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典游客被驱逐事件:我们该如何教孩子应对冲突、安全出行


瑞典游客被驱逐事件:我们该如何教孩子应对冲突、安全出行


Your Children Deserve the Best Home Education

瑞典游客被驱逐事件:我们该如何教孩子应对冲突、安全出行

文|刀刀

9月2日在瑞典发生的游客与旅店冲突事件,在过去的两周里持续发酵。

事情经过大致如下:游客曾先生带着父母到瑞典旅游,抵达旅店时却发现自己错把住宿日期订到了9月3日,然后全家在大堂内停留了好几个小时。

在等待期间与店方发生冲突,店方要求曾先生一家离开,曾先生不肯,于是店方报警。

警方抵达后矛盾迅速激化,曾先生的父母被警方“抬出旅店”,全家随后被送到了离市区八公里的林地公墓并丢下。

因为事情的真相还有几个疑点,刀刀在这里不作关于对错的评论,只想提出一个问题:

带着年迈的父母,深更半夜在人生地不熟的国外与当地人发生冲突。在长达几小时的时间里,不但不能恰当解决问题,反而使矛盾愈演愈烈,以至于要让警方把高龄的父母强制抬出旅店。

曾先生的父母被驱离酒店后,曾双双躺在人行道上哭喊,曾先生非但不劝阻,反而一起倒下大喊“救命啊,快来看,瑞典警察杀人啦”,直到被强制送走。

从当时的视频中,我只看出曾先生应对冲突,解决问题的能力完全不及格。


瑞典游客被驱逐事件:我们该如何教孩子应对冲突、安全出行


曾先生的父母被警方抬走


瑞典游客被驱逐事件:我们该如何教孩子应对冲突、安全出行


曾先生一家躺在人行道上

近几年,各类假期游学活动异常火爆。2018年游学孩子人数比2017年增长了一倍,出游平均年龄也低至12岁。这些活动时间长度大多在一周到三个月不等,一般会安排统一食宿,专车接送。

但是出门在外,与平时“家庭——学校”两点一线的简单生活总是不同,会有许许多多意料之外的情况出现,其中

容易造成危险的,就是与他人发生各种各样冲突的情况。

如何帮助孩子做好准备,应对这些突发状况?爸爸妈妈们可以把下面这五个原则告诉孩子,最大程度的保障孩子在外的安全。

原则1:暴力不可取,要用积极而有建设性的方法处理冲突

前一段时间刷屏的昆山龙哥事件,很好地说明了暴力不但不能解决问题,往往还会使结果彻底失控。

醉酒驾驶的刘某,在十字路口差点与正常行驶自行车的于某发生碰撞。发生冲突后,刘某回到车内拿出一把长刀,向于某反复击打,结果刀脱手掉在地上。

愤怒的于某捡起刀,砍了刘某好几刀,最后刘某不治身亡。

江苏省昆山市公安局通报,于某的行为属于正当防卫,无罪释放。


瑞典游客被驱逐事件:我们该如何教孩子应对冲突、安全出行


昆山龙哥事件

美国心理学家埃利斯提出过情绪ABC理论:他认为激发事件A(activating event)只是后果C(consequence)的间接原因,而引起C的直接原因则是个体对事件A的认知评价B(belief)。

换言之,即使遇到的事件是相同的,不同的人对事件的解读不同,产生的反应不同,就会得到不同的结果。

鲁道夫在他的著作《儿童心理学》中指出:善于用建设性方法处理自己情绪的儿童会有良好的社会关系。能用非攻击性方式应对愤怒的孩子,往往有更高的领导能力,也更受欢迎。

要告诉孩子的第一个原则是:如果想避免恶性的结果,就一定不能使用暴力遇事多多考虑,还有什么更合适的办法处理。

原则2:认真倾听 + 清晰表达 = 有效沟通

许多冲突发生的初期,双方是有许多对话机会的。如果此时能够好好倾听与表达,往往可以大事化小,小事化了。

反之,有些本来非常小的问题,却因为双方无法有效沟通,使事情一发不可收拾。

2004年震惊整个中国的马加爵事件,也许可以说明在极端情况下,无效的语言沟通会导致怎样的可怕结果。


瑞典游客被驱逐事件:我们该如何教孩子应对冲突、安全出行


马加爵残忍杀害四名同学的原因,仅仅是因为在打牌时其他两位同学指责他作弊。

争论由是否作弊开始,纠缠到信任问题,于是马加爵认为连最好的朋友也不信任他了,在气愤之下犯下了不可挽回的大错。

美国著名语言学家格莱斯在哈佛大学演讲时,提出过一个“合作原则”。格莱斯认为,在人际交往中,双方都在有意无意的遵循一些原则,以求有效地配合,达成统一的目的。

这些关于表达的原则包含四个方面:

