坏叔叔和哥哥争夺帝位,僵持不下的时候,他却捡了个大便宜

明末农民起义军张献忠是被谁杀死的,想必很多人都不知道。

清军于1644年涌入山海关,成为十七十八世纪正式统治者。

在清军入关后,农民起义军张献忠和李自成尚且还有残余势力,仍然对清朝统治构成威胁。

清军入关后的第一位皇帝,是顺治。顺治皇帝的继位,多半都是权力斗争的结果。

他继位的时候,年纪尚幼,其政权由多尔衮和济尔哈朗代为掌管。

虽然有人代掌权,但李自成和张献忠的残余势力仍然没有肃清,成为威胁清朝统治不容小觑的势力。

所以,清廷为了肃清逆贼,扫除障碍,就任命皇太极的长子豪格为靖远大将军,前去剿灭李自成与张献忠的残余势力。

坏叔叔和哥哥争夺帝位,僵持不下的时候,他却捡了个大便宜

公元1646年3月,靖远大将军爱新觉罗豪格统率大军自陕入川,开始了他一生最辉煌的军事业绩。

在四川,他连败张献忠领导的大西军。在西充战争中,当时大雾漫天。张献忠的部下曾劝张献忠,这个时候应万分小心,以防清军突袭。

张献忠这个人刚愎自用,他不信清军神速,未加提防。结果豪格大军突至,张献忠仓促间被一箭射中心脏,当即死去。

死都不知道自己是怎么死的,也算一个悲剧。

在后来的演义中,有人编造出一个荒诞不经的故事,说是张献忠起义的时候,曾在一座古塔中挖出了一块石碑,石碑上写着文字,是一首诗,诗的内容是:

造者于化龙,拆者张献忠。

吹箫不用竹,一箭贯当胸。

于化龙是明朝战将,明万历四十七年死于于萨尔浒大战。诗中所说,这座古塔是于化龙建造,被张献忠拆了。所谓吹箫不用竹,乃是一句拆字诗,意思就是说,箫字去掉竹字头,就是一个肃字,类似天鹅飞去鸟不归,就是一个我字。

清代的和硕肃亲王就是豪格,这首诗似乎冥冥中就已经注定,张献忠毙命于肃亲王的箭下。

无独有偶,清朝的樊彬也曾写给过一首诗:

名王昭伟绩,马鬣认崇封。

不见吹箫竹,惟余偃盖松。

诗中所谓的名王说的就是指豪格,偃盖松是指豪格墓地上生长的巨松,枝干横生,绿荫匝地,倚靠红漆木架支持,成为清代京师的一大盛景。

这也就是说,豪格死了之后,坟上的松树长得很高大,成为一道靓丽的风景。

坏叔叔和哥哥争夺帝位,僵持不下的时候,他却捡了个大便宜

西汉的司马迁曾说: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在清朝历史上,豪格这个人是非常有潜力继承皇太极帝位的,但却被他的叔叔害了。

