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戰中,「西亞病夫」奧斯曼土耳其爲何能在加里波利戰役中戰勝協約國軍隊?

仁勇校尉


主場作戰,天時地利人和。

扼守黑海進入地中海的土耳其海峽分兩個出口,人們往往注意到東北方向、伊斯坦布爾城所在的博斯普魯斯海峽,卻容易忽視西南角的達達尼爾海峽(兩海峽之間隔著世界上面積最小的馬爾馬拉海)。

達達尼爾海峽可能要比博斯普魯斯海峽更重要,黑海國家(尤其是俄羅斯)的船隻,出了達達尼爾海峽,才能真正進入地中海以及大西洋。如果封鎖達達尼爾海峽,可以說伊斯坦布爾“一毛都不值”。

有人盯上了達達尼爾海峽,誰呢?二戰時的英國英雄邱吉爾,1915年時任英國海軍大臣。

第一次世界大戰激戰正酣,德國和奧斯曼土耳其抱團,英法美俄一個陣營。如何才能切斷土耳其和德國,丘吉爾提出一個辦法:攻下伊斯坦布爾!要拿下伊斯坦布爾,必須先拿下達達尼爾海峽。

能不能做到這一點,至少在丘吉爾看來是不難的。英國是世界上頂級強國,而土耳其是與“東亞病夫”清朝齊名的“西亞病夫”,政治腐敗,軍事無能。丘吉爾這麼做還有一個目的,就是纏住土耳其,從側面支援盟友沙俄在高加索的軍事努力。

當然,英國也有私心,控制達達尼爾海峽,就能扼住亞、歐大陸的咽喉……

進攻伊斯坦布爾,就需要動用英國海軍。由地中海艦隊司令卡登中將負責此次戰役的指揮。卡登帶著英國和法國的聯合艦隊,躥到希臘愛琴海北部的利姆諾斯島附近,準備對土耳其動手。英國出動了戰列艦11艘,巡洋艦1艘、驅逐艦16艘,潛艇7艘,掃雷艦21艦,以及其他一些亂七八糟的艦船。

英國覺得土耳其不堪一擊,但德國是傻子嗎?坐看盟友土耳其被英國摩擦?德國讓土耳其把兩個集團軍從東北方向的博斯普魯斯海峽開向達達尼爾海峽,在海峽兩邊修建堅固的工事,並拉來近200門火炮,佈置在3道防線上,以及無數水雷,就等著英法聯軍上門送死。

1919年2月19日一大早,英法聯合艦隊的幾艘戰艦就開到了達達尼爾海峽,對岸邊的土軍的工事進行炮擊。結果因為英軍的火炮有問題,很多炮彈都打偏了,忙了一個上午,被土軍反擊的灰頭土臉。老天爺又來湊熱鬧,掀起風浪,英軍趕緊躲到岸邊吃飯。吃飽喝足,第二天接著轟。這次都喵準了,把土軍工事炸個稀巴爛,英法艦隊開始在近海開始掃雷。

你想掃雷就掃雷?老子的臉往哪擱?土軍用探照燈發現鬼鬼祟祟的英法掃雷隊,劈頭蓋臉一通炸。英軍最先進的“伊麗莎白女王號”像鬼子偷地雷似的夜間掃雷,土耳其的探照燈是吃乾飯的嗎?照如白晝,英軍掃雷隊只好歇菜。

英國被“照”的青頭綠臉,丘吉爾有一個辦法,說咱們集中優勢火力,去攻打土耳其在海峽狹窄區域的炮臺。這辦法不錯,但丘吉爾實在是想多了,土軍真不是省油的燈,對準英軍戰艦一通伺候,英艦沉了一艘,兩艘被土耳其的水雷送上西天,一艘成了破銅爛鐵。

英國當然不會死心,接著來,反正英國相信自己的國力能耗死土耳其。4月25日,英法聯軍開始在達達尼爾海峽西北側的格雷玻魯半島最南頭登陸,但土耳其是東道主,熟悉當地比較特殊的地形,利用天險反擊英法聯軍。英法聯軍越打越喪氣,第一波戰死3千人,第二波葬送6500人,第三次更慘,死了一萬多。第四次,又是7500人上西天(包括2千法軍)。在六月底七月初,英法聯軍又打了三次,一回比一回慘,又死了一萬多人(包括4600名法軍)。

法國越打越不爽,而澳大利亞和新西蘭也怨聲載道,這場戰役和大洋洲兩貨有關係?英軍的主力,主要就是澳大利亞和新西蘭的軍隊,被稱為澳新軍團。澳大利亞和新西蘭的人口加一塊也不過3000萬,一百年前人口更少,哪經得起英國這麼填炮灰式的徵兵,真的玩不起。

土耳其利用地利優勢,提前做好戰鬥準備,幾乎就是一夫當關、萬夫莫開。英法聯軍是逆向進攻,土耳其自然可以居高臨下進行反擊。戰役打到最後,丘吉爾一點臉面也沒了,灰溜溜的辭職了。又了8月,英軍再進攻,又掛掉5千人。

戰役打成這個鬼樣子,英國也沉不住氣了。新任前線指揮官芒羅說再這麼玩下去,英國有多少人口都不夠填的,趕緊認栽走人。英國人噼裡啪啦算了半天,認為這是個填不滿的無底洞。1915年12月,還健在的英法聯軍陸續撤退。岸上,除了英法聯軍扔下的大量戰爭物資,就是土耳其人的歡呼。這場戰役實在太慘了,英法聯軍損失兵力竟然高達25萬人。土耳其雖然也損失22萬人,但土耳其人口較多,有折騰下去的本錢。

雖然奧斯曼土耳其帝國在幾年後的1922年壽終正寢,但這場達達尼爾海峽戰役的勝利,還是多少讓這個老大帝國贏得一絲面子。


地圖帝


加里波第登陸作戰失敗的原因是準備不足,英法聯軍缺少大規模搶灘登陸的作戰經驗,聯軍選擇的登陸地點就存在巨大的問題,這一點可以與日本馬來戰役和諾曼底戰役對比說明,雖然只有20多年的間隔,人類登陸作戰的成長可謂是一日千里!


