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以后有可能成为第二个深圳吗?

云不凡666


科技科普促使人们养成理性思考和理性处理事务的习惯——凯腾聚知。

厦门能否成为第二个深圳核心看区位优势!

厦门海港和对台湾省贸易互补是厦门的核心优势!

但目前军港的性质决定了军事国防安全第一,港口的经济性位居第二;

对台贸易就近是金门地区,经济体量小,同时还存在与平潭国家级对台贸易区的差异化或趋同化定义问题!而传统的台资更青睐江浙(历史血统问题)。

台湾尽快回归统一,厦门金门漳州泉州一体化设计则厦门地区有可能成为福建省最大的经济发达区,获得国家政策性倾斜,进而挑战成为国家具有影响力的第五或第六城市群是有可能的!

超越深圳还是洗洗睡吧!


凯腾聚知


“深圳现象”不是不可复制,而是很难复制,改革开放至今总共就设立了五个特区,这其中深圳的先天条件最差,深圳的前身宝安县在建国之初是广东省有名的贫困县,深圳能够发展到今天,除了特区的设立各种政策的大力扶持,还在于其特殊的区位优势,一河之隔的香港,是深圳早期成名的主要原因,厦门有对台优势,但受两岸政治影响最大,海南土地最多,但定位不清晰,汕头所在的粤东地区一直是广东省经济比较落后,基建比较差的地区,珠海属在人口规模过小。

五大特区中,除了深圳一枝独秀,其实又属厦门发展的最好,虽然经济总量只及深圳的四分之一,但经济活跃度和对外开放度丝毫不亚于深圳,那为什么厦门成不了第二个深圳呢?个人觉得有如下几点原因。



一:人口规模有限,中国大型的经济强市都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人口规模够大,北京,上海都是2000万级别的特大型经济强市,深圳,广州的人口规模都在1100万到1500万之间,而厦门呢?2017年厦门常住人口首次突破400万人达到401万人,其中户籍人口231.03万人,而同年深圳常住人口达到了1252.83万人,其中户籍人口434.72万人,深圳的常住人口是厦门的三倍,户籍人口是厦门的近两倍,而在改革开放之初,深厦两市的人口规模都是差不多的,人口多就意味着劳动力密集度高,对消费的需求强,能够不断的扩大城区面积,完善基础配套,带动市场经济,把城市做大做强,显然以厦门这样的人口规模,还不足以具备成为像深圳这样的特大型经济强市。



二:厦门缺乏有领导力影响力的企业,一座城市要孵化出一家国际知名企业是很难的事情,如果能跻身世界五百强那就更难了,2017年广东省共有11家企业跻身世界五百强,而深圳一个市就占去了6家,超过了总算的一半,除了大名鼎鼎的腾讯,还有平安,华为,正威国际和万科,招商银行五大巨头,其中平安和华为更是强势进入百强。反观厦门,去年共有两家企业进入世界五百强,总数占福建的五分之三,分别是厦门建发集团,厦门国贸控股集团和象屿集团,不仅排名比较靠后而且三家都是国有企业。厦门目前共有47家世界五百强企业在此投资发展,深圳的数字是多少,比厦门翻两倍还多!显然深圳的经济活跃度和国际化程度要远高于厦门。世界500强企业的多少可以从侧面体现出一座城市的经济活跃度和国际化,在这一点上,厦门虽然输的并不很狼狈,但与深圳的差距也很明显。



三:经济规模,城市规模和土地规模都太小,2017年厦门市共实现GDP4351亿元,经济增长率为7.6%,同年深圳共实现GDP2.24万亿,并二度超过广州初次实现对香港的超越,增速高达8.8%,厦门的建成区面积是335平方公里,这只是一个普通省会城市的建成区面积,而深圳,建成区面积是932平方公里,几乎是厦门的三倍,深圳的城市化率是100%,而厦门的城市化率才88%,厦门市面积1669平方公里,是五大特区中面积最小的一个,而深圳的面积为1996平方公里,虽然面积相差无几,但深圳对土地的利用度远比厦门高,深圳的土地每平方公里的产值在广东省是最高的。



