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志「稱霸」車聯網 華爲有何底氣和隱憂?

當筆者跟業內人士交流“華為在汽車領域的佈局”時,得到的回覆很耐人尋味,他們大多數用了“神秘”、“保密意識強”、“涉密”、“不清楚”這些詞。但事實上,華為近年來在汽車領域的動作頻頻,部分高層也出入各類演講場合描繪華為的汽車業務。我們也確定的知道,華為並不造車,而是瞄準了車聯網和智能駕駛這塊“大蛋糕”。然而,為什麼華為給人的印象總是那麼神秘?華為究竟想如何佈局車聯網生態,它想把這塊蛋糕吃到嘴裡的底氣和隱憂又是什麼?

★華為:立志在車聯網這塊千億市場上“稱霸”

華為到底造不造車?當然不。這個問題被翻來覆去問了太多次,那張“華為秘密測試無人車”的照片也時不時被翻出來做文章,但華為官方在這方面的立場頗為堅定,早在2016年10月就正式對外表示公司沒有進入汽車製造業的打算,也沒有推出“華為品牌汽車”的計劃。華為創始人任正非在2017年IRB(產品投資評審委員會)上放話,在未來汽車領域,華為將聚焦車聯網,並表示:“無人駕駛我們不可能稱霸世界,稱霸世界一定要掌握數據,我們沒有優勢,我覺得聚焦在車聯網上,可能還可以稱霸”。而華為互聯網平臺領域總經理郭瑾也提到:“不要眼花心亂看到很多東西都想做,要剋制……(很多人)上來問第一句話是你們造車嗎?我說我們華為不造車”。

不造車卻專注車聯網的原因很簡單,車聯網是華為更擅長的事情,而且市場也足夠龐大。隨著汽車中控成為繼電視、電腦、手機之後的“第四塊屏”,圍繞這塊智能屏幕延伸的汽車智能化、網聯化也成為行業發展的新趨勢,國內車聯網企業也在2009年前後集中出現並迅速發展。有數據顯示,2017年全球智能網聯汽車領域共完成融資額超過400億元,2020年智能網聯汽車市場的規模或達到1000億元以上。今年6月16日,相關部門發佈了國家車聯網產業標準體系建設指南(總體要求),在政策帶動下,統一、協調的車聯網產業更將加快發展。

華為當然也嗅到了商機。

2013年,華為成立“車聯網業務部”,正式進軍車聯網領域;2014年,華為先後牽手東風、長安,在信息化與車聯網等領域展開合作。2016年G20期間,華為與上汽集團、中國移動三方在杭州云溪小鎮合作建成可示範智能網聯汽車的LTE-V2X(V2X指車輛對路邊任何的車和物)試驗場,並計劃在2019年完成“智能出行產品解決方案與應用服務”,實現可規模化預商用。2018年7月4日,長安汽車與華為再次達成合作,謀求汽車智能化及新能源發展。此外,華為還在佈局2020年的智慧城市、智慧交通系統商業服務。

值得一提的是,在華為這一系列車聯網布局中,奧迪一直擔任著重要角色。雙方曾共同開展了5GAA(5G汽車聯盟)相關的合作項目,並一直在全球推進V2X的研究落地。2017年,奧迪攜手華為在無錫進行了LTE-V(LTE基礎上用於車間通訊的協議)車聯網項目的公共道路測試,奧迪也因此成為了首家參與該項測試的外國汽車製造商。而在7月10日,華為與奧迪再次簽署深度開放合作。

