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后悄悄成了楼市主力军!

在我住的同一座楼里,住着两个90后。他们在附近的工业区工作,一起租了一个不到50平方米的公寓。

这是两个刚毕业的普通大学生,如果你不关注他们,你就不会注意到他们。就像我们一样,我们每天早早离开,以自己的频率生活,工作,简单地活着。

但故事的关键显然不尽如此。

有趣的是,这俩人除了在附近租一间房子,还买了两套房子,有套在这栋楼里,也是一个小公寓,另一套在这附近,二手的两房,准备简单地装饰下搬过去住。

这是真事儿。

我从事房地产这么多年来,终于从这个行业感受到了90后的变化。首先,他们是好朋友,好同事,一下子买两套,更多的是出于投资。其次,他们将在当前房地产市场回调的特殊时期,果断地出手,并购买两套房,未来一套自住,一套是租房。

但恐怕赚房租没啥收益,因为此处位于市郊,距市中心至少一小时车程。虽然两条地铁已经运营了将近一年,另一条即将在年底前开通,但距离最近的地铁站都有10公里和8公里。即使连城市轨道交通也在这附近设站,但最快的预计也要2年后开通。

说这些什么意思呢?这个盘跟那些炒各种概念的房地产项目相比,还没有张多少。换句话说,现在投资属于相对安全的时期。将来应该有一些上涨的空间。

两个年轻人用自己力所能及的财力,以筹资伙伴关系的形式,一边工作,一边投资,分享财富增值的机会。

挺好的。

汇丰银行(HSBC)最近对90后与房地产关系的调查可能不是我们想象的那样。报告的结论之一是,大多数90后的人都把房地产作为他们的主要财富。

白皮书《中国大众富裕人群财富管理白皮书》的数据显示,作为独生子女,很多90后“拥有”的财富继承财产,这几乎已经成为大家的普遍认识。

白皮书还指出,多数90后依然把房产作为其首要的财富追求目标,选择房产的受访者占到同一年龄组的比例高达62%,明显高出其他年龄组(80、70、60后人群)选择房产的比例(均在50%左右),而其他三个年龄组更看重在身体健康的基础上进而追求其他的物质和家庭财富。

90后喜欢买房吗?四年前我们似乎被一个网红误导了。2014年、90后性用品商店企业家马云佳佳应邀到万科发表演讲说,“90后不买房子"。作为一个90后,她认为90后更愿意把钱拿出来放到享受美好生活的消费上,而不是冷冰冰的钢筋凝土上。

不过,后来有网友爆出,这位姑娘偷偷在买房子,不知道当年的胡言乱语坑了多少不那么坚定的市场进入者。

说90后就不得不提到80后,但这是一个旧物种:这把岁月的杀猪刀,早把满身娇贵的一代变成了叔叔阿姨。

他们有孩子,母亲,祖父母。它们是421个家庭结构的底盘。但说到解决问题,很明显,他们更有可能举全家之力或多家之力一起解决问题。

中国90后人口的童年结束后。20世纪90年代开始,整个社会开始焕发光彩,经济环境开始有所不同。他们必须面对的机会和选择,同时他们要承受的压力和折磨是显而易见的,但这些在这个社会中没有引起足够的关注。

90后悄悄成了楼市主力军!

网上有一段话,90后对60后积怨很深。这表现在代与代之间的收入分配不公。作为90后的“父辈”,60后非常直观的感受到90后是垮掉的一代。但在90后的眼中,“人人都有资格说我们,除了60后”。

60后是中国第一批真正的中产阶级。这群人画像,可能是:

出生于农村或城市家庭,接受过完整的国民教育,通过自己的努力进入大学,分配到系统单位工作,晋升到管理岗位。通过住房分配制度,获得一套或更多的房子,滞后的住房改革全面实施后这些房子成为了资产。

90后到60后的埋怨,自然是悲剧还是喜剧。但历史是无法重来的。没有人可以选择与时代相向而行,生得早或晚并不完全取决于你。

现在,60后都去哪里?成老漂了,或即将进入老漂大军的行列。那些在到达退休或生病退休的人,现在基本上是向北上广深或其他热门的城市,散落在一个个城市社区。广场舞,种蔬菜,钓鱼,下棋,还有一个更光荣的使命:带孙子。喜怒哀乐,冷暖自知。

从90后的投资购房,给我们带来的思考是:住房企业,真的有必要研究消费群体的购买变化。中国房地产市场在监管和反监管的斗争中一路跌跌撞撞,过去是一群一群顾客。而现在,是一个个客户来了。

在房地产市场火爆的时候,有多少卖多少。没有必要注意对住房的需求,有房子必抢,抢到就是赚到。当房地产市场熊市时,大涨不见了,房地产投资需要冷静的头脑,选择客户更需要精准出击。即使不进入房地产的下半场,也不做房地产+,还喜欢在传统住宅市场上的玩,在产品设计和营销策略和运营模式,服务理念的各个方面,找准90后的痛点。

90后不是佛系,丧系,甚至垮掉的一代。他们在房地产市场已经兴盛起来,而且永远也无法平静下来。

“世界是你们的,也是我们的,但是归根结底是你们的。你们青年人朝气蓬勃,正在兴旺时期,好像早晨八九点钟的太阳。希望寄托在你们身上。”

面对焦虑,90后表面佛系得很,其实私下里早就在寻找解决方案了。了解了这一点,再看年初爆火的那篇《以为我们一样穷,突然你在北京买了房》就不会感到诧异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