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凭什么拿“倒数第一”?

青岛凭什么拿“倒数第一”?

换上不同的“有色”眼镜,一个城市的现代化排名就可能从“榜首”,跌落“谷底”。

年初胜在治堵排名上的青岛,到了旅游旺季时,又“输”给了网约车。

城市排名背后,是一场什么“局”?

青岛怎么考出的“倒数第一”?

8月15日,青岛的第三海水浴场已然人满为患,冬冷夏热的青岛旅游经济,最近正在上合峰会之后,渐入一年的佳境。

业内人士都知道每年城市旅游经济的这个节奏,可偏偏这个时候,青岛迎来了一篇“倒数第一”。

当天,一则《人民网发布重点城市网约车包容度排行榜:成都居首,青岛倒数第一》的消息在全网传播,除了《成都凭什么拿第一?》之外,就当属青岛倒数第一的消息,博人眼球。

这对于正在争取国家中心城市的青岛而言,是一个十足的“负面”。

今天针对城市的各种排名很多,几乎每一份排名都是城市交通服务满意度的一张晴雨表。对于全国34个大中城市、上百个三四线城市而言,这些“榜单”同时也是一份智慧交通运营商市场的成绩单,引导着订单的走向。

青岛凭什么拿“倒数第一”?

那么,围绕网约车“包容度”的城市排名,又是什么“考试成绩单”?

这一次考题是“网约车”。

人民网舆情数据中心选取25个重点城市,根据当地网约车政策、舆论认可度等进行网约车包容度综合评估,发布了《2018中国25个重点城市网约车包容度排行》。

报道上说,恰逢“网约车新政”实施两周年,网约车发展面临的新机遇与新挑战。这句话显然很有玩味,网约车遇到挑战,而不是市民打车遇到挑战。

那么这份“考卷”极有可能已经一屁站在了网约车的产业角度。

不过,网约车遇到的机遇挑战,同公共服务遇到的机遇与挑战,有时根本不是一回事儿。拿公共服务当幌子去做市场的权力寻租,几天前十几个国内渔业企业给我国的三文鱼定了一个鳟鱼也是三文鱼的标准,就是这么“玩”的;而几年前,将疫苗追溯码制度“挑落马下”的,当初也是一群打着阻碍群众使用便利幌子的药企。

青岛凭什么拿“倒数第一”?

而“包容度”这一说法,显然是新创造的。不过,评估机构还是制定了一系列“指标”,据介绍,该榜单设立三大指标,经过加权最终得出城市网约车包容度指数,三大指标包括:

  • 网约车政策宽松度:网约车准入车辆标准(轴距、车价、车型、排量、车牌、车辆使用情况等),网约车司机准入标准(驾龄、户籍、学历、其他限制性条件等);

  • 城市合法网约车平台数量(根据网络公开数据整理);

  • 舆论友好度(抽样当地媒体报道和网民评论分析倾向性)。

结果,成都、三亚、无锡网约车“门槛”相对宽松,青岛、重庆、大连等地则较为严格,由此也就有了文中标题的结论:

网约车包容度,青岛倒数独一。

不过有意思的是,在这份包容度名单中,几个月前济南空姐遇害所在的河南郑州,此次“包容度”排到了前八名,而另一起乘客被网约车司机杀害的事发地深圳,却没有出现在这一榜单当中。

另一方面,排在榜尾的3个城市恰好处于今年以来打击非法网约车运营力度最大的城市之列。

青岛市交通运输委等7部门6月向拒不执行整改的滴滴平台下发违法行为通知书,启动联合监管处置流程,表示最终可能采取暂停发布、下架移动互联网应用程序(APP)直至停止互联网服务、停止联网或停机整顿等处置措施;

重庆市在8月初重申,从事网约车服务必须三证合一,从尚未取得重庆市《网络预约出租汽车经营许可证》的平台上接单运营即算违规——其中包括在国内网约车市场份额占据绝对优势的滴滴平台。此外,重庆明确规定,由于滴滴顺风车的运营模式不符合相关规定和要求,因此在重庆也属于违规;

大连市自5月起开展为期3个月的打击出租汽车市场非法营运专项整治行动,并要求滴滴等网约车平台一周内清理不合规的车辆人员,杜绝非法营运。

这份城市排名“成绩单”看到这里,越来越有意思。

青岛凭什么拿“倒数第一”?

合作,第一;不合作,倒数第一?