皇太极在位时,对豪格有成见,他不喜欢豪格的原因并不是豪格本身有什么妄为举动,而是因为豪格的岳母得罪了皇太极。

清朝的婚姻特别有意思,他们信奉的是亲上加亲。这一点跟先秦有点类似。

皇帝要娶必须娶诸侯的姐妹,或者皇帝的女儿要嫁给诸侯的儿子,这样才能大权不旁落。然而,这样就苦了女子,往往成为政治联姻的牺牲品。

豪格娶的是姑姑的女儿,因此他的岳母不是别人,乃是皇太极的姐姐,也就是豪格的老姑,联姻之后,成了豪格的岳母。

她就是努尔哈赤与大福晋富察氏所生的女儿莽古济。

莽古济与大贝勒莽古尔泰、贝勒德格类是同胞姐妹,他们都是一个爹妈生的。莽古济比莽古尔泰小三岁,比德格类大六岁。

说起来,莽古济的婚姻也是不幸的。

坏叔叔和哥哥争夺帝位,僵持不下的时候,他却捡了个大便宜

明万历二十九年,努尔哈赤原本打算把莽古济嫁给哈达部的贝勒孟格布禄。

然而,莽古济还没嫁的时候,孟格布禄竟然睡了努尔哈赤的侍妾,还被努尔哈赤发现。孟格布禄睡了侍妾还不满足,还想蓄意谋反。

在女儿哈赤看来,睡了一个女人,尚且可以原谅,但你要造反,我努尔哈赤就不能忍了,你要夺我江山,我必须把你杀掉。

虽然杀掉了哈达部的贝勒,但人心不能失去。

努尔哈赤为了笼络哈达部的人,就把本打算嫁给了孟格布禄的莽古济,嫁给了孟格布禄的儿子武尔古岱。

反正睡侍妾、要谋反的是你爹,与儿子无关。

莽古济嫁给孟格布禄的儿子武尔古岱之时,她才十二岁。十二岁的年纪,要搁现在,应该上初中,有着美好的大好青春。

到了努尔哈赤天命末年,武尔古岱病逝了,莽古济长年守寡。后来,莽古济的弟弟皇太极登基,又让他改嫁给蒙古敖汉部的博尔济吉特氏琐诺木杜棱。

坏叔叔和哥哥争夺帝位,僵持不下的时候,他却捡了个大便宜

在那个时候,贵族女子的婚姻,是完全由家族中的男性家长主宰,她们不过是统治者笼络诸部酋长的工具。

像莽古济,先嫁哈达部首领孟格布禄未成,转手又嫁给了孟格布禄的儿子,接着又嫁给蒙古敖汉部的琐诺木杜棱,就是一个突出的例子。

从这也可以看出,女子地位非常低。

莽古济嫁给哈达部的武尔古岱,生有两个女儿。大女儿嫁给了代善的长子岳讬,二女儿嫁给了皇太极的长子豪格。

这关系有点复杂。

首先,岳讬和豪格两个人是堂兄弟,莽古济是他们的姑姑,现在岳讬娶了莽古济大女儿,豪格娶了莽古济二女儿,莽古济既是他们的姑姑,又是他们的岳母,岳讬和豪格既是堂兄弟,又是连襟。

这样的近亲结婚在当时的满族社会中是颇为流行的,就像莽古济可以随意嫁一样,但这种亲上加亲的做法,并不能化解家族内部的矛盾,何况莽古济性格倔强,与皇太极一向不和。

坏叔叔和哥哥争夺帝位,僵持不下的时候,他却捡了个大便宜

随着这对同父异母姐弟间愈演愈烈的仇怨,处境两难的豪格被卷入了无法摆脱的纠葛中。

在万恶的旧社会,中华民族有一个极为“优秀”的传统,那就是男人可以三妻四妾。

1635年,皇太极招降了林丹汗儿子额哲。额哲是蒙古察哈尔部的余部,当时随林丹汗儿子额哲归服的,还有林丹汗的几位福晋、格格。

皇太极亲率众贝勒前往迎接,并在盛京郊外与蒙古福晋、格格们举行了盛大的婚礼。

皇太极先娶了窦土门福晋,济尔哈朗娶了苏泰福晋,苏泰福晋富有而美丽,曾引起代善的垂涎,但她是济尔哈朗已故妻子的妹妹,所以皇太极和诸贝勒一致议定,把她嫁给济尔哈朗,代善只好另娶林丹汗的妹妹泰松格格为妻。

林丹汗的另两位妻子,额尔哲图福晋嫁给了阿巴泰,伯奇福晋嫁给了豪格。

坏叔叔和哥哥争夺帝位,僵持不下的时候,他却捡了个大便宜

这场招降仪式,变成了皇家的集体婚礼。

这里粉黛云集,花枝招展。

欢乐的歌舞,喧闹的婚礼,放纵的贵族,把皇家喜庆婚宴的气氛烘托到了极点。

但是,令所有人出乎意料的是,这一番盛况却惹怒了一个人,这个人就是豪格的岳母莽古济。

莽古济亲眼看见豪格娶了一个俊俏的蒙古贵妇人,再想想自己的女儿嫁给了豪格,不禁大动肝火。

考虑到女儿的尴尬处境,她不好与女婿豪格撕破脸,就径直找到弟弟皇太极。

毕竟,豪格是皇太极长子,他娶伯奇的福晋是经皇太极钦准的,莽古济知道,找豪格一点用都没有,只能找皇太极。

找到皇太极之后,莽古济就说了,弟弟,我女儿还健在,你为什么又给豪格娶蒙古媳妇?

