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河北篇):易縣紫荊關


紫荊關位於河北省易縣縣城西北45公里的紫荊嶺上,關城東為萬仞山,城西有犀牛山,與盤石口相接;城北為拒馬河;城南是黃土嶺。紫荊關城就建在這依坡傍水、兩山相夾的盆地之內。1996年被列為第四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紫荊關始建於春秋戰國時代,歷史上有“上谷關”,“五阮關”,又有“蒲陰徑”、“子莊關”之稱,屬“太行八陘”之第七陘。遼宋時改稱“金坡關”,後因嶺上紫荊盛開,最終得名紫荊關。因其地勢險要,自古以來都是華北平原的重要門戶之一,數兵家必爭之地。

歷史上紫荊關曾發生的戰爭達140多次,其中最為著名的是金貞祐元年成吉思汗攻居庸關不克,分兵紫荊關擊敗金兵,又從內夾攻居庸關得手。明正統十四年土木之變後,蒙古瓦剌部攻破紫荊關進逼北京。

紫荊關漢朝時為土石夯築,後歷經各代擴建,修葺,到明洪武初年,則改用石條作基礎,以磚砌面封頂,並用石灰碎石灌注。自明成祖遷都北平後又經歷代維護和擴建形成較完整的城防體系。《畿輔通志》稱:“控扼西山之險,為燕京上游路,通宣府、大同。山谷崎嶇,易於戍守。”有“一夫當關,萬夫莫開”之險。

從內地通向紫荊關的第一道關門,門額上嵌石匾一方,橫書“紫荊關”三字。關門內是通向關城的十八盤。盤道頂端是南天門,經南天門至奇峰嶺山頂。門券上嵌著“畿輔第一雄關”的石匾,進了南天門是二重門,再內是三重門,又稱南門。北門有甕城,南天門西側,有從內城通向黃土嶺的關門一座。

1937年八路軍收復長城要隘紫荊關。沙飛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