(丘吉爾的主意並不差,是執行者能力不夠)

英法攻打土耳其的策略是沿著土耳其海峽東進,先奪取達達尼爾海峽然後直接進攻伊斯坦布爾,迫使土耳其蘇丹投降。老實說丘吉爾提出這個擒賊先擒王的策略沒什麼大問題,但是軍方執行起來的方法不對,英國將領只顧著選擇一條距離最近的道路,卻忘記了考慮這條道路的危險性。


(直搗黃龍君士坦丁堡就能控制那個重要的海峽了)

土耳其與大清國一樣,其首都隨時面臨大兵壓境威脅,因此在達達尼爾海峽兩側以及色雷斯地區修建了密集的炮臺和防禦工事,而英法選擇的進攻路線正好撞到這些工事上。況且,登陸作戰最忌諱的就是在狹窄的地方搶灘登陸,這對進攻方極為不利,在兵力無法展開的情況下,防守方很容易把海灘變成屠宰場。而英法兩軍恰恰沒有沒有注意到這一點。


(諾曼底以後德軍跑的慢一點就陷入了發萊斯口袋)

20多年後的諾曼底登陸戰中,盟軍選擇登陸場時第一時間否定了布列塔尼半島,原因就是吸取了加里波第戰役的教訓,在半島上搶灘登陸簡直就是胡鬧。柯唐坦半島位於諾曼底西部,這裡同樣不適合大規模登陸,盟軍選擇了面向寬闊內陸的諾曼底海灘,可以將登陸兵力快速展開,儘可能快的脫離海岸作戰。而加里波第戰役發起點正如下圖選擇在了半島最尖端,這是錯誤的。


同樣是進攻半島,選擇面向寬闊內陸的登陸點十分必要,有時候為了增加登陸戰役的突然性和攻勢猛烈程度,應該選擇多個登陸點,而加里波第戰役要攻打的半島十分狹長,選擇再多登陸點都是不合適的。日軍在攻佔馬來亞和新加坡的作戰中就很好了避免了登陸作戰的弊端,日軍選擇多點戰術登陸如下圖。


(日本人攻擊馬來亞就是很好的登陸作戰)

日軍並沒有直接進攻重兵防禦的半島最南端,也沒有選擇從北部泰國克拉地峽逐步向南推進,而且在馬來半島東部的兩個海航登陸,然後迅速向內陸發展切割英軍,加里波第戰役的戰術選擇則完全相反,英法聯軍不捨得分兵作戰,幾十萬人擠在蓋利博盧半島南端動彈不得,被凱末爾和桑德斯的炮兵奪走了25萬聯軍將士的生命。


(沿著梅里奇河迂迴攻擊君士坦丁堡也是很好的選擇)

其實,當時最好的戰略應該是從英國的地中海基地塞浦路斯直接北上,從安條克切入亞細亞半島腹地區域,只要攻佔安卡拉土耳其蘇丹就會投降;或者放棄對土耳其本土的攻勢,以希臘為前進基地直接進攻保加利亞,沿著西色雷斯海岸上的梅里奇河入海口迂迴到君士坦丁堡的北面,這些都可以避免血腥的搶灘登陸,充分發揮協約國的兵力優勢。


兵器世界


麻辣戰爭頭條號主編龍舞風行認為:一戰那會兒,奧斯曼土耳其帝國已經衰落了一百年,成功獲封“西亞病夫”的頭銜。當時土耳其加入到協約國陣營,關閉達達尼爾海峽,切斷了英法經黑海向俄國運輸軍用物資的通道。

協約國方面集結了18艘英國主力艦,4艘法國戰列艦,以及其他戰艦總計62艘,加上大量輔助船隻,組成了奪取加利波利的登陸部隊,登陸加利波利,直搗土耳其首都君士坦丁堡。先將土耳其滅了,再開闢南方戰線,從南方進攻奧匈帝國。

在英法軍隊高層看來,奧斯曼土耳其不堪一擊,天下第一的大英帝國海軍,只要在半島一出手,土耳其軍隊必將崩潰。

當英法艦隊炮擊加利波利半島時,竟然被水雷接連炸沉法國戰列艦“布韋號”,英軍戰列巡洋艦“不屈號”、“無敵號”、“大洋號”無畏艦,英法戰艦慌忙撤退,一直撤回愛琴海的艦隊錨地。

英國人認識到,單純靠海軍,無法奪取加利波利半島,於是,世界上首次海陸兩棲登陸作戰開始準備,48天后,英法聯軍準備好了。

但土耳其軍隊也沒閒著,在加利波利半島調集8.7萬部隊,德國將軍桑德斯擔任總指揮,在半島建立了嚴密的防禦工事。

當協約國的七萬大軍殺氣騰騰登陸時,被土耳其軍隊死死擋在海灘上難以向前推進,雙方激戰9個月,不斷增兵,最後各自傷亡20多萬,英法聯軍終於絕望,不得不撤出加利波利半島。

正在登陸的英法聯軍及新西蘭、澳大利亞等殖民地軍隊

協約國戰敗的原因有很多,輕視對手導致戰爭準備不足,作戰計劃漏洞百出,指揮官在戰前即不知己,也不知彼,戰時優柔寡斷,貽誤戰機,終於使得這一有遠見的戰略決策,變成一場戰術上的災難。

關注麻辣戰爭,關注世界軍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