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40年GDP增長558倍 加快「東進南下」

改革開放前,由於地處東南沿海海防前線,作為福建省的省會,福州的大型項目佈局少,基礎十分薄弱,經濟落後。改革開放後,福州經濟快速發展,成為海峽西岸經濟區的龍頭城市。

福建省統計局日前發佈的數據顯示,1978年福州全市生產總值12.68億元,地方財政收入僅2.40億元。經過改革開放四十年來的努力,全市生產總值突破7000億元,地方財政收入突破1000億元。若按絕對值計算,40年來福州GDP增長了558倍。

在增速方面,改革開放40年,福州GDP以年均14.3%的速度快速增長,各個時期的年均增幅均高於全省、全國平均水平。

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福州的城市規模和體量也在不斷壯大,城市基礎設施日臻完善,中心城區面積不斷擴大。數據顯示,2017年福州全市建成區面積達266.33平方公里,比1978年的34.3平方公里增加了232.03平方公里,市區人口已由1978年的102.76萬人,發展到2017年的389.7萬人。目前福州已經進入到I型大城市的行列,正向特大城市進軍。

近年來,在溫福鐵路、福廈鐵路、向莆鐵路、合福高鐵相繼開通運營後,福州在區域的中心引領作用日益凸顯,周邊的要素資源加快向福州集聚。

此間的一大背景是,由於歷史原因,福建經濟“南重北輕”的格局一直頗為明顯。改革開放以後,福建經濟重心一直在閩南泉廈地區。“過去一直都是‘南重北輕’,現在就是要逐漸解決這個問題。”福建省政府發展研究中心原副主任王開明此前對第一財經記者分析,近幾年福建省正在下大力氣發展閩江口經濟,通過福州新區、自貿區建設帶動閩江口乃至福建中北部的發展。

去年9月,福州轄下的長樂撤市設區順利獲批,建成區面積從232平方公里擴大到目前的291平方公里,常住人口城鎮化率從63.3%提高到68.3%。

對福州而言,福州歷史文化名城保護和老城提升壓力大,市區發展空間不足,東進南下成為城市發展的必然。早在1992年編制的《福州市20年經濟社會發展戰略設想》明確了 “東進南下”的發展方向。去年編制的《福州市空間發展戰略規劃》,形成“兩城市、兩片區、三新鎮”佈局。其中,兩城市為福州中心城區和福清市區,福州中心城區包括老城區和濱海新城,濱海新城是中心城區的副中心。

通過改區擴大城市面積、增加人口規模,這樣才能增強自身的輻射能力,在未來的城市競爭中佔據優勢。這其中,位於長樂的濱海新城將是未來福州的重頭戲。濱海新城位於長樂沿海地區,首石山、董奉山、南陽山三山環抱,面積188平方公里,北含國際航空港,南接松下港,面向東海,規劃人口130萬,其中核心區面積86平方公里。

廈門大學經濟學系副教授丁長髮對第一財經分析,福州作為省會城市不能只有服務業,而忽視了相應的產業鏈打造。如果周邊地區沒有發達的製造業體系,那麼生產性服務業也就沒有服務的對象。他認為,福州的土地面積很大,所以未來福州的土地價格能否維持在相對合理的水平,降低融資、物流成本及各種隱性成本,為包括福耀玻璃、東南汽車等在內的實體制造業的壯大創造良好的營商環境十分重要。

加快建設新時代有福之州,做大做強省會中心城市,是福州正在努力的方向。近年來,福州作為省會城市,中心引領作用不斷凸顯,佔全省的比重也在日益提高。數據顯示,2017年福州GDP佔全省的比重為22%,比2010年提高了0.6個百分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