝初年

刘姓建村

依姓取名

名刘家村

简称刘村

刘村的蛤蟆不会叫。传说唐太宗征高丽,驻此,青蛙的叫声扰的他难以入睡,遂下旨,此地的青蛙停止鸣叫,从此刘村的蛤蟆不会叫成了千百年的奇迹。

前张村,后张村

大明永乐年

张姓立此村

依姓取村名

故名叫张村

中华民国时

分为前后村

前村前张村

后村后张村

常张村

一九五八年

析自后张村

只因常姓多

故名常张村

正村

唐朝末年时

姜,班,火三姓

在此立村庄

时值在正月

故名叫正村

大广安

村东有片地,

名叫马鞍子,

名称由何来?

宋辽交战时,

北国有韩昌,

在此歇战马,

宋国杨六郎,

率兵来厮杀。

韩昌听闻之,

上马落荒逃,

待到宋兵到,

光剩一马鞍。

马鞍丢于此,

韩昌失颜面,

从此不再犯,

光鞍化广安。

大广安镇,清代大城县二镇之一。

小广安

大明永乐年,

洪洞移民来,

建村广安西,

随名小广安。

西窑头

此地有古窑,

建村在窑西。

初名王窑头,

后改西窑头。

东窑头

此地原有古窑,

村庄建于窑东。

初名张马窑头

清代改为东窑头。窑头也有写作咬头。

前李各庄

永乐年间,

李姓居此。

依姓取名,

名李各庄。

分为前李各庄后李各庄。

石家坞

永乐年间,分建二村。

东石家坞,小石家坞,

乾隆年间,并为一村。

东汪

村庄近河流,

常年水汪汪。

村西有大汪,

区别叫东汪。

大高庄子

高姓何处来?徽州石门村。

取名高家庄,俗称大高庄子。

九高庄

本是高家打谷场,

故取村名小高庄。

光绪年间李姓来,

居住村西建一村

李姓始自小九宫,

建村名叫九宫小房子。

一九五六合为一,

村名称作九高庄。

大城县各村来历(下)


沈家房子

大清乾隆年,

村人沈柳亭,

入宫当太监,

盖起青瓦房,

人称沈家房子。

董家房子

大清乾隆年间,

董姓立此村庄。

靠近沈家房子,

取名董家房子。

前烟村后烟村

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

宋人诗句妙,借来做村名。

于家务

明代立村庄,四面皆环水。

村名多打渔,故名渔家坞。

后依谐音演化为于家务。

李庄子

兵部李都堂,

在此建田庄,

名西李家庄,

后称李庄子。

大流河

古有朱家河,

终年流碧波。

洪洞移民来,

建村称流河。

大明永乐年间许洪从洪洞移民来此立村,称流河村,后村东建同名村,该村称大流河。土语大流huo

小流河

大明永乐年,

洪洞移民来,

于姓二兄弟,

居此立村庄,

村近大流河,

随名小流河。

后分为东流河,西流河二村。民间称东小流河西小流河。

仰止

山西洪洞张国明,永乐二年迁此村。

见此土肥人也和,遂邀兄弟来团聚。

兄盼弟来心何切,登高远望问路人。

直至弟来才为止,遂定村名仰止村

尹各庄

尹姓一财主,

在此立庄园,

逐渐成聚落,

取名尹各庄。

阜尹

唐朝时期

古渠高丘

尹姓居此

故名阜尹

阎家务

曾为水淀边沿,

设有码头船坞,

阎姓居此立村,

故取名阎家坞。

村西北建同名村,故称南阎家坞。后演化为阎家务。

董家务

邻近水淀边沿

设有码头船坞

董姓居此立村

故取名董家坞。

后演化为董家务。

黄得务

曾为水淀边沿,

设有码头船坞

黄姓居此立村

故取名黄得坞。

后演化为黄得务。

民谣:邵庄半截河,阎家务薄地多,董家务水难喝,连带的三桃子和阜尹不好过,黄得乌锅台后头长咸蓬棵‘

邵席阜

北席阜

南席阜

大明初年间

邵姓建此村

位于高丘西

故名西阜村。

清康熙年间分为邵西阜,北西阜,南西阜三村。后西阜演化为席阜。

东阜

田姓何处来?

山东青州府。

建村在何处?

古河高丘东。

村名如何取,

地势叫东阜

大城县各村来历(下)


傅庄

大明永乐年

傅姓洪洞来,

居此立村庄,

故名傅家庄。

简称傅庄。近些年人们常写为“付庄”。

邵庄

旧有赵王河,

邵姓来捕鱼,

定居于此处,

故名邵家庄。

后简化为邵庄。

北魏

曹干受封河间王,

在此造井益乡民。

人皆称颂感其德,

故取村名称魏村。

曹干,三国时期魏王曹操之子。

后村南建一同名村,称南魏村。该村居北,故称北魏村。近些年常简写为“北位”。

大城县各村来历(下)


门远庄

远在唐朝时,

此地傍河淀,

常有渔民来,

打鱼多停留,

逐渐成聚落,

远离他村庄,

地名如何起?

