貝聿銘先生和蘇州博物館

一、貝聿銘先生

貝聿銘先生是享譽世界的現代建築大師,被譽為"現代建築的最後大師"。他是美籍華人,祖籍江蘇蘇州。他的童年就是在蘇州著名園林——獅子林中度過,蘇州園林的藝術精華也不可否認地融進了他的藝術生命中。可以這樣講,雖然貝先生在海外生活工作一輩子,但心中的故鄉情卻是無論如何也抹不掉的。二十一世紀初,在蘇州市政府的邀請下,斟酌再三,貝聿銘先生接受了蘇州博物館新館的設計工作。新館於2006年10月開館面世,驚豔了中國和世界。

貝聿銘先生和蘇州博物館

貝聿銘先生

貝聿銘先生和蘇州博物館

蘇州博物館山水園

一、貝聿銘先生的建築作品

貝聿銘先生是公認的現代建築大師,他一直反對有些人將他歸於某種流派。他有中國傳統文化背景,又接受了西方現代主義的薰陶,使他對於建築形式的精髓有獨到而全面的認識。不侷限於主義之中,能夠取其精華,棄其糟粕,這是當代建築師中極為難能可貴的一點,這也可能是成就貝聿銘先生的原因吧。

大師的作品以公共和人教為世人所矚目,其代表作品有:美國國家美術館東館(美國華盛頓)、香山飯店(中國北京)、中國銀行大廈(中國香港)、盧浮宮玻璃金字塔(法國巴黎)、中國銀行總行大廈(中國北京)、美秀美術館(日本滋賀)、蘇州博物館新館(中國蘇州)。

貝聿銘先生和蘇州博物館

美國國家美術館東館

貝聿銘先生和蘇州博物館

香山飯店

貝聿銘先生和蘇州博物館

中銀大廈

貝聿銘先生和蘇州博物館

盧浮宮擴建工程

貝聿銘先生和蘇州博物館

中國銀行總部

貝聿銘先生和蘇州博物館

日本美秀博物館

貝聿銘先生和蘇州博物館

蘇州博物館新館

二、貝氏幾何建築

縱觀貝聿銘先生先前的作品,可以發現其中大量幾何元素的運用。

貝聿銘先生和蘇州博物館

美秀博物館的幾何造型鋼架

貝聿銘先生和蘇州博物館

中銀大廈的集合外立面

用粗線條做大的區分,使得建築具備一定的可辨識度,強化了建築本身的現代風格。

貝聿銘先生豐富的公共建築設計經驗和對建築的把控能力,再加上他祖籍蘇州,所以這個蘇州博物館的設計工作非它莫屬。

二、蘇州博物館

一、地理位置

貝聿銘先生和蘇州博物館

地理區位

蘇州博物館坐落於蘇州老城東北街和齊門路相交的東北角,北邊是拙政園,東邊是忠王府,南邊隔路而望獅子林。全館佔地面積10700平方米。博物館坐北朝南,整體上分為三大塊:中央部分為入口、前廳、中央大廳和主庭院(山水園);西部為博物館主展區;東部為次展區和行政辦公區。這種中軸線式的院落佈局與東邊的忠王府互相映襯,十分和諧。蘇州博物館新館採用地下一層地上一層局部兩層的建築構造,主體建築高度控制在6米左右,局部二層建築高度為16米左右,因為是在蘇州老街區,控制建築高度也是尊重歷史的一種體現。

二、蘇州博物館的幾何提煉

蘇州博物館就單看其中的中央大廳我們便可以發現:三角形、正方形、平行四邊形、菱形、六邊形、八邊形這些幾何造型,僅僅在空間轉折處採用灰色的線條來勾勒外形,極具現代建築特色,顯得穩重而大氣。

