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云”是不是谣言?

小兽妈妈


答案:谣言

地震和云的形状是八竿子打不着的事,根据民间科学的传闻“地震即将要发生时,会将积蓄的能量以波的形式散发的空中,影响了云的形状”其实这个说法是非常荒谬,不靠谱的。据不完全统计,1900-2000这100年期间,全球因地震死亡的人数达到了120万人,地震预测是世界性难题,仅靠云的形状就判断出地震发生的概率,汶川地震也不会有那么多人死于豆腐渣工程了。

历史上最早有记载地震和云的关系是在1624年,明天启年间,外国的传教士写的《地震解》一书中就写到了地震云可能是地震的预兆之一,不过这种说法已经被美国地质勘探局否定了,两者之间没有必然的联系。

2010年1月7日潍坊,出现了长条状的层积云,没有发生地震。

2016年2月17日下午,江西婺源出现地震云,那段时间全中国都没有发生有威胁的地震。

2017年7月28号,长春出现了地震云。

诸如此类的地震云,其实每年在全国都会发生很多次,就像刮大风和下大雨一样,是一种正常的气候现象。难道能说刮大风和下大雨和地震有关?或者说汶川地震那天是晴天,就能说明晴天有可能发生地震?这种逻辑当然是完全错误的。

地震的监控已经从地球到高空分布着各种的监测仪器,大气密度、湿度、辐射、空气震荡、温度、超声波、次声波等等,一系列的数据都处于监控之中,过往发生的所有地震都会做相关的分析,结论就是地震是一种地壳的应力释放和气象状况无关。


科学薛定谔的猫


上海科技报科普问答主持人:主任记者 吴苡婷

地震云是民间传言可以预测地震的云的形态,但是并不科学,但是也可以理解,因为自古至今很多古籍里都有地震云的描述,早在在17世纪,中国古籍中就有“昼中或日落之后,天际晴朗,而有细云如一线,甚长,震兆也”的记载。地震与天象之间的关系,被披上了一层神秘的色彩。

让地震云之说受人瞩目的事件发生在日本。1948年6月27日,日本奈良市市长键田忠三郎突然发现天空上出现了一条异常的带状云,仿佛把天空分成了两半。碰巧的是三天后,日本的福井地区真的发生了7.3级大地震。根据相关新闻说,键田忠三郎发现这种云的出现总是伴随着地震的到来。“地震云”的说法开始喧嚣而上。

但是如果你仔细查阅资料,就会发现世界各地被称为地震云的云的形态是各不相同的,很多被认为的地震云的其实是高积云和层积云。高积云是一种高空云,从外形上看呈现出椭圆形、瓦块状、鱼鳞片或水波状的密集云条,其内部成分是微小水滴、过冷水滴与冰晶混合组成。很多高积云其实预示的不是地震而是大晴天,只不过形态上一片片的,让人感到有些诧异。还有就是层级云,是一种低空云,云的形态有的成条,有的成片,有的成团,2016年,北京市的很多网友就误把“透光层积云”认定为地震云,人为造成恐慌。

地震这类地壳运动对大气环流是不是某种有规律的影响?目前科学家还没有定论,需要进一步的研究才能从科学上加以证明。中国地震局地震预测研究所副所长张晓东研究员在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曾经非常明确地表示,从目前的研究情况看,没有任何科学事实能证明云的变化与地震有直接关系,也没有科学研究可以证实地震的发生与天气变化有直接相关性。

所以我们看到形态有点奇怪的云朵,不要过度恐慌和焦虑,传播错误的信息。最正确的方法是可以在网上翻阅一下各种云朵的照片和相关信息,了解下云的类型和发生的原因。

另外,我本人猜测键田忠三郎经常发现地震云的原因是,日本是一个多震地带,国土面积也不大,发现一次形态怪异的云朵后,在日本周围境内碰巧发生地震的概率是相当大的。这不能证明,这些云就是所谓的地震云。