当然,皇太极也是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

而莽古济却要把一肚子怨气撒到皇太极身上。莽古济生气之余,愤怒的离开了这场集体婚礼现场,退出了婚宴。

这下,皇太极在盛大的婚宴上被骂的毫无颜面。

在那个时候,哪个满洲贵族不是妻妾成群,何况是贵为皇长子的豪格,多娶一个女人算不了什么。

但莽古济出于心疼自己的宝贝女儿,不愿她受到女婿的冷落,以致满洲脾气一下子爆发出来。

经历这一事件,对这位脾气暴躁的姐姐本来就没有好感,经这么一闹,也就铁下心来,决心还以颜色。

坏叔叔和哥哥争夺帝位,僵持不下的时候,他却捡了个大便宜

如果皇帝不能娶三宫六院,也不会有那么多的后宫争斗剧,此时题外话。

皇太极被长姐莽古济训斥一番之后,就在宫中召集各个贝勒大臣训话,指责莽古济行为欠妥、诋毁别人,对皇帝早就有怨恨之心。

不仅如此,他的丈夫琐诺木杜棱还假装酒醉,多次破口大骂皇上。

讨论之后,皇太极便以莽古济怨恨皇上、诬陷部属、与丈夫擅自出猎这三条罪状,革去莽古济的公主名号和其夫的济农名号,贬为庶民,没收其部属和赐予的土地。

为了把坏人做到底,皇太极还明令禁止,今后所有亲戚,不许与莽古济往来,否则,严惩不贷。

就这样,所有皇亲国戚,就把莽古济一家彻底孤立起来。

皇权面前,就是这样赤裸裸的无情和残酷。

坏叔叔和哥哥争夺帝位,僵持不下的时候,他却捡了个大便宜

这件事情过后,除了莽古济本人受到了严惩,她的弟弟德格类,以及两个女婿岳讬和豪格也受到了相应的处罚。

处罚的理由就是,他们身为莽古济的亲戚,却没有与她划清界限。

仅仅过了八天,德格类就暴病而亡,死时年仅四十岁。

在德格类死之前的三年,他的哥哥莽古尔泰也是同样暴病而亡。

莽古尔泰与代善、阿敏、皇太极本来同为四大贝勒之一。努尔哈赤去世时,皇太极被拥立,莽古尔泰虽然附和众议拥立皇太极,但内心并不服气,两人的矛盾日益加剧。

天聪五年八月,后金(那时还叫后金)军队围攻大凌河城,莽古尔泰因所部伤亡较重,请皇太极将出哨护军调回,两人因此发生激烈争吵。

争吵的原因就是,皇太极指责莽古尔泰经常不服从调遣,贻误了战机。

而莽古尔泰则针锋相对,扬言每次出兵,抽调自己的部属总是多于其他贝勒。

两人矛盾由来已久,这次爆发只是到了一定的时机。

当时的莽古尔泰怒火中烧,不由得将腰间的佩刀抽出了五寸多长,被众人推出帐外。

当晚,莽古尔泰以空腹饮酒过量,狂言失态为辞,叩头请罪。

皇太极却得理不饶人,拒绝接受。不久,以大贝勒代善和众贝勒共议的名义,以御前露刃的名义定罪莽古尔泰,革去大贝勒称谓,削去五牛录的属人,罚银万两及马匹。

第二年的十二月,莽古尔泰就得暴疾而亡。

据可靠史书记载,莽古尔泰和德格类两兄弟的死状如出一辙,都是嘴不能说话,非常痛苦地死去,而且官方给出的说法是暴疾,就是突然发病。

但莽古尔泰究竟是被气死的,还是被投毒而死,没有确切说法,但他的死不是那么简单的暴毙。

不过,有一点很清楚,皇太极与莽古济一家并不是简单的私人恩怨,而是基于权力斗争形成的刻骨铭心的仇恨。

仇恨就像刺刀一样,越擦越亮。

坏叔叔和哥哥争夺帝位,僵持不下的时候,他却捡了个大便宜

莽古尔泰和德格类死后,有人告发莽古尔泰、莽古济、德格类谋反,在家中搜出木牌印等证据。为了撇清关系。后来豪格竟然亲手杀了自己的妻子,也就是他娶的莽古济的女儿。

皇太极默许了豪格的这一做法,并把莽古尔泰的人分给了他,还封他为和硕肃亲王。

在一次酒席中,岳讬和豪格这两个连襟醉酒发牢骚时,说皇太极处置莽古济一案时,存在不公,结果被人告发,两人同被降级。

豪格的人生,本来应该平坦得多,只是因为与莽古济家的婚姻关系,让他备受牵连,更加被动。

豪格当初娶莽古济之女,是出自皇太极的应允,但酿成的苦果,却注定只能由他自己吞咽。

然而,更不幸的还在后面。

明崇祯十六年八月初九,清太宗皇太极突然死于盛京后宫,由于死得突然,生前也未立下遗诏,没有说明确传位于谁。

所以众宗室旗主都开始争夺皇位。

作为皇长子的豪格成为众人拥立的对象,而豪格争夺皇位的主要竞争对手就是多尔衮。野史上也有说是皇太极抢了多尔衮心爱的女人,是多尔衮杀了皇太极。