不过与汕头的没落和海南的“慢跑”不同,厦门和珠海应该是五大特区中就目前发展最好的两座城市,不过很可惜,深圳这样的奇迹在五大特区中竟然找不出第二个,可见这种成功模式依然难以复制,深圳还是深圳,而厦门不会是下一个深圳。


大国布衣


没有可能性。深圳的地缘优势不可复制,看看珠海就知道了。

在改革开放初期,将深圳、珠海、厦门、汕头分别作为经济特区,主要是吸引外商投资,从政策上来看都差不多。而考虑设置这四个经济特区,主要是为分别对接香港、澳门、台湾,汕头则是著名侨乡。四个经济特区各有侧重,但基础地缘经济方面的差距,让这四个特区有了天壤之别。

(深圳市民中心)

深圳与香港只有一关之隔,如果不计较行政区划,从地理上来看就是同城。而香港是国际金融中心、自由贸易港、国际大都市,其辐射效应远非珠海厦门汕头所对应区域能比拟。

时至今日,深圳依托香港,并得益于大陆坚定不移的深化改革步伐,发展上越来越好,在GDP上已经有了超越香港的势头。而其它三个经济特区中,珠海汕头则在失去独占性的政策资源后,渐渐泯然众人。厦门有所不同,在发展中逐步找到自己的特殊优势,成为独具一格的旅游城市,虽然GDP总量不高,但发展质量很好。

(厦门)

但厦门与深圳,终是走的两条不同的道路,也许以后随着地缘政治的改变,厦门的经济发展会呈现不同的变化,但厦门就是厦门,无论如何发展,都不会成为第二个深圳。

一个与众不同的厦门,一个不可复制的深圳,都是中国城市群星中的耀眼明星。你说呢?


牙牙小语


呵呵,厦门不可能成为第二个深圳!但是厦门如果能推动闽南整合或者合并成功或许就有可能!

深圳能成为深圳,是因为举全国之力建设深圳,因为深圳聚集的是全国最优秀的人才,因为深圳和经济高度发展的香港就一江之隔,因为深圳是粤港澳大湾区的核心城市,也因为深圳有一个深交所。

厦门地处闽南金三角,是福建最发达的区域。如果闽南大都市区能成局,那么厦门在全国地位肯定不低!如果厦门能并入石狮,晋江,南安部分,安溪,华安,长泰和龙海成为辖地8000-10000平方公里的城市,那么厦门肯定能在15年内成为中国十大城市之一,并带动整个福建快速发展!或者闽南三市合并成一个城市由一个市政府管辖,成为闽南市,那么这个闽南市在20年内肯定能成为中国第五城,并带动海峡西岸城市群跟上长三和珠三的发展步伐!

但一切仍旧要以厦门为发展的出发点!

厦门虽然有很不错的地理优势,但是成也海岛,败也海岛。因为海岛所以可以在小小150平方公里的范围内精品建设(实际扣除山脉和高崎机场影响范围也就70-80平方公里,没填海造地前实际总面积才132平方公里),所以厦门的漂亮名扬海内外。但是也因为这样在很大一部分部分厦门人的心目中一直有很严重的小岛思维,所以很多的决策都优先考虑岛内,比如铁路一定要岛内弄个站,比如机场规划要两个机场同时运营,比如居住宁愿岛内一张床不要岛外一套房,高房价导致了现在厦门发展后劲不足。

厦门现在只能转变发展思路,要不别说第二个深圳,就是在福建省内的最发达城市也会暗淡下去,慢慢成为国内无感的城市。

厦门发展最大的问题就是海岛阻断了厦门发展的外溢,只有通过大桥才能将发展外溢引导到广阔的岛外去。这个过程中很明显厦门大桥建设最早,所以岛外的杏林和集美北区也就最早发展。90年代末建设了海沧大桥,规格高车道多车速快,所以推动海沧城区进入快速发展期,并且经济发展外溢到角美龙池等地去。2008年前后集美大桥、杏林大桥和翔安隧道相继通车,所以拥有三条跨海通道的集美区进入高速发展期,成为岛外仅次于海沧的发达城区。而翔安在2003年独立建区前基本是白纸一张,所以翔安隧道给翔安带来了很大的发展但是现在仍旧给人感觉是大农村。因翔安太大而翔安隧道才单向3车道流量太大,导致翔安隧道天天堵,也影响了厦门岛的发展外溢到翔安的速度。