科坛春秋精选


基本上可以认为地震云是谣言。

首先,地震云的产生机理没有得到过验证。

现在地震云产生的机理无非有有几条:

1,磁场导致带电云的形状发生变化。

这种说法基本上是不可信的。首先来说地球磁场不是那么容易变化的,而且磁场的改变能否大到导致云的形状发生变化,以及云里面的带电离子是否能够维持,都是存在很大的变数。

2,由于地壳运动导致地表水汽温度发生变化,从而导致云的形状发生变化。

这种说法基本上也是不可信的。地面温度的变化要影响到几千米高、甚至于几万米高的云,那是要多大的能量?为什么地面上的人会感觉不到?

↑所谓的地震云,不过是很正常的大气现象而已↑

其次,目前所谓的一些现实证据根本就是瞎拼瞎凑而已。

地震云的概念是08年汶川地震的时候炒起来的:

2008年5月12日汶川地震前3天,合肥、天水异彩和山东临沂等地有人称看到地震云。

好家伙,四川的地震,山东的云都来凑热闹,而且还是三天前。就这么说吧,一年地球上发生发生的超过5.0级的地震有2000多次,超过6.0级的地震有200次,基本上平均下来两天一次,地球那么大,全世界总有几个地方得有这种所谓的“地震云”出现吧?不说每天都有,三四天全世界有一个地方出现地震云还是没问题吧?所以地震了之后找一找,基本上都会在某个地方观测到地震云,所以这根本就不能作为地震云有道理的证据。

举个简单的例子,全世界每天都死人,你每天都会吃饭,所以你吃饭会导致死人吗?——这两个事情完全没关系,只是因为发生的太普遍了,所以会让人有一种误解而已。

最后,就算地震云是真的,为什么要舍近求远去观测地震云?

我举个简单的例子,人发烧了,体温就会升高,升高了之后就会想用湿毛巾冰额头,用毛巾冰额头就会要把毛巾放进冰箱,冰箱冰冻毛巾就会多耗0.00001度电,所以我可以通过观察我们家冰箱的耗电量是不是比平时高了来判断我们家有没有人发烧。

你看到这样的行为会怎么想?你应该会说:神经病啊,直接量体温不就好了?

这就对了。云其实是一种大气现象,跟一个地方的地形、季节、空气状态等等,有着非常非常复杂的关系,我们假设地震云是存在的,说明地震产生前的某一个现象会“促使”地震云的产生——看到我这里用的是“促使”,因为刚刚也说了,云的形状跟很多现象有关,所以必须要很多个条件凑到一起才会导致地震云的产生。

但是如果地震的预兆可以强到影响几千米高空中的云,那为什么人不去直接观察那些预兆呢?比如说地震前磁场会发生改变,那为什么人不去测量磁场,反而要眼巴巴看着天上的云呢?


SilentTurbine


是的!是谣言!


地震云这个谣言真的流传了好多年了……

每次发生了地震,就有网友po出一张天空照片——看!我发现了地震云!

然后气象局和各路科普号嘚吧嘚吧出来辟谣……

下一次别的地方发生了地震,又有网友po出天空照片——看!我发现了地震云!

…………

事实上真的是谣言啊!真的没有地震云啊!

或者说,在我们现有的科学研究进展下,并没有任何证据表明地震和云之间有什么关联啊!不仅是气象局出来辟谣,地震局也这么说啊!

用云来预测地震是否发生,非常不科学!

不仅是云,其实用家禽家畜的行为异常、动物迁徙、植物异常这些现象来判断地震发生,都……不那么科学,至少这些都没有经过严格的科学检验。因为造成这些现象出现的原因,可能是气候的变化、季节的更替、甚至只是动物需要繁衍后代……很难将地震这个因素作为一个单一的控制变量进行研究。

所以“地震云”是什么呢……其实就是积云而已啦。

主要是高积云或者层积云,这两种云很容易出现鱼鳞状、波状等等奇怪的形状,有点天有异象的感觉,但其实,它们真的只是单纯的云而已!平时留心观察天空,很常见哦!

