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瘾少年和污名化的游戏

其实,以我浅薄的文笔和知识还无法驾驭这么庞大的命题和关注点。本来昨天就想动笔的文章迟迟没有下笔,总觉得自己写不好。不过,今早刷到另外一条关于游戏的微博,想来不是我能写些什么,而是我想写些什么。

网瘾少年和污名化的游戏

前几天山西米脂杀人案闹得满城风雨,幸好嫌疑人及时被警方控制,没有再闹出更大的祸乱。这本就是一件不幸的事。而在后续的新闻报道中,有媒体指出嫌犯之前多数时间在家玩电脑,喜欢玩吃鸡游戏,随后文章开始暗示读者嫌犯所玩的吃鸡游戏中到处宣扬着暴力和杀戮。嫌犯之所以会犯下这样的罪行,与玩吃鸡游戏分不开关系。

网瘾少年和污名化的游戏

这是怎样一个恶劣的新闻导向!记者不去深究嫌犯更深层次的内心和动机,不去寻找刺激嫌犯行凶的外部原因与压迫,反倒是轻飘飘地把游戏当做了最大的祸首。要我说,坏人犯罪之前都会每天喝水,是不是也要禁止喝水?显然,把锅甩给游戏最简单,也最能够吸引目光。

这两天刺激我的还不止这一件事。今早刷微薄的时候看到说教育部发布了关于中小学生沉迷网络的紧急通知,杭州七院开始接受网瘾少年的治疗。

网瘾少年,多么熟悉的词汇啊。我大概知道为什么杨永信到现在依旧还在祸害人。

何为网络成瘾?

什么是网络成瘾?WHO(世界卫生组织)曾将“游戏行为失调”纳入了心理疾病范畴,与一部分成瘾特征共同被记录在案。WHO给出了三条评判标准:

1. 在玩游戏的频率,强度,时长,开始和结束,以及游戏情景上缺乏自制的情况

2. 将玩游戏的优先级排在其他生活兴趣与日常作息行为之上

3. 在过度进行游戏导致负面影响后,仍旧会持续甚至加大玩游戏的力度

一时之间,众多新闻报道、自媒体大号纷纷发声,将矛头再次指向无力发声的玩家群体,把游戏批判得一无是处。

网瘾少年和污名化的游戏

然而在医学领域中,精神障碍是无法找到客观的、权威的诊断指标的。医学的判断不仅仅是针对疑似患者的行为,更是用这种行为与“正常行为”作比较后的判断,这就自然让人们有理由怀疑“正常行为”真的正常吗?而疑似“不正常的行为”真的就不正常吗?在20世纪50年代,当苏联将许多人权卫士和各加盟共和国的民族主义分子等认定为精神疾病、进行关押和强制治疗而遭致国际的强烈批判时,当时的苏联也正是以精神病学的纯文化属性和纯价值判断来为其所作所为进行辩护的 。

说到底,这只是一个人为划定的界限,什么是正常,什么是不正常,还没有一个定论。

我们为什么要玩游戏?

你为什么要玩游戏?问起这个问题,很多人会说是为了消磨时间,也有的是兴趣爱好,喜欢游戏带来的成就感。

学术界有一种观点认为,游戏本身是一套教育体系,你在游戏中获得的乐趣是教育带来的。大部分游戏都有新手教学关卡,从简单的技能到复杂的连招,再到学会使用物品。接下来再学会合作和配合,处理游戏中更复杂的问题。这就是一个教育系统,玩家得到的是解决问题的乐趣。

网瘾少年和污名化的游戏

另外一种观点认为,游戏中玩家们分为征服者、杀手、社交家、探索者四种类型,不同个性的人喜欢的游戏很不同。不同游戏对于不同类型玩家的吸引程度也不相同。游戏能够满足个性动机,游戏里面的行为也是个性表现。

还有一些研究重点是讲游戏能够满足心理需求,比如自我实现。有一本书叫《游戏改变世界》,作者引用积极心理学的理论,指出玩游戏会让人进入心流状态,感受到幸福。还有学者认为游戏能满足人从生理、心理到社会等各个层次的乐趣。这些研究展现的都是人的追求问题。

网瘾少年和污名化的游戏

游戏对我们的影响

硬币总有正反面,游戏也有好有坏。我们在日常中讨论的往往是游戏的负面影响,更多的,是由于无法控制自己行为而产生的负面影响。而所谓的大人们,也正好看到了这些负面影响,所以他们觉得,玩游戏是一件有弊无利的事。

网瘾少年和污名化的游戏

我想写一些游戏的正面影响,但你永远叫不醒一个装睡的人。

年初的时候《王者荣耀》挨了《人民日报》领衔的国内诸多媒体的责难,这是我在某篇新闻下的评论截图。

网瘾少年和污名化的游戏

震惊、伤心、疑惑……我有很多的感触想写,但似乎又写不出什么东西来,我这浅显的文字表达不出我内心五味杂陈的感受。

这或许就是中国没有3A的社会根源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