貝聿銘先生和蘇州博物館

幾何造型示意

三、蘇博的傳統與創新

蘇派建築自然是屬於南方徽派建築中的一支,粉牆黛瓦是其最鮮明的特點。蘇州博物館整體採用灰白兩大色調,白色防水塗料加上具有中國特色的“中國黑”花崗岩石材,下雨天呈現深灰色,晴天呈現淺灰色。蘇博新館的落成與周圍環境協調統一,這也是貝聿銘大師做建築的又一重要原則:空間與形式的關係。新建築必須與舊建築風格統一,把新的建築放在原有環境中不覺得是新作,而是有一種自然天成之感。

傳統的徽派建築使用的是江南特有的小灰瓦,但是這種傳統工藝的瓦片耐性差,三五年就本質酥爛需定期更換。蘇博吸取香山飯店的前車之鑑創造性地使用“中國黑”花崗岩特製出菱形瓦片,整體上無縫拼接,形制規整,經久耐用。

貝聿銘先生和蘇州博物館

菱形瓦片


建築內部採光一直是建築設計的一大塊內容,“讓光線做設計”是貝聿銘先生的設計信條,當然也被不少設計師奉為圭臬。建築不能夠與自然割裂開來,把自然光引入室內也是人與自然和諧統一的體現。傳統徽派建築中採用天井單一採光,並且傳統建築追求形制形成的“大屋頂”,同樣影響室內採光。蘇博面對這一問題是這樣解決的:將天井放在了屋頂上,改良了傳統建築中的老虎窗,繼承性地使用了玻璃和鋼結構加強了建築的採光能力。同時為了防止光線的橫衝直撞,室內部分採用了木質貼面的金屬遮光格柵,讓光線舒適地傾瀉在牆面、地面上,並且隨著時間的流轉在室內呈現出不同的景象,這便是讓光線來做設計。

貝聿銘先生和蘇州博物館

現代天井、老虎窗增大室內採光

貝聿銘先生和蘇州博物館

木質貼面金屬遮光條


在蘇州造一座博物館怎麼能少了蘇州園林的影子。蘇州園林以其“一步一景”的特點獨步天下,每一處有每一處的景緻;古代園子的主人買地造園,希望在有限的園囿中放進 自己的志趣,亭臺,樓閣,水榭,山石,綠植,其次設計者通過在牆壁上開出大大小小、形狀各異的窗子借得室外景緻以觀之,這就是傳統的“造園”。

貝聿銘先生和蘇州博物館

幽蘭入室

貝聿銘先生和蘇州博物館

水榭樓臺

貝聿銘先生和蘇州博物館

山石樓閣

蘇州博物館其中自然體現著蘇州園林的“造園”思想,這裡援舉借景兩例以供大家參考:

貝聿銘先生和蘇州博物館

幾何窗子

正六邊形的窗子,兩側可以互取景色,各個角度都有不同的體驗。

貝聿銘先生和蘇州博物館

貝大師的得意之作:片石山水

貝聿銘先生此處沒有采用太湖石,而是選用質地堅硬的花崗岩,表面經過燒灼產生的深褐色遠處看來呈現山水的遠近層次,實在是神來之筆。此處山水景以背後那面分割博物館和拙政園的白牆為畫布,片石為山,池水為水形成一幅山水畫。而此景又可借牆後拙政園內的樹木,將其納入畫中,真乃一箭雙鵰,妙哉!這是蘇博中借景的一處好例。

結語

蘇州之行很是匆匆,蘇州博物館值得再去。我本人尚且才疏學淺,見解就如此這般了。

慶幸的是,這一趟終究有些收穫,我也終於明白了當初貝老為什麼猶豫再三才去接手蘇博這個項目,難在尋找傳統與現代的平衡點。這座建築不需要你體現傳統,因為邊上有幾百年的蘇州園林在;這座建築也不允許你新潮到與周圍格格不入,因為周圍有成百上千年的古物,你能夠將它們置之不理嗎?所以這座建築要做到“即傳統又現代”。

最終,貝聿銘先生交出了令人滿意的答卷,他成全了蘇博,蘇博也成全了他。這座“中而新,蘇而新”的蘇州博物館新館吸收了傳統蘇式建築的風骨,展現的卻是蘇式建築的新姿態。這是一座既尊重傳統又擁抱現代的建築傑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