不过其实“地震云”的传说很久就有了,明朝天启年间某意大利传教士在《地震解》这本书里就写到过“地震云”,如今时间过去了400多年,这个谣言居然从古书里活跃到到了微信朋友圈,高积云的这口锅真的背了好久……想在微博发起一个#帮高积云甩锅#的话题……


不吃肠的大肠


地震云当然是一个谣言!

所谓的坚持地震云的学者,直到现在也拿不出地震云和普通云的区别。比如上图中所谓的地震云和普通的云彩的区别根本没有人能说清楚了!因此,所谓的地震云预测地震虽然说得头头是道,但是实际上根本没有可能性。这一点从地震云预测地震基本都是在地震发生后才雨后春笋的涌现出来,即都是马后炮式的预测,就可以看出地震云并不能预测地震。

还有就是地震云和地震三要素:时间、地点及震级的关系根本无法建立。这一点恰恰是地震预测必须要解决的问题。所以,有志于利用地震云预测地震的青年才俊们,必须先思考这一问题,否则你可能就选错了方向。

总之,地震预测这一世界难题,要想得到解决,必须有理有据,一步一个脚印的扎扎实实的解决。而不是病急乱投医,找一个前提和方法都完全错误的地震云来解决!


地震博士


人们把呈现出条带状、辐射状、干涉条纹状的云称作是“地震云”,也就是说这种云的出现预示着在不久就会发生地震,下图即为传说中的地震云。

遗憾地是地震云其实很早就被科学界证明为伪科学,它和预测地震完全没有任何关系,如果你仔细用脑子想一想,一个在发生地下数公里深的地方,另一个在天上两三千米的高度,他们之间怎么可能会互相有联系有影响?

地震云学说在民间广为流传,这其中日本曾经的奈良市长键田忠三郎有很大关系。需要指出的是,这位曾经的奈良市长没有任何地质或者气象方面的专业背景。上世纪40年代,键田忠三郎开始推广“地震云学说”。昭和23年6月26日,奈良市上空出现了一条异常的云,颜色和形状像一条乌黑的长蛇,横跨东西方向。键田忠三郎当时预报即将发生地震,引起了轰动。两天后,果然距离奈良160公里的福井发生了7.3级大地震,造成了3895人死亡。后来,键田忠三郎用观测地震云的方法来预报地震,坚持了30多年,自称在1948年预报出了日本的三次7级以上地震,在1979年预报出了两次地震。

1977年5月,这是由键田忠三郎提出的“地震云”概念在日本《读卖新闻》刊登,这是地震云理论首次见诸报端。11月20日,《参考消息》刊登了文章的摘要,首次将“地震云”这一日本民间说法引入国内。同年,中科院物理研究所的吕大炯开始尝试用“地震云”来预报地震。

上世纪80年代,是“地震云”在中国的黄金期。当时中国刚刚结束十年浩荡,百废待兴;而1976年唐山大地震给在蜿蜒道路曲折前行的新中国一记沉重的打击,举国上下都如饥似渴地希望真能找到一种预报地震的方式。于是民间研究地震云理论的热情变得高涨起来,“中国震兆云霞研究会”应运而生。

不过随着科学认知的发展,地质学界和气象学界的专业人士都曾对地震云理论直接地加以反驳。美国地质勘探局曾明确表示,地震发生前的某种形态的云出现,与地震没有必然联系。中国气象局也曾表示“没有充分的事实证明地震与天气二者之间有内在关联性,也没有证据可以通过卫星云图来预测地震发生”。

比如在2010年1月7日山东潍坊、2016年2月17日江西婺源、2017年7月28日吉林长春……这些时间和地点都出现了地震云,并且造成了当地小规模的恐慌,不过事后证明并未有地震发生。后来,“地震云学说”才开始从报刊和科学期刊杂志上慢慢消失。

