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197到8836美元:38年間北馬見證中國人均GDP巨變

從197到8836美元:38年間北馬見證中國人均GDP鉅變

互聯網+體育 ID:jipangtiyu

作者 | 歌舒

紀胖說:1981,一個有著特殊意義的年份。3月,世界盃男排亞洲區預選賽上,中國男排以3比2力克韓國隊,獲得世界盃參賽權;4月,第36屆世界乒乓球錦標賽,中國隊一舉囊括全部7項冠軍,震驚世界;11月,中國女排以7戰7勝的成績,首次問鼎世界冠軍,拉開了“女排五連冠”大幕。與這些相比,9月舉辦的首屆北京馬拉松賽事,似乎不值一曬,但它所引發的蝴蝶效應至今依然在發生作用。

— 1981 —

奇蹟從這裡開始

當歷史學家們尋找中國重新成為世界大國的關鍵節點時,1981年是一個重要年份。那一年6月,中國共產黨第十一屆六中全會通過了《關於建國以來黨的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成為中國之後發生的波瀾壯闊的經濟和社會變革的肇始。

1981年,世界各國人均GDP為2536美元,人均GDP排名第一的國家是摩納哥(44366美元)。中國,以人均197美元排名143位,僅比倒數第6名非洲馬拉維多2美元;比倒數第1烏干達多94美元,這就是當時中國的經濟現狀。

以這樣的人均GDP談發展全民體育運動無疑是奢侈的,也是不現實。1981年的中國首要任務是發展經濟,解決溫飽。

但體育與政治相互影響、相互作用的互動關係,又決定了在“冷戰”思維的大時代背景下,中國不能不在體育領域中有所建樹。

“雖然運動在自身的表達方式上是政治上的中立,沒有明顯可見的政治外表。然而,競技的結果和成就卻能被政治來解釋和塗上政治色彩,運動在許多方面使自己在這複雜的社會中成為一種社會力量”。美國學者貝內特的觀點與當時中國發展體育的初衷不謀而合。

於是“發展舉國體制下的競技體育運動”成了十一屆三中全會後國家體委為中國體育事業的恢復與發展定下的方針。很快效果就出來了。1981年3月20日,中國男排與韓國男排在世界盃男排亞洲區預選賽上狹路相逢,勝者將代表亞洲出戰在東京舉行的世界盃排球賽。註定這是一場血戰。

比賽前,中國隊在心理層面佔據一定優勢,因為之前幾場對陣中,中國隊都取得了勝利。但在3月20日香港伊麗莎白體育館,韓國隊率先發難。15比5、15比12,韓國隊以總比分2比0掌握了絕對主動。

中國隊只能背水一戰。從第三局開始,中國男排放手一搏,最終,中國隊一鼓作氣連扳三城,以總比分3比2逆轉韓國男排,獲得了世界盃參賽權。

多年後,當時的場上隊長鬍進依然清晰記得那個夜晚發生的一切。“比賽雖然異常艱難,但取勝後大家也沒有特意慶祝。畢竟,戰勝他們(韓國隊)是情理之中的事。”只是胡進不知道的是,1981年3月20日,當他們逆轉取勝的消息通過中央人民廣播電臺傳回北京後,在那個深夜,北大學生走上街頭,喊出了激勵一代人的口號:“團結起來、振興中華”。

26天后,中國乒乓球隊在第36屆世乒賽上,一舉包攬男、女比賽項目全部7枚金牌,創下世乒賽奇蹟。

在中國經濟還在歷史的車道上前進時,中國體育率先打響了崛起的第一槍。因此,在展示國家形象和“金牌思維”的雙層牽制下,1981年9月,只允許職業選手參賽的首屆北京馬拉松在金秋時節鳴槍開跑。

首屆北京馬拉松,參賽陣容只有86人,雖然與現在動輒數萬人的馬拉松相比有些“寒酸”,但是它是中國馬拉松產業以及現在如火如荼的全民健身的源頭。這從首屆比賽起點和終點都設在天安門廣場,就能看出它的歷史意義。

有意思的是,1981年也是日後成長為全球六大馬拉松賽事之一的倫敦馬拉松的舉辦元年。與北京馬拉松由中國田徑協會舉辦不同的是,倫敦馬拉松的舉辦者是前奧運田徑冠軍克里斯·佈雷舍(Chris Brasher)和運動員約翰·迪司利(John Dieley)。他們舉辦倫敦馬拉松賽事的消息傳出後,有超過20000人申請報名,最終,6747人獲得了參賽資格,6255人完成了比賽。