1. 量的准则:需要向他人提供理解谈话必要的所有信息——不能多也不能少

2. 质的准则:不说虚假的话,不说缺乏足够证据的话;能够分辨他人是否在开玩笑或讽刺

3. 关系准则:说话要与当前话题有关联

4. 方式准则:说话要简练有条理,避免歧义

除了有效表达以外,倾听也是对话的重要组成部分。美国通用公司前总裁卡耐基曾经说过,“一双灵巧的耳朵,胜过十张能说会道的嘴”。


瑞典游客被驱逐事件:我们该如何教孩子应对冲突、安全出行


倾听的秘诀,就是不要被“先入为主”的观念束缚。

我们需要告诉孩子,即使已经陷入争论了,忙着重复自己的观点,并不能对事情产生什么帮助,这时不妨先冷静一下,听听对方的理由和意见,也许就能峰回路转,柳暗花明。

原则3:文化背景差异,会产生不同社会准则

十年前,刀刀留学时发生过这样一件事。

当时英国对26岁以下青年提供一种“青年卡”,买了以后一年有效。在这一年中,购买火车票只需出示青年卡就可以打三折。

刀刀和同学没注意到一个细节:暑假前购买火车票时,青年卡还没有到期,而两个月后乘坐火车时,青年卡刚好过期了一天。


瑞典游客被驱逐事件:我们该如何教孩子应对冲突、安全出行


这种情况就非常尴尬了,列车员表示唯一的办法是补全价票。我们试图和列车员解释,可是怎么说都不好使。相持几分钟后,英国人不耐烦了,说了句“要么补票,要么下车,否则我就报警。”

回想起来,事情的发展和本文开头的瑞典事件还真有三分相似。后续走向的不同,只是因为刀刀立刻大喊:“无论是什么原因,我们的卡确实过期了,我们愿意补票!”

事情就这样结束了,我们心里当然是很难过的,多付了那么多钱,并且还在大庭广众之下丢了脸。

可是如果继续争执下去,估计会被警察扔下火车,耽误行程不说,搞不好还会留下不良记录。


瑞典游客被驱逐事件:我们该如何教孩子应对冲突、安全出行


从那时起,刀刀在国外生活了十年。在实际生活与交往中,渐渐理解了一件事:东西方的社会文化是完全不同的,由此也催生出不同的行为准则与社交规范。

西方的行事方式往往是更程式化的,不像东方社会有时候会考虑更有人情味的处理方式。

所以第三个要告诉孩子的原则是:每个国家与地区的人行事准则都不同,到了新的地方多观察多体会,尽量入乡随俗,遵守当地社交规则。

原则4:出行前的准备与计划很重要

留学期间还发生过一次这样的“悲惨”事件:

刀刀和四个同学一起返校,从家乡到伦敦的航班晚上十二点降落,而我们转乘的火车早上六点出发。穷学生时代的我们在计划行程时,决定在火车站将就六个小时,不再定旅店。

在火车站躺椅上待到凌晨两点,突然被保安叫醒,告诉我们要关站,所有人必须离开。这下全体傻眼了。

当时情况是:街上零下五度,我们两个姑娘三个小伙带着人均40公斤行李,老旧的地铁站还没有电梯。


瑞典游客被驱逐事件:我们该如何教孩子应对冲突、安全出行


我永远不会忘记,五个人吭哧吭哧地抬着两百公斤的行李,爬上三层楼到达地面,然后在寒风里一边瑟瑟发抖,一边找还有空房的旅店。最后只找到一个空房,没办法只能女生睡床男生全部打地铺,把这艰难的一夜熬过去。

这件事让刀刀从此养成了周密计划的好习惯,并受益至今

第四件要告诉孩子的事:出门前对每一个细节都要详细规划,有不确定的信息一定要电话或邮件查询,千万不要想当然。在一些关键的时间节点上,要准备应急措施和备选方案,预防永远比补救要简单和从容。

原则5:安全永远是最优先的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个原则,我们要告诉孩子:保护自己的人身安全,永远是最优先的。

生活在异乡多年,有很多事情曾发生在身边的人和自己身上。很多时候即使我们遵守了规则,认真地做了计划,不去招惹是非,好好说话了,也好好听了,但还是会遇到恶意的人和恶意的事。

瑞典游客被驱逐事件:我们该如何教孩子应对冲突、安全出行

比如曾经有唐人街黑帮以申请奖学金为名骗走同学二十万人民币的学费和生活费,比如有学长在迎新会上灌醉女生欲行不轨。

比如有当地混混半夜喝醉酒撬开宿舍门,把公共厨房里我们一周的口粮全部扔出窗外。

出门在外会遇到的情况,总有父母无法预计的变数。而父母送孩子远行,不正是想让他们多多历练人生,开拓视野,增强能力吗?

如果孩子记不住那么多原则,也不要紧。发生冲突时只要牢记八个字“安全第一,保护自己”。经历过时间和事情地磨砺,孩子一定会自己有所体悟,有所成长。

瑞典游客被驱逐事件:我们该如何教孩子应对冲突、安全出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