不过迄今为止,依然很多人还是支持地震云理论,而一些民间“地震云专家”也依然在矢志不移地发布自己看云预测地震的消息。

其实,地震云理论之所以能得到普通百姓的认可,这也源于大众的心理需求。当人们遭遇诸如地震这样的重大灾难后,往往会反复回忆起事件发生前的各种细节,并倾向于认为这些细节是“特定的和不寻常的”。其实这些“特定和不寻常”的现象在平日里也经常发生 ,只不过平时人们不会去特意观察和记忆罢了。这被称为“心理聚焦效应”。那些看似怪异的“地震云”,也是这个道理。


熊猫爱飞行


对于这个问题,每日经济新闻编辑宋思艰在地震方面有较多涉猎,他表示:

8月4日,中科院大气物理研究所的一位研究员发布了一篇文章称“地震云并不存在”,随后,“百度百科”有关地震云的词条被修改成如下内容:

“地震云是一种被误传为可以提前预测地震的云,目前尚无准确定义,也不被气象专业或地质专业所认可,主要在中国和日本民间流传。中外科学界、地震局和气象局等机构曾多次对此进行辟谣,强调没有有效证据表明云可以用于预测地震。”

对于地震云本身,本人并无研究。但从媒体工作者的角度,却发现了一些有意思的现象:

首先,大气物理研究所李研究员在微博上直接称“地震云是伪科学”,在文章中也表示:“随着专业科学认知的发展,‘地震云学说’逐渐绝迹于严肃期刊和出版物。但在民间依然拥有广阔而深厚的土壤。”“地震云已彻底退出科学界。”

但事实是,“地震云学说”不仅没有“绝迹于严肃期刊和出版物”,反而在相关研究中,还有项目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的资金支持。

2005年11月,浙江师范大学卫星遥感中心徐保华、徐秀登二人在《科学技术与工程》期刊上,发表了题为《地震云预测地震续探》的文章。这篇文章明确显示,二人的相关研究是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0172101)资助的。

根据上述项目批准号可以查到,徐保华、徐秀登二人2001年,以“卫星红外异常和地震构造及其与发震三要素关系的研究”项目,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4万元经费资助。

所谓卫星红外异常,所反映的就是地球表层和大气系统辐射的能量信息。

2011年8月,邹伟等人在《科学技术与工程》杂志上发表了题为《汶川地震前上空的地震云分析及自动检测研究》一文,署名作者共4人,其中一人,来自国家卫星气象中心。

由上可知,地震云学说,没有“逐渐绝迹于严肃期刊和出版物”,更没有“彻底退出科学界”。

其次,李研究员提到,“吕大炯曾于1981年在《科学通报》发表过《地震云观测》的论文”,意思是在某一个较早的时期,有人在从事地震云研究,但如前所述,李研究员认为现在地震云研究已“彻底退出科学界”。

有意思的是,不仅地震云学说没有“绝迹于严肃期刊”,而且当年与吕大炯一起观测、研究地震云的人,后来一直从事有关地震领域的专业研究,并且多年以来,一直就相关问题接受媒体采访。他就是国家地震局直属事业单位、中国地震台网研究中心原首席预报员孙士鋐。他退休后仍然担任台网中心研究员,在九寨沟地震后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从动力源上来说,这两次地震(九寨沟、新疆精河地震)的动力源相同,大的背景都是由于印度板块向亚欧板块挤压。

早在1978年的《自然杂志》(上海大学主办,知名科学家钱学森、钱伟长、钱三强、杨振宁等人均曾向该杂志投稿)上,来自“中科院物理研究所”(说“地震云是伪科学”的李研究员的前辈)的吕大炯、高建国、来自北京地震大队的孙士鋐以及来自北京某部的杨海林发表了题为《地震云及其成因的探讨》一文。

该文最后表示:“我们认为地震云的确是一种地震前兆。目前,它虽然不能象激光,基岩地电等手段那样,可以提供地震发震时间的准确预报,也不能给出确切的震中位置,但是它可以作为一种地震预报的参考性手段,而给予我们某种提示。”