而海岛能建设桥的地方总归有限,翔安现在在建设第二东通道,论证规划第三东通道,但最多也就再建设这两条汽车通道而已,不能再多了。所以建设者眼光要放远点,第二东通道应该建设单向六车道(5条主车道,半道应急车道,半道自行车道)双向12车道,才能快速将岛内的发展外溢引导到翔安去(需要满足翔安一半车辆及1/3的同安车辆经这一通道进岛),如仍旧按照单向3车道双向6车道建设,通车后不用3年后又将经常堵车。第三东通道将是岛内到新机场的快速通道,他的建设将影响高崎机场能否整体停用的问题。而海沧方向也一样,现在在建设第二西通道,最多在海沧港区连接高速路口的地方再规划建设一条第三西通道(因为鼓浪屿和海沧港的原因只能建隧道)直通湖滨南路与第三东通道形成第三条东西跨岛线。

破解小岛困局的办法除了大桥隧道和轨道交通的建设以外,就是城市主体功能的外迁!第一就是政府机构外迁。厦门市政府作为标杆不需要外迁,但是厦门市政府下属有独立办公场地的机构都应该外迁岛外,两院(中级法院,市监察院和市监督委)应该外迁翔安东部城市第二中心。并且应该在环东海域和马銮湾新城建设两座新的市行政服务中心,其级别、功能应该和岛内现在的行政服务中心一致(并且把区一级的行政服务中心也并进来,不浪费也不臃肿)。第二就是医院外搬,中山医院现在地块比较大可以不搬迁,而厦门市第一医院所在地非常拥挤,所以应该搬迁到翔安东坑湾。在那里划个海边150亩的土地,将主体科室都搬翔安去,再慢慢发展建设力争成为全国闻名的综合医院。再一个就是大力建设岛外医院,将现有的二院,三院,五院,厦大医院,海沧医院尽快提高他们的级别,提升他们的服务水平,才能更好的为岛外城区服务,乃至于辐射到漳州泉州龙岩三明和潮汕等地。第三加快优质中小学在岛内建设分校的节奏,明显提升岛外基础教育的水平。第四岛外开发居住区要成片发展(8-10万为一个人口组团),这样才有利于商业的进驻,进而提升整体的居住品质(翔安已经发展15年了,但给人仍旧是大农村的感觉。就是因为翔安发展战线拉太长了,没有一个明显的精品城区,所以发展一直火不起来)。第五大型公共交通服务项目都要搬迁出岛,火车站就留北站就好,完善它的服务功能和配套措施。翔安飞机场建成使用三年,配套完善后停用高崎机场。岛内所有的客运站都搬出岛外,但是要做好地铁及公交车的衔接工作。而迁移后的地块除了做公益补充项目外就应该建设公园项目。



再一个困扰厦门人的就是高房价!因为厦门是一个150平方公里的小海岛,可供开发的面积非常小,导致岛内房价非常高。岛内均价已经5-6万,好地段都7-8万起,即使十几二十来万一平的楼盘也大行其道。这样的高房价也外溢到岛外,岛外桥头堡的楼盘都是4万以上的房价,而岛外已建设的主要城区房价都已3万多,现在已经很难找到2万出头的商品房。而厦门普通员工的实际工资并不高,这样的状况导致年轻人都不敢到厦门来打拼,而在厦门的部分年轻人也会因为高房价而离开厦门,进而掏空厦门未来发展的动力!高房价的势已经造成了,能怎么办?降房价吗?肯定不行!房价这么高肯定不能降,一但明显降价了,就会导致恐慌,会让房地产行业崩溃,进而影响其他产业的发展。而年轻人即使房价降到现在房价的1/3,他们也仍旧买不动房!

