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强商品基地,全省油料生产第一镇

2017年9月9号,湖北宜城遭遇强降水袭击,截至10号中午12时,12小时累计达到188.7毫米,达到大暴雨级别,其中最大小时降水量高达51.5毫米。一夜之间,宜城市王集镇观音村的花生地大面积被淹,村民不得不在被淹的中"抢救"花生。正是因为此事件的发生,王集镇慢慢进入了大众的视线。

以往,提到湖北省更多的是对湖北武汉市黄鹤楼公园、神农架旅游区、宜昌市三峡大坝旅游区、宜昌市长阳清江画廊景区、武汉市东湖景区、十堰市武当山风景区、三峡人家风景区、恩施大峡谷景区等景区的描述;却没有想到一个4万多人的镇居然是十强生产基地。

王集镇位于汉江中下游的宜城市东北部,汉江自境内由北向南蛇形而过,大部分位土地位于汉江以东(俗称大河东),汉江西北是襄阳市襄城区欧庙镇,两岸设有章家咀码头互通,欧庙镇章家咀有少量王集镇汉水,新观村民田地。西边从汉江三洲码头过境为宜城市小河镇,沿汉江往下接壤宜城市南营街道,跨汉江大桥即是宜城市城区。其北接襄阳市襄州区东津镇,鹿门寺国家森林公园。东部和板桥店新街相连。地势主要为丘陵和平原。镇政府驻上王集,人口38014人,面积147平方千米。辖2个居委会:王集、李街,16个村委会:新星、新观、响水、千柏、新洲、三洲、双泉、槐树、联合、中心、观音、汉水、襄江、方阁、庞居、田畈。

王集镇解放前属于襄阳,后划归宜城市。是由王集乡和李街合并而成,镇政府位于上王集方阁村(上王集和下王集),管辖李街街道。

王集镇是一个双向体制单位,又称王集,直隶湖北省农垦局,全镇人口4万多人,版图面积147平方公里,耕地9.8万亩,主要以种植业和养殖业为主,年优质高产油料复种面积13万多亩,其中优质花生6万多亩,油菜6万亩,芝麻近万亩,是湖北省最大的油料生产基地,1999年被湖北省政府评为"全省油料生产第一镇",也是鄂西北地区重要的油料交易集散地,2000年被襄樊市评为"十强商品基地",王集油料,香飘四海!除此之外,王集镇的娃娃菜、麦冬、山药及西瓜也是不容忽略的。

王集镇甘蓝(包菜)娃娃菜 大白菜 王集镇蔬菜种植采取公司,合作社加农户的形式,有襄大农牧和蔬菜专业合作社,经纪人几十家。农民只负责生产生产,专业合作社,经纪人负责将农民生产的蔬菜行销到全国各地,并且出口到韩国等。甘蓝种植面积仅次于油料。

十强商品基地,全省油料生产第一镇

王集镇麦冬 王集镇麦冬种植有几十年的历史,但是真正形成产业还是90年代麦冬价格高涨时形成的。汉江岸边沙滩冲积平原都有种植,常年面积上万亩。

十强商品基地,全省油料生产第一镇

王集镇山药 王集镇有万亩沙滩非常适合种植山药等经济作物,每年山药种植面积有几千亩。除了本地人种植外还有几十家谷城老板在此种植。本地山药种植已经有10几年的历史,种苗,技术,销售都很成熟,形成了产业。山药种植主要集中在新星村,三洲村,新星村成立有山药合作社。

十强商品基地,全省油料生产第一镇

王集镇西瓜 王集镇西瓜产地主要是槐树,双泉,响水,联合,庞居等黄土地村。宜城市西瓜全国有名,流水是湖北省西瓜种植第一镇,俗话说流水西瓜甜万家!

十强商品基地,全省油料生产第一镇

近年来,王集镇立足自身资源和区位优势,因地制宜,紧紧围绕特色农产品的功能定位,重点抓好花生、山药、麦冬、娃娃菜、甘蓝等特色产业,突出区域化、差异化,全面推进农业产业转型升级,促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着力打造农业特色产业。该镇继续将花生、山药、麦冬等特色农业产业向纵深推进,并结合市场需求调整种植结构,发展蔬菜产业,积极打造绿色、生态、无污染、无公害的健康农产品。同时,在有条件的村推广"种植+观光"的产业模式,探索旅游观光、休闲体验、生态餐饮为主的旅游观光农业,试验打造一批集生态、观光、休闲于一体的农家乐和现代农业观光采摘园。

做强新型农业专业合作社。该镇重点培育一批市场竞争力强的示范型农业专业合作社,积极争取政策支持,引导合作社强强联合,全面提升合作社的规范化建设和标准化生产。加大对主导产业的支持力度,提高合作社的辐射带动能力,探索推行"专业合作社+农户""企业+农户"模式,助农民增产、增收。

用品牌提高市场竞争力。该镇着力打造"王集"品牌,加大"王集花生""王集娃娃菜"等品牌的宣传力度。推进农产品标准化生产,大力推广农副产品深加工,把农产品作出特色,增加农产品附加值,并围绕"绿色、有机"的农产品定位,不断把资源优势转化为品牌优势。

十强商品基地,全省油料生产第一镇

如此一来,王集镇 这个"十强商品基地,全省油料生产第一大镇"真的是要彻底的实至名归了,难怪有人称其为"小胖子乡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