可以看出,這一系列的合作中,華為仍然是在以自己更擅長的信息通信能力切入汽車領域,主要定位車聯網解決方案和智能駕駛,以及由此延伸的智慧交通大生態。

★神秘的2012實驗室

華為的車聯網布局也是其物聯網系統下的一環,而且尤其確定的是,華為在車聯網領域的野心不小,這也是其“神秘”的根源。

華為車聯網版塊隸屬於華為最神秘的“2012實驗室”,這在華為的研究體系中可謂嫡系力量。2012實驗室的名字來源,則是華為創始人任正非觀看《2012》電影后的暢想,該實驗室彙集華為所有前沿科技,因此格外重視保密性。正因為如此,當我們與華為高層或員工溝通一些基本的車聯網想法時,他們表示自己無權做出回應,原因是華為對內規定是“接受任何採訪要申請公司批准”,因此在媒體面前,華為高層清一色的緘默不語。就算獲批後在公開場合發言,也要經常強調“只代表自己,不代表華為”。一位與華為車聯網內部人士接觸較多的企業高層告訴我們,華為的“保密意識非常強、所有的項目均涉密”。顯然,種種情況都更增添了華為的神秘色彩。

當然了,這是華為和任正非一貫嚴謹的處事風格有關,而另一方面則體現了華為對車聯網的重視程度。華為的車聯網野心在於,它自始至終都要“做標準”,即做一個車聯網全能平臺和生態系統。在華為看來,車聯網平臺是與車企、政府、相關生態夥伴共同構建的一個開放式車聯網生態系統,它希望可以連接人、車、城市,建立一個“客觀中立”的車聯網平臺(而不是定製化),為此,華為車聯網的發力重點在技術層面。通過各類渠道收集分析,我們認為華為大致可分為:在LTE基礎上加強LTE-V的研發、在LTE-V基礎上推動5G應用、在5G後實現5G V2X的三步走戰略。

立志“稱霸”車聯網 華為有何底氣和隱憂?

首先,從在LTE基礎上加強LTE-V的研發。LTE(Long Term Evolution)是由3GPP(第三代合作伙伴計劃)組織制定的通用移動通信系統的技術標準的長期演進,與3G相比,LTE的技術特點在於更具高數據速率、分組傳送、延遲降低、廣域覆蓋和向下兼容等技術優勢。

而LTE-V標準則是LTE向5G演進過程當中的一個“中間過渡性”的新技術,我們可以將其理解為4.5G。LTE-V以LTE蜂窩網絡為基礎,無需建設路測設備即可實現車路通信,因此對於我國成熟的4G蜂窩通信網絡尤其適合,其更小的時延和時延抖動可以進一步保證可靠性和交通安全,實現實時通信。中國政府基於通信安全和國內未來發展的角度,更傾向於LTE-V的技術路徑。但對於美國、日本、歐盟在內的國際大多數國家都採用DSRC(專用短程通信)技術,該技術同樣提供V2X通信路徑。

今年6月27日,2018MWC車聯網生態峰會在上海召開,工信部、交通部、公安部各級領導正式發佈了國家車聯網產業政策,併發布LTE-V技術選擇和5.9GHz的頻譜發放,華為LTE產品線總裁熊偉感嘆產業進入快車道。他在個人社交平臺曾表示,ADAS與LTE V2X結合,單車智能與車路協同、車車通信等相結合才是未來自動駕駛和智能交通的方向。

立志“稱霸”車聯網 華為有何底氣和隱憂?

其次,在LTE-V基礎上推動5G的應用落地。LTE-V階段已經可以適用於V2I(車輛與基礎設施)、V2V(車輛間通訊)、V2N(車輛與網絡)的一些場景研究和服務,而測試驗證後,5G在LTE-V基礎上進一步研究和優化將真正展開。

5G在時延和可靠性方面相比4G有大幅提升,意味著更快的速度、更大的容量、容納更多用戶在同一時間登錄網絡。如果說3G技術以“人對人”為主,4G技術以“人對信息”為主,而將要到來的5G將會做到“人對萬物”。專門提供汽車聯網數字化產品和服務(前裝)的飛馳鎂物公司CTO楊磊在接受我們採訪時提到,5G落地會進一步推動V2I、V2V的應用,車聯網會延伸為車、人、路交互的一個智能化的交通網絡。