无疑,在这次“考试”中,青岛受伤了。

而且,在公开的这份报告中,青岛“伤”得还不清。

比如,文中这样一段话:“部分地区落实网约车政策时,采取严苛的行政干预举措,以罚代管、‘一刀切’手段引发不少争议。如青岛平度交通局因跨市‘钓鱼执法’,被网约车司机起诉”。

似乎,青岛倒数第一的结论,有理有据。而青岛向滴滴下发违法通知书,自然也被定了调子。

但从另一个表述中,笔者看到了这份榜单中国的另一个主角,以及另一番意味:

成都政府以审慎、包容的态度主动迎接网约车经济,与城市开放、包容气质一脉相承。成都在全国创造性地探索出了互联网+巡游车转型升级的路径,成都市交委、成都市交管局还与网约车平台滴滴出行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在成都发展智慧交通,帮助缓解蓉城道路拥堵。数据显示,成都已经连续三年跌出“全国十大拥挤城市”,政府城市管理思路创新带来的成效颇为可观。

在这段表述中,其实有三个意思:

  • 成都干得不错;

  • 成都是与滴滴合作得不错;

  • 在网约车包容度评比上,成都与滴滴在治堵方面合作的不错。

有了这一段表述,很多问题就清晰多了,包括前文中笔者对这份调研出炉的背景与目的。

再将成都与青岛比较,我们可以发现更有意思的结论:

与滴滴合作的成都,排名第一,不与滴滴合作的青岛,排名倒数第一!

青岛凭什么拿“倒数第一”?

是这样么?

其实,这份为网约车市场陈情的报告,就像几年前马云为电商售假说情,李彦宏为数据泄露甩锅一样,它的出炉是以第三方评估机构的口吻评价各个城市的公共服务政策,而它的受益者一定是处于网约车产业龙头的企业。

聚焦到城市维度,成都是滴滴深度参与网约车与治堵的样板市场,青岛则是滴滴的“伤心地”。

因此,这份网约车“包容度”排名,显然越来越有立场、有背景、由人为操作的痕迹。

而青岛这次“受伤”,好戏还没完!

因为滴滴在治堵上,还有在青岛有旧恨未解。

青岛凭什么拿“倒数第一”?

寻租的“包容度”与变味的“人民”

2017年,济南在市区部分主干道路安装了几十块基于滴滴大脑提供的智慧交通诱导屏,在旅游路设置转换潮汐车道的“马路拉链车”、以及在20个路口安装可以自动转换信号灯时长的智慧信号。

可2018年年初,滴滴在智慧交通领域的“死敌”高德,发布了一份《2017年度中国主要城市交通分析报告》中,滴滴重点打造的济南智慧交通,却在治堵能力上排名倒数第一。

而在高德地图参与建设的的青岛,则成为其中拥堵趋势下降最快的城市。

程维曾公表示,滴滴大脑为济南智慧交通诱导屏能提供每个地点15分钟的实时路况。

而为青岛治堵的高德表示,它们路况预测数据2分钟更新一次。

在分秒就能改变拥堵形势的预判上,济南“大脑”的反应时间是青岛的8倍!

青岛凭什么拿“倒数第一”?

说到这里,或许很多看客就清楚了:青岛为何在旅游旺季“挨刀”,为何青岛要被钉在“倒数第一”的榜单上;为何网约车榜单中不仅要提成都包容网约车的好,还要提成都治堵治得好… …以及,为何要有这份网约车榜单出炉。

绕了这么大一个圈子,相信也花了不少钱,这份榜单背后的网约车金主,满意了么?

可是,笔者不满意。

城市的道路出行权中,利益相关方或者主要的权利方并非网约车司机,这些包容度的指标如果只考虑网约车平台的商业利益,又有什么公信度可言?

如果拿这种包容度,去找那些被网约车司机伤害、猥亵的受害者家属问问意见,结果又会如何?

如果政策管理的正是网约车不完善甚至是“恶”的地方,那这种以包容度为名义对政策的攻击,是否又有挟私的嫌疑?

如果这是一场行业“复仇”,那么如此打击对手的重点市场,并且挽回上次“对战”时丢下的面子,这对于企业而言,是大获全胜。但这样的舆情发布,对城市治理又有什么积极作用?

如果这就是一个“设计”出来榜单,那么这种“包容度”与“违法纵容度”之间,还有多大的差别?

无论是滴滴、高德、百度抑或其他企业,都有各自的技术特点、擅长领域以及利益诉求,各家企业在发布堵车、网约车等各类榜单时,指标都各有侧重,得出的结论也千差万别。但故意夸大并借此打击对手、抬升自己,以各种不全面、不客观的榜单发动舆论战,却是对公众权利的伤害。

以人民的名义,就要为人民谋利益,这应该是企业最基本的社会责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