可以想象,皇太极暴毙,莽古尔泰暴毙,德格类暴毙,都是权利斗争的结果。

当时的多尔衮由于劳苦功高,支持者又多,势力也大,成为了豪格的最大的竞争对手。

豪格力大超群,久经沙场,屡建军功。按古代中国宗法制立嫡为长的规矩,当是由豪格继承大统。

这合情合理,顺理成章。

坏叔叔和哥哥争夺帝位,僵持不下的时候,他却捡了个大便宜

尽管豪格在诸子中论功劳和能力最有优势,但皇太极生前却并未有立豪格为嗣的举动。

八旗当中,正黄和镶黄两黄旗的将领,主张拥立豪格继承大位。众多朝廷重臣相继造访肃王府上,表示拥戴肃王为君。

当时的郑亲王济尔哈朗德高望重的,掌握着镶蓝旗,他也倾向于拥立豪格登基。

论实力,豪格有正黄、镶黄和镶蓝三旗的支持,再加上自己所领的正蓝旗将领的拥护,在军事上占有绝对的优势。

当时威望最高的是皇太极的二哥礼亲王代善,他认为豪格是帝之皇太极长子,应当继承大统。

可见,拥戴豪格的主要原因也许是受汉族立长传统理念的影响造成的。

在皇位争夺的天平上多尔衮与豪格难分伯仲。

多尔衮和两白旗的官员横眉冷对,坚决反对立豪格为君,主张由多尔衮登基的重臣也大有人在。

多尔衮也想做皇帝,但心里很清楚,如果自己强行继位,绝对不是最佳选择,豪格绝非等闲之辈。

如果强行登基,必然会导致豪格的人谋反,外患尚且存在,如果此时在增加内忧,大清基业必将毁于一旦。

豪格也知道,和桀骜不驯的坏叔叔多尔衮协商解决,绝对是没有可能,坏叔叔绝不会妥协,如果武力解决,恐怕也没有绝对的把握。

争夺皇位的大战从明崇祯十六年九月二十一日开始,双方一直互不相让,宫廷内火药味很浓,稍不小心,就可能擦枪走火,引来一场宫廷大战。

坏叔叔和哥哥争夺帝位,僵持不下的时候,他却捡了个大便宜

朝廷内所有的王爷和重臣,毫无例外的都卷入了坏叔叔多尔衮与皇长子豪格为夺皇位形成的权力斗争旋涡里。

群臣们都在苦苦地寻求出路,惟恐出现动乱,伤及国运。

在豪格与多尔衮僵持不下的形势中,权势集团必须拿出令宫廷内上下都能接受的第三个方案,特别是让豪格和多尔衮都能接受的方案。

经过多日反复磋商,正黄镶黄旗的大臣坚决反对多尔衮称帝,他们坚持要立皇太极的子嗣为皇帝。

两黄旗大臣都是朝廷的重臣,是皇太极生前亲掌的武装力量代表,在多尔衮与豪格之间争斗得难解难分、互不相让的紧要关头,终于,他们提出了由皇子继承大统的新方案。

经过十多天的较量,最高会议做出最后的决议,由六岁的福临继承帝位,郑亲王济尔哈朗和睿亲王多尔衮摄政。

济尔哈朗是豪格的支持者,出任第一摄政,宫廷多数高官没有异议。多尔衮任第二摄政,也稳住了多尔衮兄弟集团及其支持者。

就这样,豪格失去了继承皇位的宝贵机会。

反正正黄和镶黄旗都说了,只要是先帝的儿子就行,选来选去,那就让福临继承大统吧。

帝位争夺就此结束,政局稳定了,外患也该肃清了。

于是乎,豪格被派去攻打四川。

坏叔叔和哥哥争夺帝位,僵持不下的时候,他却捡了个大便宜

四川是张献忠部的活动范围,当时张献忠占据西充,本想在天府之国过安逸的生活。

岂知,清廷统治者怎允许卧榻之侧有他人酣睡。

豪格派遣一个叫鳌拜的人作为先锋前去进攻,他自己率领军队跟进,大军抵达西充,大破张献忠的军队。

豪格亲自射死了张献忠,攻破了张献忠的一百三十多所营寨,斩首数万级。

捷报传至京师,顺治帝下诏嘉奖豪格。

顺治五年二月,豪格大军班师回京,顺治帝亲自到太和殿设宴慰劳豪格。

睿亲王多尔衮与豪格素来存在嫌隙,多久,多尔衮就以豪格隐瞒其部将冒领军功、起用罪人之弟的罪名被下狱,四月死于狱中,死时年仅四十岁。

豪格死后,他的福晋大多数都被多尔衮娶了,叔叔娶了侄子的媳妇,这在清朝很常见。

在多尔衮和豪格的帝位之争中,福临算是一个侥幸者,懵懵懂懂的就被推上了皇位,稀里糊涂的当上了皇帝。

忘了说一句,其实,真正射死张献忠的不是豪格,而是他的部将,被称为神射手的雅步兰。

坏叔叔和哥哥争夺帝位,僵持不下的时候,他却捡了个大便宜

不一样的文章,不一样的精彩,更多内容请关注【诗词歌赋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