華為5G車聯網負責人何超曾對媒體表示,華為一直在推動5G向車聯網的應用。概括來說,一方面,華為有擅長也有不擅長:無人駕駛的商用還有問題要解決,在傳統自動駕駛方案中,華為更側重感知,決策和執行並不是發力重點;另一方面則是擴展的需要,華為在單車智能上已經走了很長時間路,而在5G基礎上對雲端交互、AI分級、地圖更新等應用的強化,也是其佈局數字道路和智慧交通的必然前提。

再次,在5G之後推動5G V2X的實現。熊偉認為,單車智能基礎上加入車路協同技術,實現車對路邊的所有技術(即V2X),則有可能避免和解決超過96%的交通事故,進而大幅提升交通的安全。而在這基礎上,華為還在進一步將服務延伸到“智慧高速數字化道路”。華為正協同交通部以及相關的合作伙伴、有關部門考慮在9個省份啟動一個“智慧高速數字化道路”改造試點:很多交通事故和擁堵的場景可以及時反饋到交通系統中,促進交通安全和效率。

而在車路協同網絡和智能交通的構築上,華為已經跟歐洲等國家交流如何將車聯網形成一個國際化標準,爭取打造一個全球可適用的車路協同系統和標準,並考慮從車、路、網絡等方面全面打通,將整個車路協同的管道建立起來,這樣不同的車商、不同的業務就可以在開放的系統上衍生出很多的應用。

可以說,華為在寬泛的車聯網領域正在下一盤大棋,小到每一輛車,大到整個行業車聯網標準的制定和全球智能交通的滲透。但與此同時我們也應該看到,隨著國內車聯網競爭升級,華為也在遭受各方面的競爭壓力。

★全面“混戰” 華為車聯網的隱憂

前期研發:與高通爭奪“5G話語權”。在手機的行業中最賺錢的企業中,高通穩居一席,在手機高端旗艦產品中幾乎處於壟斷地位,雖然華為有自主芯片麒麟,同時也有不少機型用的是高通驍龍。而在雙方爭奪5G話語權的博弈中,不僅有“聯想投票高通而非華為”的插曲,也有在車聯網方面的明爭暗鬥。

高通方面自2016年下半年開始研究車對車(V2V)及車對路側基礎設施(V2I)間的通信技術。2017年9月,高通發佈了首款C-V2X商用芯片組解決方案——9150 C-V2X芯片組,並與多家汽車製造商、供應商達成合作,加速蜂窩車聯網(C-V2X)技術的商用進程。全球首款發佈的5G芯片組——Qualcomm驍龍X50 5G新空口調制解調器也已被多家終端廠商選定,推動符合標準的5G新空口移動終端產品在2019年的落地。

而華為稍微慢了一步,在2018年第一季度發佈了LTE-V2X芯片,並在6月份發佈了首款商用C-2X解決方案RSU(路邊單元),計劃推進車輛網產業走向商用階段。此外,華為與中國移動、上汽、奧迪、5GAA等產業夥伴也在研究車路協同及智慧交通等方面的戰略和產品。可以說,高通在全球科技領域技高一籌,華為則在自主研發上更瞭解中國現實環境,雙方5G爭奪仍然處在拉鋸戰中,而這也將直接延伸到車聯網的應用中。

中期拓展:與車企合作力度待強化。華為的競爭對手如蘋果、三星、中興通訊均已進入汽車市場:蘋果在2014年推出了“CarPlay”車載服務,三星在2018年1月發佈了被稱作“業界首個5G汽車解決方案”的新平臺,中興通訊則造車、車聯網兩手抓,而華為的車聯網平臺OceanConnect卻在今年6月份才剛剛發佈。要想盡快在車聯網領域佔得一席之地,華為需要與更多車企達成合作。

