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春刚:我眼中的六盘水市五十年变迁史


徐春刚:我眼中的六盘水市五十年变迁史


“三线建设”是一个属于六盘水市的峥嵘年代,铸就了这座城市的根基与辉煌。“三线建设”时期对于六盘水而言,是一部改天换地,慷慨激扬的人间话剧,也是一部气吞山河,波澜壮阔的史诗。在“三线建设”的滚滚洪流中,有这样一个人,他用五十载光阴全身心奉献到这座城市的建设中来,亦用五十载的光阴,经历和见证了这座城市的巨变,他就是三线建设者徐春刚。

三线建设者徐春刚:“我来到六盘水50年,六盘水的变化和发展,我既是参与者,也是见证者。”

为响应当时支援“三线建设”的号召,徐春刚在1968从学校毕业后就来到了六盘水市水钢集团开启了他的“三线建设”之路,五十年扎根这座城市的建设,他经历了这座城市从穷乡僻壤转变到工业城市,再到旅游城市兴起的探索发展之路。

三线建设者徐春刚:“当时我来的时候可以说,水城一片荒凉,只有场坝和老城算是居民比较集中居住的地方,也是商业区和政府部门,其他的全都是一片荒地,像这一带根本就没有几户人家,全是荒草地,现在可以说已经变成了繁华的大都市,而且是宜居旅游,度假休闲的大都市。”

徐春刚:我眼中的六盘水市五十年变迁史

在与徐春刚交流的过程中,徐老带着记者沿着一条附近的道路漫步前行,看着眼前开阔的道路,他向我们娓娓道来。

三线建设者徐春刚:“这条路就是凉都大道,凉都大道是我们六盘水主干道之一,50年前,六盘水根本没有一条像样的道路,后来又开发了一条叫振兴路,现在就叫人民路,当时的振兴路才是20多米宽,现在我们这个凉都大道,单行路就有五车道,所以说我们六盘水道路的变化也是非常巨大的。”

离乡背井,来到六盘水参与三线建设,给家里报送平安信,在当时信息网络溃乏的时代是特别费事的,从书信难达到“天涯若比邻”信息时代的普及,亦是一种时代的进步。

三线建设者徐春刚:“50年前,我刚到水城,给家里通信,写信邮回去要十天半个月我父亲才能收到,来信回信就是一个月,现在几秒钟就可以打电话了,而且还可以面对面的说,看到对方的形象。”


徐春刚:我眼中的六盘水市五十年变迁史


工资、住房的变化,也体现着每一个时代的特色,和时代的进步。

三线建设者徐春刚:“当时住的是干打垒,干打垒只有16平,现在我住的房子是120平,3室2厅1厨1卫,我觉得住房有非常大的改观,收入也有非常大的改观,生活像芝麻开花节节高,刚来的时候,只有30元零5毛的工资,养活四口人,37元5毛的工资养活五口人,现在我和老伴的退休工资加在一起是7000多块钱,生活水平的变化也是非常的大,条件也非常好。”

放眼六盘水市,在50年历程中,由一个偏僻的农耕型城市,转变为工业型经济城市,再到发展成为全域旅游的生态经济新城市,而作为刚好参与见证了这座城市五十年巨变的徐春刚始终坚信改革开放的决策力。


徐春刚:我眼中的六盘水市五十年变迁史


线建设者徐春刚:“还是通过国家的变化,改革开放的好政策,党的好领导,才能促使我们六盘水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我们每个家庭生活的不断改善。”

2006年,徐春刚正式退休,但出于一名共产党员的荣誉和责任,徐春刚受聘为六盘水市少先队总辅导员和钟山区道德讲堂的百姓讲师团副团长、和六盘水市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开启了他的宣讲工作,不断的向群众宣传党的方针政策和他所经历的三线建设的故事,继续为钟山区的发展做出自己的奉献。

三线建设者徐春刚:“我的初衷就是作为中国共产党员,为共产主义奋斗终生,人退休了,但是中国共产党员的职责和称号不能退休,所以说,作为共产党员,每时每刻都要把自己的身份亮出来、形象树起来、作用发挥起来,我的目的就是为了追求我的理想和信念,为党和社会做点儿工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