综上,说“地震云”是伪科学,这个说法是不严谨,草率的。媒体对于相关报道应该保持客观、公正、平衡的态度,对于在科学界尚无定论的事情,应该提供交流平台让不同的观点、意见充分得以展现,而不该一听到某一位专家的专业论述,就立即奉为至宝、对其他不同观点甚至以“谣言”视之。面对这类问题,如果无法质疑,但至少要懂得多方求证;如果无法分辨,那至少要多观点、多角度呈现。

如果你对这个话题感兴趣,可以在各大手机应用市场下载安装每日经济新闻APP,进入“问我”栏目,继续和宋思艰交流,或者参与大咖问答和话题互动,在新闻热点和财经领域寻找答案,分享知识。


每日经济新闻


很高兴回答你的问题。

说到观云识天,大家都是信的。因为云毕竟反应了许多天气系统的变化趋势。2017年的世界气象日的主题也是:观云识天。但即使如此,观云识天也是相对落后的技术,在天气预报这方面指导意义非常有限,也就是个两小时左右的天气,顶天了。

可是,地震云?

这岂不是观云识地咯?

说实话,这只能让我想到古时候那些所谓“国师”,掐指算法的场面。

一般坊间流传的地震云,大多为中高层的高积云或卷层云。

只要简单做个统计就会发现,地震和云的变化毫无关系。

1. 为什么会有地震云的说法呢?

地震向来难预测,横波和竖波的时间差也就十几秒到几分钟顶天了。所以地震的预测比较难,很难有什么特异性的征兆或者指标来检测。

于是“民科们”就瞄准了这个空白。

发布了地震云的说法。

作为一个气象工作者,我完全抵制这种不负责的理论。

2. 地震云这类说法的存在理由

但是它在心理层面满足了人们对地震的猎奇、先兆的诉求。

那些看似有关,实则偶然的“理论”永远都不缺乏转发的人。

记住:无论是地震还是天气领域,没有一个专家给出过地震云的说法。

如果觉得有用,您就给点个赞、粉个好友呗。

大约花费0.3KB的流量,哈哈哈哈哈。

毕竟,我辣么萌~


不哈韩的小韩


关于地震和云的关系,聊过很多次,很多网友仍然将信将疑。其实,“地震云”是一种被误传为可以提前预测地震的云,目前尚无准确定义,也不被气象专业或地震学领域所认可,主要在民间流传。学界、地震局和气象局等机构曾多次对此进行辟谣,强调没有有效证据表明云可以用于预测地震,就是说,云和地震的发生没有关联。

“地震云”的说法,来自日本的键田忠三郎,他曾担任日本奈良市的市长,但没有任何地质或者气象方面的专业背景,从20世纪40年代,键田忠三郎开始推广“地震云学说”。随后几十年,中国和日本民间爱好者做了一些观测,认为“地震云”是地震在酝酿阶段向天空释放的云雾信号,其形态或成一条狭长的云带,人称“飞机云”,或成辐射状的“扇骨云”带,或一条条平行排列的“肋骨状”云。

气象学家认为,那些所谓形状各异的云多与高空气流活动有关,并不罕见,网络上流传的“地震云”图片大多为中高层的高积云或卷层云。地质学家则表示,地磁场的改变并非易事,电磁场影响云的分布也缺乏理论支持。所谓“地震云”预测的“成功案例”,大多是一个城市出现“地震云”,几天后,相距几千公里外的另外一个城市发生地震,可实际上,全球每天都有很多地震活动。

可能对于地震活动认知能力所限,也可能是对地震灾害巨大损失的担忧,人们总想了解地震活动发展的趋势,甚至能进行地震预报,目前看来,这条路还很漫长。


震长


地震云不是谣言。

在中国东部出现“地震云”,要发生地震的地区往往是“中国西部”或南洋“岛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