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爲什麼叫中國?不叫韓國、越南呢?你有沒有想過這個問題?

在現在的中華文化圈,只有兩個國家的國號依然使用中國春秋戰國時期各個諸侯國的國號為國號,那就是韓國和越南。事實上,韓國、越南與中國的韓國、越國都有一定的淵源關係。

我們先來說一說韓國,朝鮮半島有兩個國號由來已久,一個是朝鮮,一個是韓國,朝鮮的國號來源於箕子朝鮮,韓國的國號來源於三韓,三韓就是辰韓、馬韓和弁韓,韓語中“韓”寫作“”,讀han,基本上與漢語的“韓”的發音相近,韓在朝鮮語中的意思是“大”、“偉大”的意思,三韓大概是指三個大的部落、三個大的王國的意思,漢字傳入到朝鮮半島以後,韓國人就把三韓的“韓”與春秋戰國時期韓國的“韓”對應了起來,這樣就顯得高大上了,顯示自己是本為“中國之籍貫”,並沒有脫離中華文化圈。

中國為什麼叫中國?不叫韓國、越南呢?你有沒有想過這個問題?

15世紀朝鮮人繪製的中國地圖

越南的“越”與越國的“越”有很大的淵源關係,在先秦時期,中國的南方地區存在一個被稱為“百越”的族群,百越後來發展為閩越、南越、西甌、東甌和雒越等等,其中的雒越人後來發展為越南的主體民族——京族,越南北部紅河河谷一帶存在的東山文化即是先秦時期雒越人活動留下來的遺存,京族也被稱為越族,所以在後來的歷史時期,越南人喜歡把自己的國號稱之為“越”、“大越”。

中國為什麼叫中國?不叫韓國、越南呢?你有沒有想過這個問題?

越南地形圖

那麼,中國的國號為什麼不使用春秋戰國時期各個諸侯國的國號呢?在中國古代歷史上,各個王朝的國號基本上都是根據開國君主龍興之地的地望來命名的,把開國君主龍興之地的地望對應上週天子所分封的諸國國的國名,就是這個王朝的新國號。

比如漢朝的國號之所以為“漢”是因為劉邦當過漢中王;晉朝的國號之所以為“晉”是因為司馬昭曾經被分封為晉王,而司馬昭被分封為晉王與司馬氏家族的地望有很大關係;唐朝的國號之所以被稱為“唐”是因為李淵當過唐國公,李淵所管理的地區,其地望與上古時期的唐虞對應了起來。

到了元朝的時候,中國各個王朝的國號開始以吉祥號命名,元、明、清三朝的國號都是吉祥號,元朝的國號取自《易經》“大哉乾元”;明朝的國號取自“彌勒降生,明王出世”;清朝的國號有“天造皇清,發祥大東”之意。

為什麼自元朝開始,國號開始以吉祥號命名呢?因為蒙古人起源於今天的內蒙古東部一帶,這裡的地望無法對應上週天子所分封各個諸侯國的國名,清朝更是如此,所以雍正皇帝不得不感嘆道“不知本朝之為滿洲,猶中國之有籍貫”。

朱元璋是正宗的漢族,曾經當過吳王,明朝的國號其實可以稱為“大吳”,但是由於中國古代的政治文化有“按故事行事”的傳統——元朝國號的取名方式在前,所以明朝的國號也只好以吉祥號“明”來命名。

元朝、清朝都是少數民族入主中原,元清兩朝的統治者在面對文化先進的中原地區的時候,內心始終有一種自卑感,“元”、“清”之國號從某種程度上來說無法獲得“中國籍貫”的認可,所以元清兩朝的皇帝在對外交流的過程中不斷強調“中國”這個國號,試圖讓自己的王朝成為中國、中華之正統。

中國為什麼叫中國?不叫韓國、越南呢?你有沒有想過這個問題?

元世祖忽必烈出獵圖

元世祖忽必烈在給日本國的國書中說:“日本密邇高麗,開國以來,亦時通中國。至於朕躬,而無一乘之使,以通和好。”這裡的“中國”指的是整個元朝所統治的區域。

清朝在與俄國簽訂《尼步楚條約》的時候,並沒有自稱自己為大清國,而是自稱自己為中國,這個中國指的是包括蒙古與中國東北在內的整個大清帝國。

然而,在元朝以前,中國並不是一個王朝的國號,“中國”所指的區域也不是這個王朝所統治的整個區域,而是指文化先進、文明程度比較高的中原地區,有“中央之國”的意思,如《詩經》裡提到“民亦勞止,汔可小康。惠此中國,以綏四方。”這裡的“中國”指的是周朝統治的核心區域。

自元朝開始,中國變成了中國的國號,並指整個王朝所統治的區域,那麼到了辛亥革命的時候,自然而然中國的國號就是“中華民國”,簡稱為“中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