營丘、北海、昌樂……姜子牙的封國故都,到底有過多少名字?

但凡名人,大多有好些個名字。

比如題目中說到的姜子牙,就有姜尚、呂尚、呂望、太公望等名字,近代如孫中山還用過陳文、杜嘉偌、高達生、吳仲等化名,毛澤東亦曾用過楊引之、楊子任、李得勝等名字。

昌樂這方傳奇之地,自然也少不了有幾個化名別稱。

營丘:姜子牙封國

北宋初年有部地理奇書,叫《太平寰宇記》,其地位和公信力,大概類似於今天的《國家地理》。

這本書詳細記載了各州府縣的山川、湖澤、城邑、關塞、名勝古蹟、祠廟、陵墓等,其中有這麼一段:“昌樂東南五十里營丘,本夏邑,商以前故國。當少昊時,有爽鳩氏;虞夏時有季萴(li);湯時有逄伯陵,周以封太公於營丘。”

什麼意思呢?

就是營丘這個地方,建城史可以追溯到黃帝大兒子少昊那個年代。少昊當老大的時候,派了爽鳩氏管這塊地,到了虞朝和夏朝的時候,季萴氏接管了這塊地盤,商朝又派了逄伯陵過來,到了周武王時代,營丘這塊地盤才歸了姜子牙。

營丘、北海、昌樂……姜子牙的封國故都,到底有過多少名字?

姜子牙剛接管營丘的時候,這地方也不太平,因為邊上還有個萊國的大佬萊侯也惦記著這塊地盤。姜子牙帶著手下一路緊趕慢趕到營丘城的時候,正好遇上萊侯領著小弟這這邊鬧事,領兵打退了萊國人之後,姜子牙這才算真正佔住了營丘,並在這裡建起了齊國。

大佬換了幾波都不消停,也說明這個地方少點王霸之氣,甚至連封神的大佬都鎮不住。

姜子牙的子孫在營丘傳了五世,到了齊哀公時,隔壁紀國管事的紀侯,在老大周天子面前說了齊哀公壞話,老大一不高興,就叫馬仔把齊哀公扔鍋裡煮了。

齊哀公弟弟齊胡公覺得惹不起紀國,就把國都搬到了薄姑,後來,齊獻公又把都城遷到了臨淄,齊國從此迎來了GDP快遞發展的階段,走上繁榮富強之路。老首都營丘也逐漸沒落,甚至還短暫成為過杞國(“杞人憂天”那個)的都城。

那麼紀國下場如何呢?所謂君子報仇,十年不晚,其實百年也不晚。過了兩百年之後,姜子牙第十一世孫齊襄公突然記起了這段仇,順手就發兵滅了紀國。

等到齊桓公上臺後,齊國一躍成為獨霸天下的第一強國,桓公感念營丘周圍都是丘陵,就把營丘改名叫緣陵。

仔細算來,從少昊時代到齊桓公時代,營丘這個名字,大約用了1800年。

營陵:是國都,也是省會

昌樂能從小縣城翻身再次成為諸侯國都,還得感謝漢高祖劉邦。

劉邦當了老大之後,就把遠房兄弟劉澤封到了這裡當營陵侯,緣陵自此改名叫營陵。

從齊桓公時代到漢高祖時代,緣陵這個名字,用了接近500年。

當時,昌樂地界上有兩個縣,除了營陵,還有個劇縣。這兩個縣,都做過省會,也都做過國都。

西漢時,朝廷設立了省級行政單位北海郡,省會一開始在營陵,後來搬到了劇縣。

東漢時,朝廷設立了省級行政單位北海國,首都一開始在營陵,後來搬到了劇縣。

昌樂作為普通盛會普通首都安穩度過了大漢三百年,終於趕在東漢末年又出了名,因為這裡來了個超級大V。

在孔夫子去世631年後,老孔家終於又出了一位名人。他就是那個大家耳熟能詳的故事的男主角——孔融,那個讓梨的小男孩。

孔融有兄弟七人,他排老六。四歲時,孔融和哥哥們一起吃梨,他挑了個最小的吃,大人問他原因,他說:“我年紀小就該吃最小的,大的留給哥哥們吃。”“融四歲,能讓梨”,加上孔子20世孫的家世地位,孔融從此名動天下。

孔融名氣雖大,仕途卻頗為坎坷,38歲的時候,終於做到了地方的實權領導——北海國相。

孔融的際遇跟姜子牙有些類似,剛到北海國,就有冀州來的反政府武裝黃巾軍過來搶地盤,文人出身的孔融自然打不過黑社會,被趕到了朱虛。

不久,又有反政府武裝管亥帶兵來鬧事,孔融當然還是打不過,連忙派太史慈去找劉備求援。

當時默默無聞的劉備,聽說大名人孔融都找自己救命,樂得急匆匆帶著三千人就上了戰場,把孔融安全護送回了北海國都劇縣城,當了回大名人的“救命恩人”。

孔融雖然“保境”本事不行,“安民”卻還有些手段,加上發展教育,舉薦人才,在亂世中雖然沒有取得太大成就,卻也能使得“孔北海”的大名響徹神州。

昌樂:昌盛安樂之所

隋朝老大楊堅創業成功後,覺得原來州、郡、縣三級行政單位太複雜,就省掉了郡,只留下州縣兩級,順手還把營陵又改回了營丘。

至此,營陵這個名字圓滿完成了其歷史使命,退出了歷史舞臺。

從漢高祖把緣陵改叫營陵,到隋文帝把營陵改回營丘,營陵這個名字共使用了700年。

兜兜轉轉,終於又回到了原點。

此後,營丘縣和北海縣這兩個名字交替使用,進入了行政區劃大混亂的時代,這種狀態又持續了366年。

直到北宋建國,宋太祖趙匡胤創業成功後,感念曾經領兵打仗路過北海縣時的一段際遇,就把北海縣定名為昌樂縣,寓意“昌盛安樂”。

昌樂的名字一直延續至今,已經沿用了1056年。

據《昌樂日報》消息,2018年6月中旬舉行的昌樂城市工作會議提出,昌樂的城市發展戰略是“撤縣設區”。昌樂未來的名字叫什麼區,是沿用現在的名字,還是借鑑古代的名字,抑或有所創新使用新名,值得我們期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