自然叫远庄。

门姓来此后,

称做门远庄。

焦远庄

大明永乐年,

焦姓来定居,

因住在远庄,

故名焦远庄。

冯远庄

大明永乐年,冯姓来打渔。

常常居此处,得名冯远庄。

刘远庄

刘氏何处来?

来自高辛庄。

建村在何时?

大清初年间。

靠近远庄村,

随名刘远庄。

高家庄

大明永乐年

高姓立此村

依姓取村名

称作高家庄

汉留各庄

明初刘姓立村庄,

依姓取名刘各庄。

因有同名多不便,

更改为汉留各庄。

乾隆年间刘各庄改为留各庄。

因子牙河边有同名村,此地无大河流

故更名为旱留各庄,后旱演化为汉。

张都

章姓立村庄

是为一都里,

章姓来掌管,

故名叫章都。

清朝末年时,

章姓迁他乡,

立早改弓长,

章都变张都。

双庙

大明永乐年,

窦姓立村庄,

村西两座庙,

故名叫双庙。

魏吉

大明永乐年,

魏姓立村庄,

因为图吉祥,

定名叫魏吉。

郝庄

元朝有郝姓,

居此名郝庄。

永乐三年时,

马姓山东来。

村东有巨蟒,

出没百姓慌。

马家有好汉,

除蟒把命殤。

知县听闻之,

赐名好儿庄。

知县金铸赐名好儿庄,后又恢复原名。

大城县各村来历(下)


叶庄子

大明永乐年,

叶姓立此村。

来自洪洞县,

取名叶家庄。

大明永乐二年叶显荣从洪洞县南关外迁此立村。民国时期演化为叶庄子。

冯庄

永乐二年,

冯姓立村。

来自洪洞,

取名冯庄。

永乐二年冯效姜从洪洞迁此立村。

小李庄

立村之人李洪量,

永乐二年洪洞来。

依姓取名李家庄,

民国改为小李庄。(大李庄旧属大城县,后划归青县)

堤北

洪洞县移民,

永乐二年来。

建村河堤北,

由此得村名。

大城县各村来历(下)


留各庄

兄弟三人来,

弟弟转他乡。

只留大哥在,

故名留哥庄。

留哥庄后演化为留各庄。

大城县各村来历(下)


大城县各村来历(下)


村东建同名村,名东留各庄。该村称西留各庄。

留各庄桥

焦氏何处来?德州焦家庄。

在此立新村,道光年间事。

村近留各庄,又在大桥头,

依此取村名,名留各庄桥。

大城县各村来历(下)


清末为子牙河重镇,名留各庄桥镇。

蒲塔

熙宁元年,

河北大震。

毁城坏廓,

民多遇难。

唯一婆婆,

避难塔下,

获得平安,

以为吉祥,

故此定居,

村名婆塔。

清初依谐音改名蒲塔,民间土语葡逃。

北头

金姓三兄弟,来自洪洞县。

居住蒲塔北,取名后蒲塔。

大清乾隆年,改称北头村。

大九宫

大明永乐年,

王氏洪洞来。

在此立村庄,

依照九宫格。

意为永贞吉,

故名九宫村。

永乐年间李姓从洪洞迁来,在九宫村东北方向立村庄,因靠近九宫,遂名叫小九宫村。

王各庄

王姓居此处,

本意看庄园。

来自小九宫。

清朝年间事。

五户张吉

元朝就有村,

名叫郭家庄。

只因闹瘟疫

居民具迁走。

大明永乐年,

张姓迁此居,

遂名郭张街。

刘,来,岳三姓,

也来此间住,

改名为张吉。

分为四个村,

一九五六年

吸收郭张吉,

五村合一村,

名五户张吉。

张张吉,刘张吉,来张吉,岳张吉称四户张吉。清初,郭姓从河间李张各迁迁来在四张吉北建村,名郭张吉。

1956年合为五户张吉。

王张吉

王姓洪洞来,迁此立村庄。

靠近张吉村,故名王张吉。

崔张吉

崔姓各处来?

河间崔九村。

何时立村庄?

大明万历年。

靠近张吉村,

故名崔张吉。

宋张吉

宋姓何来?

汉留各庄。

在此立村,

靠近张吉,

姓氏冠名,

称宋张吉。

北良

大明初年

梁姓兄弟

各建一村

按照方位

南为南梁

北为北梁

后梁演化为良

土语北liang四声

郑家村

大明永乐年

郑姓建村庄

来自洪洞县

取名郑家村

南蔡,北蔡

大明永乐年

蔡姓迁此处

分建两个村

南边为南蔡

北边为北蔡

韩村

大明洪武年

有一韩太监

在此立庄园

得名叫韩村

卢家庄

大明永乐年

卢姓立村庄

依姓取村名

名叫卢家庄

简称卢庄

徐庄

永乐元年

徐姓立村

依姓取名

名徐家庄

简称徐庄

邱庄

永乐元年

邱姓立村

依姓取名

名邱家庄

简称邱庄

大城县各村来历(下)


