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描學習在基礎素描教學中巧用加減法

素描學習在基礎素描教學中巧用加減法

一、結構素描要遵循先減後加的原則

現代繪畫之父、法國印象主義畫家塞尚認為:世間萬物其形態無論結構多麼複雜、都可以概括為幾種最簡單的幾何形體,如:立方體、圓球體、圓柱體、椎體等,這種“幾何化歸納法”可以幫助我們正確把握客觀物象的形體特徵,認識和表現其形體結構及其規律。掌握基本幾何形體的形體特徵、結構方式和寫生方法,是認識、概括客觀物象形體、結構的一把“金鑰匙”。石膏頭像寫生屬於基礎造型訓練的重要課程,也是較難掌握的課程,初學素描的學生由於缺乏對客觀對象的認識和理解的能力,不能正確分析形象的特徵、結構和內部聯繫,碰到這類複雜形體經常是眼花繚亂,不知從何下手,因而往往看到一條線畫一條線,通過線與線的拼湊勉強湊出一個形體,長此以往,就會走很多歪路。羅馬尼亞著名畫家巴魯曾講:“畫素描是從我們看不見的東西開始,而以看見的東西結束。”為了讓學生不機械地模仿形狀和外貌,我在講解的時候充分運用“幾何體歸納法”,化繁為簡,排除一切干擾對複雜的石膏頭部形體進行最大限度的概括。以伏爾泰像為例,先將伏爾泰各個部位簡化成大的幾何形體,(圖一),接著把頭部主要形象塊面化,分成半球體的腦顱部、立方體的耳釘眼眶體、梯形體的鼻子,半圓柱狀的上頜體、三角狀的下頜體,(圖二),在確定塊面結構的基礎上從整體出發,不斷地做加法,用長的、短的、垂直的、水平的、傾斜的輔助線準確地定出五官的結構和透視變化(圖三)。我們還可以利用這種先減後加的方法去理解更加複雜的人物頭像。通過加減法,學生在理解的基礎上繪畫,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明暗素描要遵循邊加邊減的原則

明暗素描的“加法”是通過明暗調子不斷地充實、塑造形體,表現形體結構、空間透視、光影變化的一種過程,它能使畫面的形象更具有體積的真實性,更具體地體現形體的起伏轉折和變化。而“減法”則是在整體觀察、比較觀察、本質觀察的基礎上概括和調整統一,達到進一步的昇華。那麼,明暗調子的加減有沒有訣竅?什麼時候該做“加法”,什麼時候該做“減法”?許多初學素描的學生在剛接觸明暗調子的時候都有諸如此類的困惑。西方曾經有一則寓言,其結論是“聰明人做加法,智者則做減法”。如果沒有掌握好的方法,即使再聰明的人,也是不夠智慧的。能夠在明暗素描中將加法減法並舉,在繪畫中遵循邊加邊減的原則,則是既聰明又睿智的人。

從技術層面來說,很多初學明暗素描的學生在繪畫訓練中往往錯誤多於正確,其中一個突出的、帶有傾向性的問題就是畫面“髒”、“花”、“灰”。這是明暗素描中常見的“灰”的現象(圖四),畫面沉悶,不明亮,猶如罩上了一層薄灰,該暗的暗不下去,該亮的亮不起來。對症下“藥”,方能“藥”到“病”除,首先必須讓學生認識到造成這種現象的主要原因是作畫時缺乏整體明暗層次的比較,中間色調層次重複,不懂或者說不擅長做“加減法”,最後導致明暗層次拉不開。偉大的藝術家米開朗基羅認為繪畫是用腦畫而不是用手畫的一門藝術,古人也認為用手畫僅僅稱為“能畫”,而用腦畫出來的畫就稱得上“妙畫”了。因此,遇到諸