1981年,英國人均GDP為9599美元,位列當年全球國家人均GDP排行第25位。

— 1992-2001 —

感受澎湃的經濟鉅變

1991年,蘇聯解體,長達40年的美蘇爭霸格局結束,同時,也對社會主義陣營國家如何發展經濟敲響了警鐘。

1992年,鄧小平發表南巡講話,指出計劃和市場都是經濟手段,不是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的本質區別。從此,市場經濟浪潮席捲廣袤的中國大地,從大漠到江南,從鄉村到城市,從公有到私營,市場經濟的火種點燃了中國的希望,釋放了創業的熱情,並催生了以陳東昇、田源、馮侖、毛振華等為代表一批“92派”企業家。

1992年5月,《有限責任公司暫行管理條例》和《股份有限公司暫行條例》的出臺,讓在國務院政策研究室工作的毛振華嗅到了不一樣的氣息。

“以前總在研究要不要搞市場經濟,現在談論的是怎麼去搞市場經濟。”毛振華把兩篇《條例》逐字逐句從報紙摘抄下來,下班後騎著自行車穿過長安街去找校友陳東昇。

“我們相互啟發,討論怎麼做公司,做什麼樣的公司,”那是一段讓毛振華至今回想起來仍覺心潮澎湃的時光,“我們倆一聊就忘了時間,從日暮到深夜,有時候乾脆我連家也不回,就在東昇家的客廳沙發上睡一宿。”當這一段徹夜長談畫上句點時,陳東昇轉身創辦了嘉德拍賣、宅急送,以及泰康人壽等多家知名企業,而毛振華選擇了信用評級行業。

1992年,毛振華創立了中國第一家從事資本市場信用評級與評價的獨立中介機構——中國誠信證券評估有限公司。數年後,它成了全球最大信用評級機構穆迪不惜動用一切手段也要入股的企業。

陳東昇、毛振華等一批92派企業家的崛起,中國GDP總值在1992年到2001年的10年間,以平均每年增長1.3萬億左右的規模扶搖直上。2000年,中國GDP首次突破10萬億大關;2001年,中國人均GDP突破1000美元,儘管距離當年全球人均GDP5483美元仍有差距,但中國崛起,成了全球共識。

伴隨著鄧小平92南巡講話和中國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中國體育的體制改革也提上日程。

1995年,國務院批准了《全民健身計劃綱要》,並在全國九屆人大四次會議中通過的《國民經濟社會發展“九五”計劃和2010年遠景目標》中,強調實施全民健身計劃、普及群眾體育活動,增強人民體質。全民健身大幕在1995年被徐徐拉開。

北京馬拉松敏銳捕捉到了信號。1998年,北京馬拉松率先對業餘選手開放,這一年,參加北馬的人數從1997年264人暴增至30000餘人;為了讓更多的人參與馬拉松,還首次加設了半程馬拉松、10公里跑和迷你馬拉松賽事。

市場經濟體制帶給北京馬拉松另外一個變化是,贊助商陣營在2000年首次迎來了國內賽事冠名贊助商:雲南紅河捲菸廠。這家自1993年開始涉足體育賽事贊助的雲南菸草企業,在1998年確立了以“賽車文化”為平臺的品牌宣傳戰略,2000年贊助北馬是其為數不多涉足田徑體育運動的贊助行為之一。

雖然紅河只冠名贊助了一屆北京馬拉松,但它傳遞出的信息非常明確——經過20年砥礪磨練,北京馬拉松已經成長為一項具備一定商業價值的體育賽事。或者可以說,市場經濟的建立使國內企業在塑造品牌形象、打開產品銷路的層面有了質的變化,開始探索如何把企業精神與體育運動所傳遞的精神有機地聯繫在一起,藉助體育賽事使企業品牌直抵目標客戶。思維的轉變,與體育在國內從專業向大眾的過渡保持了驚人的同步。

— 2007-2018 —

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

2000年全球互聯網泡沫破裂,美聯儲為刺激經濟,在其後的數年間13次降低聯邦基金利率的決定,也間接為2007年美國次貸危機的爆發埋下了炸彈。

2007年2月13日,匯豐控股為美次級房貸業務增加18億美元的壞賬準備,觸發了風險警報。一個月後,美國第二大次貸機構新世紀金融公司(New Century Finance)宣佈瀕臨破產,它欠了華爾街整整174億美元。

第一張多米諾骨牌就此推倒,不過,誰也不曾料到,這張牌在2008年,直接推倒了全球金融系統。

和美國處於資本市場的深淵相比,2007年中國資本市場表現非比尋常。上證指數一路高歌猛進,在十七大召開當天衝上6000點,並一度升至6124點,迫使央行先後10次上調存款準備金率並5次調整人民幣貸款利率,但截至2007年12月26日,滬深兩市總市值仍達到了39.2萬億元。僅用了一年時間,中國A股市場總市值就增長了近4倍。2007年初,滬深兩市總市值約為10萬億元左右。