魏胡

永乐二年

魏,胡二姓

迁此立村

故名魏胡大汪

大明永乐年,邢,李洪洞来。

村边水汪汪,故名大汪淀。

因村庄四周大水汪汪而得村名,后简化为大汪。

留邻居

永乐二年移民来,

薛曹两家互为邻。

薛家有子多顽皮,

常到曹家摘枣吃。

恐因小事伤和气,

薛家欲要迁他村。

曹家不忍高邻去,

锯掉枣树留邻居。

地名原叫黄家铺,

为彰情意改村名。

龙华桥

明代有一桥,

美名叫龙华。

村民喜爱之,

桥名做村名。

该村原名许杨庄。

前边各庄

元朝以前,

边姓居此,

依姓取名,

称边各庄。

清末分为前边各庄后边各庄二村。

洼里

大明永乐年,

李姓洪洞来。

村建大洼里,

故名洼里村。

白虎

村居九宫西,形貌似跃虎。

高人悟《周易》,故名白虎村。

大城县各村来历(下)


先有黑虎村,后有白虎村。

两虎不相容,白虎吃黑虎。

徐村

永乐年间,

徐姓迁此,

依姓取名,

村名徐村。

王祝村

大明永乐年,

金,王立此村。

为祝人财旺,

取名叫祝村。

后金姓搬走,改名王祝村。

刘祝村因靠近王祝村,随祝村名,叫刘祝村。土语zhou村。

小祝村

康熙年间

祝村菜园

为便耕种

迁此立村

权村

元朝官兵抢掠,

居民四散奔逃。

总算有惊无险,

安全度过劫难。

祝愿安安全全,

故取村名全村。

后演化为权村,分为王权村,杜权村。


蓦门

明朝以前,

宋氏居此,

图族门兴旺,

故名蓦门。

土语茂门。

苦水坞

永乐年间立村,

靠近船坞码头。

水甘味甜清爽,

故得村名甜水坞。

一日河水改道,

甜水变成苦水。

到了光绪年间,

更名苦水坞。

前屯

燕王扫北时

曾在此屯兵

洪洞移民来

取名中疃屯

乾隆年间更名为前屯

大城县各村来历(下)


后屯

永乐二年

李,娄二姓

迁此立村

名李娄屯

乾隆年间更名为后屯

高庄

原来有村庄

不知村庄名

永乐移民来

取名高家庄

简称高庄

完城

远在战国时

一同建三城

此处先完工

得名叫完城

三城:完城,束城,陵城。

土语tuan 城

传说老包坐完城,他的照妖镜失落于此,因此完城古城六十年显城一次。

六个曹

远在隋唐时

此处喂军马

至今愈千年

遗有喂马石

石槽之四方

各建一村庄

村在石槽边

都叫石槽村

后槽演化为曹

南曹,西曹,东曹1956年分为西东曹,东东曹,北曹清初分为前北曹,后北曹

付庄

远在明朝时

付姓立村庄

依姓取村名

称作付家庄

简称付庄

袁家屯

大明永乐年

袁姓立村庄

依姓取村名

称作袁家庄

筱庄

永乐年间立村

村小故名小庄

大清乾隆年间

因故改为筱庄

金权村银东汪铁打的筱庄

小阎庄

永乐年间

阎姓迁此

依姓取名

称小阎庄

桑大明永乐年

洪洞移民来

居住桑树间

故名桑行村

清末行改为杭

王香

大明永乐年

王姓立此村

村西有寺庙

香火夜不熄

借此取村名

称作王香屯

一九四九年

简化为王香

刘木庄

大明永乐年

刘姓立村庄

木工手艺好

称作刘木匠庄

后演化为刘木庄

零巨

零散而居得村名

分为东西二零居

待到民国再分村

李肖张邓四零居

零居后演化为零巨。

民国时期东零巨分为李零巨,肖零巨二村。西零巨分为张零巨,邓零巨二村。土语:long 巨

大城县各村来历(下)


大尚屯

商姓居此名商屯

远近闻名一巨镇

因故改名大尚屯

一村分为四个村

分为大街南北街西街后街四个行政村。

因村东北方建同名村,故改大商屯,后演化为大尚屯。

齐圪垯

建村靠商屯

随名小商屯

齐姓居此后

改名齐圪垯

因村后有三座土疙瘩,故改名齐圪垯,土语齐gada

樊庄子

原名曹家庄

樊姓迁来后

更名樊家庄

今称樊庄子

小青州

先民本籍青州府,

永乐二年立此村。

心中常怀故乡事,

村名遂成想青州。

清代此设镇安里,

人口兴旺事繁多。

一九六二大分家,

东西南北各一村。

1962年分为东青州西青州南青州北青州四个行政村

大城县各村来历(下)


东头二郎庙

西头娘娘庙

居民多向善

福报在后人

今遗有康熙二十四年立二郎庙石碑一庭

大城县各村来历(下)


四言,五言六言七言杂字,博君一笑,请多提宝贵意见!

大城县历史悠久,村庄众多,在这片热土上辛勤耕耘的每一个人都值得尊敬。

大城县各个村庄有的以姓氏冠名,有的以居住环境,地理条件命名等等各不相同,都值得记录流传。

四言,五言六言七言杂字,博君一笑,请多提宝贵意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