现在应对高房价最好的办法就是稳定房价,允许微调整下探(不超15%),也允许微上调(不超5%)。但那只是保护房地产而已,不能真正保护年轻人。那怎么保护年轻人呢?建设政府公租房!在岛外(岛内人口需要外移)地铁社区当中建设大量的公租房,来保障年轻人居者有其屋,配合租售同权改革和放宽高学历落户限制留住城市发展的源动力。但是怎么建设要很讲究:第一房型一定要小而五脏俱全,一房一厅面积不能超越40平方(10平方的房间,2平方的厕所,4平方的厨房,12平方的厅,2平方的阳台)占总量的20%;两房一厅面积不能超越55平方(10平方的2个房间,2平方的厕所,4平方的厨房,16平方的厅,3平方的阳台)占总量的35%;三房一厅面积不能超越70平方(10平方的房间3个,2平方的厕所,4平方的厨房,21平方的厅,3平方的阳台)占总量的45%;全部面积按照实际面积算,不算公摊(即低于商品房而高于城中村)。第二在公租房配套建设幼儿园、小学、菜市场、商超、运动场地和小型公共图书馆。第三采用身份识别管理,刷身份证或者社保卡进出(随着技术提升可以采用刷脸技术,但是要到机关登记录入并且和身份证挂钩)。这只为了防止转租,但允许在厦门缴交社保的任何人来申请居住(有房者愿意住也可以,儿女住这边老人过来共同生活也允许,但非厦门退休的老人不能自己申请住这类公租房)。第四建设量要大,岛外四个区按照上年统计的常住人口比例来建设,比如集美区常住人口67万人,那么就应该建设6.7万套;翔安常住人口34万,那么就该建设3.4万套,要保证足够的量才能真正起到稳定民心的作用。第五公租房建设面要广,要分散在一个区内的多个点上(一个点不超5000套,即常住1.5-2万人的规模),配合轨道交通或者公共交通来建设,并尽量靠近产业区。第六,租金要合理,租金要和厦门社平工资挂钩,与社保一样每年调整价格。以两房一厅的价格为基数,一年的房租应该等于单个员工社平年工资的10%,换算出每平方的价格来定另外两户型的租金。第七,按照1套配1.2个车位的标准,配套建设停车场。停车场租金按照标准面积计算,应为房租单位面积价格的2-3倍(允许你有车,也保障你停车,但是政策就是要推动大家使用公共交通)。第八,不能因为房价的波动而停止,至少要建设到厦门常住人口的25%都能住上为止,才能起到纳洪湖的作用,保障年轻人口在厦门能呆得下去。

再来就是厦门虽然辖地小,才1699.39平方公里。但实际厦门还有很多农业用地可供城市发展。所以厦门一定不能拒绝工业的发展,但是一定要拒绝污染的工业。现在厦门还有非常多的农村土地还没有开发,虽然农业很重要,但是一个城市的发展最重要的就是工业和服务业。而没有工业的支撑,服务业就是无源之水,永远发展不大。那么厦门就应该通过同城化和山海协作将农业放到长泰华安安溪乃至于龙岩三明去发展,让这些地区为厦门提供农副产品。厦门在这些农业用地上面除了已经明确规划为居住用地除外,应该划片开放建设成工业园(500-1000亩的规模),形成星罗棋布状的发展。在这些小工业园区内要做好养鱼工作,培育和扶持小微企业,推动双创在这些小工业园区落地。而灌口老324国道到仙灵祺山下这一片区域应该规划建设一个大型市级工业园(2000-3000亩)发展新能源汽车及其配套产业。同安五显和翔安新圩镇之间的土地上应该建设一个超大型的火炬工业园区(3000-5000亩),引进高端制造业。引进先进的工业园区管理理念,让工业园区也能精品化发展。而现在集美,杏林,同安和岛内的城区内存在的工厂应该引导搬迁进各个新建设的工业园区,从而提升岛外城区和湖里老工业园区的居住品质。