中國A股市場的這一波牛市行情,源於中國經濟的高速增長。援引世界銀行公佈的統計數據,2007年中國GDP為32180億美元,德國GDP為31970億美元,按美元計算中國是繼美、日之後的世界第三大經濟體(中國的統計顯示2007年中國GDP佔世界GDP總量的6%,排在第四位)。中國已經成為全球經濟增長的“發動機”。

巧合或者是冥冥中註定,2007年中國股市牛氣沖天的同時,這一年北京馬拉松賽場上,兩名中國運動員,任雲龍和韓剛也破天荒跑進了2小時09分以內,雙雙打破國家記錄。其中,任雲龍跑出的2:08:15的成績至今無任何國內運動員打破。那一年,北馬最好成績獲得者內法特·金亞珠,僅比任雲龍早6秒抵達終點。

用英國《金融時報》專欄作家菲利普·斯蒂芬斯的話說,“當歷史學家們尋找21世紀關鍵節點時,他們會選定2008年夏末初秋發生的兩件事”。

第一件,北京奧運;第二件,雷曼兄弟(Lehman Brother)破產。

菲利普·斯蒂芬斯在《西方失去的十年與中國挺進的十年》一文中認為,“對中國而言,2008年金融危機是意外的好運。它標誌著美國設計的國際體系以及貫穿華盛頓共識的自由市場世界觀都崩潰了”。

金融危機引發的國際動盪貫穿了此後10年,影響範圍遍佈從政治到經濟,從軍事到外交的各個領域:佔領華爾街、歐洲債務危機、擊斃本·拉登、非洲大饑荒、ISIS恐怖組織建國、中東難民潮、特朗普就職。

10年間,中國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從2008年到2017年,中國經濟規模增長了2.5倍,成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中國的阿里巴巴和騰訊躋身2017年全球市值最高10大企業。2009年,中國轎車產銷量達到1360萬輛,超越美國成為全球第一大汽車產銷國。中國消費者,10年間購買了全球70%的奢侈品。中國商品遍及全球各個角落。

2007年,中國人均GDP為2695美元;2011年,增長至5633美元;2015年,中國人均GDP為8069美元,破8000美元大關。2017年,中國GDP首超80萬億,達到了827122億元,全年人均GDP為59660元,以美元計算人均GDP為8836美元,中國對世界經濟增長的貢獻率在30%左右。

經濟增長背後,隱藏著一條消費規律。

當人均GDP突破1000美元,低於3000美元,物質需求型消費開始上升;當人均GDP突破3000美元,享受型消費佔據主導地位;當人均GDP突破5000美元,以體育、娛樂為代表的文化消費快速增長;當人均GDP超過8000美元,體育產業將成為國民經濟的重要支柱。

這條消費規律在北馬的參賽規模上得到了印證。

2009年,報名參加北京馬拉松的人數為21491人;2014年,報名人數激增至63118人,北馬於這一年開啟了抽籤參賽的模式;2016年,北馬提高了報名門檻,但依然吸引到66576人報名;2018年,北馬報名開放第一天,不到中午就吸引了8萬人。據統計,今年共有111793名跑友報名參賽,相比去年增加了13106人,增幅達13%。

在線路設計上,北馬的起點依然是天安門廣場,終點北京奧林匹克公園中心區慶典廣場(鳥巢景觀大道)。為了擴大北馬的影響力,1998年北馬比賽時間設定為5小時,為了讓更多人業餘選手跑完全程,2011年時間延長至6小時。北馬的參賽選手也從過去的專業選手擴大至特邀選手、全國馬拉松錦標賽選手和業餘選手。

除了全馬外,北馬還設置了半程馬拉松、迷你馬拉松(4.2公里)。另外,近幾年頗受歡迎的親子跑、公益跑等項目也出現在了北馬。

1981年首屆北馬,參與報道的媒體基本上都是主流紙媒,37年後,微博跑步、新浪體育、網易新聞、今日頭條等新型互聯網媒體成為報道的主力軍。贊助商也從一家變成了數十家,並與國際接軌,細分為冠名贊助商、頂級合作伙伴、官方合作伙伴、官方贊助商、賽事支持商五個層級。贊助商遍及房地產、保險、汽車、裝備製造業、醫療、食品、餐飲、飲料、互聯網健身、互聯網電商、鐘錶、珠寶等數十個行業。

北京馬拉松已經從一個地區性的賽事變成了馬拉松愛好者們口中的 “國家馬拉松”。從2008年北馬經國際田聯批准正式獲得國際田聯金標賽事稱號以來,北京馬拉松已連續十年獲此殊榮。1981年到2018年,北京馬拉松的38年,也是中國經濟增長的38年。當我們站在這一屆賽事的起點回望過去,雖然中國是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但不容樂觀的國際環境和時下硝煙瀰漫的中美貿易戰,讓北馬發令槍沾染了潮溼的味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