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這個「字」專侮辱外國人,此國要求中國禁止,還要寫進條約

大家好,您的小編準時上線啦。今天小編來給大家普及一個歷史上的小常識,大家應該都聽說過“洋車”、“洋酒”、“洋菸”等等。在鄉下,直到現在在鄉間仍十分通用的是“洋車子”,也就是自行車,在清末因為自行車是外國傳來的,所以又稱做了那個名字。還有“洋火”,也就是指火柴。洋槍洋炮在清朝末年西方資本傳入的時候也是十分常用的,還有專門的洋槍隊。但在最初西方人進入中國同清朝有所接觸的時候,並不是稱作“洋”人,而是用另一個字來稱呼,我國這個漢字專門侮辱外國人,此國要中國禁止使用,還寫進條約中。到底是哪個字呢?

我國這個“字”專侮辱外國人,此國要求中國禁止,還要寫進條約

那個漢字就是“夷”字,稱呼西方人也是“夷”人。話說起來,一開始“夷”字被創造的本意是指東方之人,漸漸地用來泛指東方各部族。當時的統治者多處於中原,十分有優越感,在稱呼東方各部族為“夷”時,就帶著一種鄙視和嘲諷的意味。因為夷所在的東方地區,距離中原正統的距離比較遠,客觀上所受到的長時間佔統治地位的儒家文化比較少,人也比較野蠻和不開化一些,所以“夷”字可以說在當時是說對方野蠻才貶低的。隨著時代的前進,對夷這個字的解釋在每一個朝代都是不同的,它被新加了許多的含義,比如“夷為平地”之中,以就是動詞剷平的意思,在咱們正十分火熱的《魔道祖師》中,“夷陵老祖”,中的夷陵就是挖平墳墓的意思,後來還有加上形容詞喜悅的意思,比如“雲胡不夷?雲胡不喜?”,總之隨著朝代更迭夷字的含義也就越來越多樣化,原來對東方民族貶低的意思也就漸漸地淡化,到滿族建立清朝之後,就徹底失掉了原來貶低的意思了。

我國這個“字”專侮辱外國人,此國要求中國禁止,還要寫進條約

如今咱們就說到外國了,小編經過查閱資料得知,在清朝時期我國因為閉關鎖國落後於世界發展潮流,實力已經大不如前,思想更是保守,在西方的堅船利炮下,實在守不住那些關口,因此清政府簽訂了一系列的喪權辱國條約。這些小編想必大家都知道,最起碼九年義務教育小學初中的課本上都寫著呢,但小編想說的不是這個,正如同咱們題目之中提到的,這些記錄割地賠款和開放口岸喪權辱國的條約紙上,竟然還記錄著這樣滑稽的一條,那就是嚴令規定在任何外交場合和外交事務上,都不允許清政府使用“夷”這個字眼,言辭十分嚴厲和激切。因為有一次翻譯官把夷人翻譯成野蠻人,這讓他們感覺受到了巨大的侮辱。

我國這個“字”專侮辱外國人,此國要求中國禁止,還要寫進條約

就這樣清政府只好把夷人改成洋人啦!好了今天的故事就到這裡了,明天記得和小編不見不散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