華為也意識到了這個發展途徑,確定了自己在ICT(信息通信技術)領域的明確定位,並主張與汽車製造企業廣泛合作,為車輛平臺提供連接、互通的解決方案。但在與車企合作方面,目前看來,華為首先要面對的其實是BAT的競爭壓力。因為BAT不僅均已在車聯網有所佈局、與多家車企牢牢捆綁,還在不斷向車聯網的終極目標——自動駕駛方向延伸。

阿里與上汽合力推出的斑馬系統早已搭載在上汽的多款車型上;騰訊與廣汽合作開發的AI系統也在近期正式發佈,計劃提供充電、停車、支付、加油等車主服務提供商,為車主提供一站式用車服務;而百度阿波羅平臺也已獲得多地無人駕駛路測權利,正在吸納更多車企的加入。

而華為在與車企的互動合作中,僅與奧迪的合作較為頻繁。雖然華為曾與寶馬、戴勒姆、奧迪等車企展開5G方面的合作、成立聯盟,但其與寶馬、戴姆勒的合作近兩年來並無實質性進展,反而是百度與這兩家車企的合作不斷升級,並且直接定位車聯網和自動駕駛領域。

最終應用落地:眾多車聯網公司“集體混戰”,華為缺少前裝平臺經驗。2009年前後,國內迎來了車聯網快速發展期,多數企業以OBD盒子起步、以道路救援為基本功能,九五智駕、四維圖新、飛馳鎂物、元徵科技、百度CarLife、騰訊車聯、阿里YunOS等都是業內熟知的車聯網代表,我們可以看到入局者背景的複雜性:有傳統車企、有TSP公司、有互聯網公司,也有通信和智能終端提供商。顯然,華為的車聯網平臺OceanConnect雖然剛剛發佈,但面對的競爭環境早已形成。

對傳統車企來說,車聯網一直更側重於“服務”而非主導,由於車企的車聯網產品從最初的規劃到最終上線、落地的過程非常漫長,很多車聯網企業都需要配合車企的節奏。而車企的整個決策過程、實施流程非常嚴謹和緩慢,對很多企業來說是一個挑戰,除了充足的行業經驗和吃苦的準備,還需要從車企的思維來考慮“定製化”、”個性化“等問題。更為重要的是,車聯網並不簡單是汽車+互聯網,飛馳鎂物CTO楊磊認為,車聯網涉及到汽車、通信、IT、互聯網、物聯網等不同領域的技術,需要將不同領域的技術進行融合,並結合汽車本身的特點和場景應用不同的技術,對系統的可靠性、穩定性、安全性的要求都非常高。

立志“稱霸”車聯網 華為有何底氣和隱憂?

華為在信息通信領域和手機智能終端提供商方面擁有成功經驗,以手機為主的消費者業務也是華為增長的主力。但隨著全球智能手機整體市場已經進入新的平臺期,手機業務的成長很難支撐華為的增長需求。華為輪值董事長徐直軍表示,“未來最能顛覆的一個產業就是汽車產業,自動駕駛電動汽車可能將中國16萬億產值的汽車業,包括周邊產業,徹底顛覆掉。”但目前來看,如果華為要想為車企提供全面的車聯網服務,對它來說需要一個長時間接受、磨合的過程。

 全文總結:華為的車聯網布局較早,在助力LTE V2X網絡建設的過程中,華為的車聯網正在逐漸進入快車道。出於技術保密、搶佔前沿角度甚至國家信息安全的維度出發,華為的車聯網布局頗具神秘成分,但其在車聯網領域構建標準的嘗試,的確可以為國內車聯網和自動駕駛發展奠定進一步互通的可能。不過對於華為來說,挑戰和隱憂也同時存在,華為自身的5G、LTE-V技術還有很多關鍵技術要克服,如何將商用場景儘快落地、吸引更多產業夥伴參與、推動世界車聯網統一標準的實現都是難關,很多研究和測試仍刻不容緩。然而這一切,還只是華為參與汽車變革的起點而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