如此類的問題的時候,我要求學生把筆停下來,把畫板放在遠處重新審視畫面,同時回顧課上所講的五調子的知識點對明暗層次重新排列,開始做多動腦少動手的慢功,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該加強的加強,該減弱的減弱。從哲學的角度上來說,“加”與“減”其實就是“取”與“舍”的關係,沒有取,畫無形;沒有舍,無主次。如圖五,增加暗部和亮部的對比關係,從而加強形體結構的轉折關係;減少繁雜重複的中間層次,在反覆的比較中重新調整黑白灰的大關係,塑造肯定、紮實的形體。由此可見,繪畫本身是一個去粗取精,去偽存真的過程,懂得取捨,懂得收放自如,才能獲得質的飛躍。

三、“減”比“加”更重要

畫的多即是好嗎?未必,很多時候看到學生一支筆畫到底,一味地加深死摳,只會做“加法”,卻很少做“減法”,自以為刻畫得十分精細。要知道面面俱到並不意味著入木三分。“我們反對所謂的畫的像畫的真,反對所謂的細緻、精細和繁冗。繪畫要懂得高度的概括和提煉。”徐悲鴻如是說。的確,有舍才有得,敢舍敢得,不捨不得,小舍小得,大舍大得。舍並不意味著“棄”,恰恰相反,舍是為了更多的獲得,是為了藝術更高層次的追求和昇華。西方有位畫家叫弗朗茲·克蘭,他的畫極其簡練抽象,畫面削盡冗繁,只取黑白兩色,視覺衝擊力很強。他講究以少勝多,畫面深沉而有意蘊,讓人感覺到更深度的美感,這似乎同中國傳統繪畫有異曲同工之妙,徐悲鴻墨寥寥數筆畫《奔馬》,享譽畫壇,獨領風騷;宋梁楷在《潑墨仙人圖》中用大筆大筆粗闊而洗練的線條傳神地刻畫了一位袒胸露懷,憨態可掬的仙人形象,潘天壽畫蘭草,三筆就可以畫出蘭草的風姿綽約,清沖淡遠,真可謂是將減法做到了極致。由此可見,有的時候“減”比“加”重要,“舍”比“取”重要。針對本段開頭學生出現的問題,我認為如果在繪畫過程中能夠懂得“巧”用橡皮做減法,問題就會迎刃而解。許多學生都存在這樣一個認識上的誤區:橡皮的作用就是用來擦除,他們不敢擦甚至不願意擦,從一幅畫開始到結束,橡皮成了擺設。事實上,橡皮不僅僅是用來擦除某些錯誤的線條或者色塊,更重要的是它是我們繪畫的“第二支”筆,起到調整畫面的明暗對比、加強畫面的虛實效果的作用,使畫面層次更加豐富、有序。初學繪畫的人往往不懂得處理畫面虛實“秩序”,特別是遇到暗部的地方就有點無從下手,要麼急於表現豐富的層次,將暗部刻畫得過於瑣碎;要麼一味地加深層次,造成暗部一團“死氣”。要知道,“鋒芒畢露”有時候恰恰會適得其反,暗部關係需要畫得簡練、微妙、含蓄。這時候,用橡皮輕輕將一部分線條擦虛,加強明暗對比關係,拉開前後空間關係,適度修善調整,就可以起到“化腐朽為神奇”的作用。

數學中的加減法簡單,固定不變,而素描中的加減複雜而富於變化。素描中的“加”並不是簡單的線條排列和色塊的堆砌,“減”也不是盲目的刪減和擦除,素描中的加減更多地反映了畫者的一種繪畫方法,一種對藝術的態度。不管加法也好,減法也罷,都要建立在立足整體、放眼全局的基礎上。適得其所的添加會使畫面生機盎然,恰到好處的減去會使畫面主次分明,反之就只會使畫面凌亂無章、乏味單調。老子曰: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任何事物都是相互聯繫、相互制約的。因此,我們要辯證地看待基礎素描中的“加減法”,不僅要善做加法,更要巧做減法。

★ 你還在一個人自學素描嗎?

★ 想和老師一起免費學習得到指導嗎?

★ 素描畫不好嗎?

★ 沒有素描學習資料?

★ 學習有困難可以私信小編“畫畫”領取繪畫學習資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