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丘家鄉味道——焦饃

記憶中奶奶用磚頭支鏊子燒麥秸烙出的焦香的焦饃,是童年最期待的美味之一。

芝麻焦饃的做法並不複雜,原料主要也都是項城人家家戶戶都有的麥麵粉、芝麻粒、食鹽等食材。


沈丘家鄉味道——焦饃


別看鏊子不大,但在以前也算是一件傢俱了,不是每家都有的,所以就會看到左鄰右舍們借來借去。

和其他地方的半人高的烙煎餅的大鏊子相比,項城這邊的鏊子就秀氣了點,它比現在到處賣的雞蛋餅稍微大點,有三個腳,形狀是中間高起來,向四周低下去的。找幾塊半磚頭撐在腳上,要撐得穩一點,才不會烙著烙著翻倒。

沈丘家鄉味道——焦饃


做焦饃要先和麵,將乾淨的芝麻撒在案板上,把麵糰轉著圈按上去,將所有的芝麻粒均勻的黏在麵糰上,再把麵糰揉成一個一個的劑子,然後擀麵杖再把劑子擀成一張一張圓圓的,白白的,薄薄的餅。

人心要實,火心要虛,不記得是什麼時候開始聽過,但是燒火的金科玉律我是一直記得了。

一般在擀餅的時候,就開始燒鏊子了。大多數都是用麥秸燒的,人坐在上風口,點燃麥秸,然後不斷地把麥秸續進鏊子底下。等到鏊子開始微微紅了,就把擀好的麵餅,用擀麵杖一挑,貼著鏊子邊,往鏊子中間一攤,這時麵餅就穩穩地在鏊子上躺好了。

沈丘家鄉味道——焦饃


鏊下兩把麥秸燃過,鏊上一反一正烙過,及至焦饃上都隆起一層羊乳狀的饃花時候,焦饃基本上就已經烙好了。烙好的焦饃,不能直接吃,因為不但燙嘴,還有些軟塌塌的。這時的焦饃尚是半成品,充其量也就算是加了芝麻的烙饃而已。要想真正讓其成為焦饃,還需要一個熥的過程。

沈丘家鄉味道——焦饃


把經風吹過已經稍稍變硬的焦饃倚在燒著火的磚頭邊上,藉著鏊子左右兩邊的餘火慢慢地熥脆、熥香。烙得好的焦饃通常是比較薄、芝麻被烤得黃黃的,吃起來又脆又酥,滿嘴生香。


沈丘家鄉味道——焦饃


其實焦饃還有一個重要作用就是治療孩子積食不愛吃飯,家裡人還會在把過年殺雞時攢下來的雞內金用火焙乾,擀碎一起烙到焦饃裡,這樣孩子就可以在焦饃的偽裝下,把雞內金吃到肚裡,等於服了藥,卻是有奇效。

如今食品豐富了,在想吃到這種食品,卻是不容易,因為很多人不會做,在街上偶爾也有叫賣的,用的面和芝麻都不行,吃起來沒有味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