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睁眼瞎”的滴滴:柳青明着收集上万反馈,却故意忽略眼前的方法

滴滴事件大吗?当然大。但是没有措施应对吗?当然不。这几天滴滴发公告说自己收集了7万多天留言反馈,还说自己通过大数据分析得出结论:曾经讨伐滴滴打车的人,已经开始改变了态度,一部分人选择支持滴滴,一部分人选择观望或者出谋划策。然后事情真的有这么复杂吗?真的需要柳青一个月都得不出结论想不出策略?

“睁眼瞎”的滴滴:柳青明着收集上万反馈,却故意忽略眼前的方法

还在刻意把柳青和程维刻画成连国庆节都马不停蹄地在听论证会,协助监管来监管数据,再组织司机用户讨论吗?

在笔者看来完全没必要。因为这个事情其实很简单,并不复杂,而且滴滴打车在某些方面可以说已经做到了,甚至该做的挺好的。唯一值得回味的是:滴滴打车愿不愿意多投入一点功夫,多花点时间和成本。在于滴滴打车愿不愿意稍微的缩小一点自己的蛋糕,把这个蛋糕做的更高质量一点,更小一点,更容易管理一点。

下面截取一些滴滴打车应对顺风车安全措施的策略,这个貌似忙碌的策略到底是“睁眼瞎”,还是仍不愿丢失自己的伤人本色。与此同时,笔者再来说一下,滴滴视而不见的策略到底是什么,也好做个对比。

“睁眼瞎”的滴滴:柳青明着收集上万反馈,却故意忽略眼前的方法

其一:滴滴因为相关监管部门需要资料,滴滴最开始的时候是给的纸质的。

一大摞纸质的资料丢出去,这不是上世纪,是信息化的时代。就不说你直接把自己的数据接口开放出去了(这也是要求滴滴开放的,但是滴滴一直不开放),最起码也要电子文档吧,可以见其根本没有一点诚意。而后看事态壮大,才愿意开放数据,但是就如何开放,开放多少程度,责任划分问题,至今还没有公布出答案。

“睁眼瞎”的滴滴:柳青明着收集上万反馈,却故意忽略眼前的方法

其二:滴滴关于顺风车的态度,下线顺风车可以说做地足够有诚意,但是笔者认为够果断,但是可以做的更好。

顺风车下线后,根据报道,更多不知名的黑车司机又泛滥起来,乱开价,更加没有安全,这样一刀切的方式合理吗?所以如何下线顺风车,又如何做好,何时以什么形式上线顺风车?柳青和程维,讨论的结果可没有下线滴滴顺风车那么快。据圈内人说,柳青这一次不惜动用柳传志的关系,来稳定顺风车的上线,但是明面上马不停蹄、各路奔波,但是眼前就有路子,为什么要忽视呢?

“睁眼瞎”的滴滴:柳青明着收集上万反馈,却故意忽略眼前的方法

大家一直都在说,滴滴顺风车不安全,可是有没有听过滴滴的“专车”有问题?是不是"专车"发生不安全的几率是不是比“顺风车”低多?那就很明显了,就以专车的资质要求顺风车,把顺风车这块蛋糕做小,再慢慢考核,一步一步扩大,就不会像现在这样忽视了大众的需求,又想一口吃成个胖子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