最后就是生态和水源的控制和发展。所有的生态保护都是为了更好的为人服务,好的生态环境才能给人民提供优良的生存环境。所以整个厦门在发展过程中一定要做好生态规划工作,也要做好城市林荫建设。要在居住区和工业园区中引入林荫建设计划,提升大树冠植物的种植,从而减缓厦门的热岛效应。现在厦门绿化有一个误区,就是绿化建设就是为了美化和彩化而忘了林荫需要。所以厦门很多道路上都种植着小树冠的绿色植物,就为了层次分明而在实际生活中没办法形成绿荫。笔者认为迎宾道的绿化彩化非常必要,机场、动车站、及会展场所周边分层次的绿化彩化是非常必要的,因为那代表形象。但是一般的城市道路,小区绿化、公园绿化就应该种植大树冠的绿色植物。这样才能真正降低厦门的热岛效应,让夏天的厦门能在大马路上看到散步的市民。水资源是厦门城市发展中很要命的痛!按照古代风水学来说翔安是不适合发展城市的,因为翔安没有大河流经过,干旱时翔安的缺水会致命。但是现代技术的发展让原水远距离输送不成问题了,所以拥有一个大平原地的翔安就成了厦门北上与泉州争雄的主战场(赵燕菁教授的观点)。现在厦门最主要的饮水源是九龙江,虽然现在技术先进但是也要考虑九龙江的水能稳定的供应吗?不会出问题吗?笔者认为应该未雨绸缪提前考虑,继续保持九龙江取水的前提下应该与安溪、南安建立水源合作方案,引安溪和南安的原水进入厦门,降低翔安原水供应的距离,也做到双水源保障,从而为厦门的后续发展提供信心。

厦门在不能扩大辖区的情况下,只能尽量谋划自己发展,现在泉州决定东出而不南下与厦门同城,那么厦门就需要加大现代工业的发展力度,促进整个厦门市域全面繁荣。积极与漳州谋划同城发展,与龙岩三明谋划山海合作,这样才能在福建省内成为发达高地,进而参与国内城市间的博弈。虽然不能成为深圳第二,但是肯定能成为东南明珠!


超大苏7


厦门,经济特区,港口城市,沿海,风景秀丽,东南与大小金门和大担岛隔海相望,与漳州、泉州并称厦漳泉闽南金三角经济区。

深圳,经济特区,港口城市,沿海,亚热带风光,曾经的中国改革开放的窗口,是珠三角发展速度较快的城市。


厦门,GDP总值4300亿元, 同比增长7.5% 人口约: 400万 面积:1699.39平方公里

深圳,GDP总值22286亿元,同比增长8.8% 人口约:1200万 面积:1996.85平方公里

你说厦门会不会成为第二个深圳?

我说永远都不会,为何这样说呢,因为厦门就是厦门呵,它不可能以后改名叫深圳,更不会成为深圳了。


深圳有深圳的好,但厦门也有厦门的好。

厦门集中了福建大量有钱人,有钱人多,消费也高,当然,发展前景也让人更是期待。

厦门最重要的经济支柱是工业,主要是湖里区。电子、机械、化工三大支柱产业,包括汽车、计算机与通讯设备、平板显示、食品加工和农副产品,工程机械、现代照明和太阳能、输配电及控制设备等产业链。可以说工业相当发达。一个地方的工业发展好,这个地方就有前景呵。

另外,抓住国家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战略机遇,兴建海峡蓝色经济试验区,充分利用丰富的海洋资源,优化海洋产业结构和空间布局,重点发展海洋经济和海岛旅游,未来的经济会更上一层楼。


还有,对于台海回归的良好预期,也将会为厦门的发展带来强刺激。

现时深圳平均房价五万多,但厦门的平均房价也有四万多快接近五万,并不低很多呵。从一个地方的房价,往往可以看出这个地方的价值。


午后海风


没有可能,深圳设市初期,身边就有广州、香港、澳门三个世界级都市的可倚重,一边珠江一边海,地理位置绝佳,其局域环境是厦门远远无法比拟的。而且深圳当初是举广东全省之力,集国内源源不断的优质资源和投资建设起来的,何况还有政策扶植。而厦门在福建的优先级比起90年代反而有所淡化,反倒是泉州优先级提高了,自然也就谈不上举全省之力去建设的说法,更没有特殊政策去支持。

另外就是深圳崛起的时机,深圳是靠电子行业的井喷期一举奠定发展地位的,而且直到如今电子行业依然是深圳的支柱产业,如果没有电子行业,或许深圳的成就达不到如今的高度,所以这种模式和机遇是不可复制的。重点是深圳的电子行业已经达到世界领先水准,属于行业金字塔类型的城市,但是厦门的支柱产业在行业当中只能算金字塔半山腰级别的城市。

还有一个重点就是城市规模,深圳和厦门总面积虽然差不多,但建成区面积只有深圳的三分之一,而且至今为止,深圳的人口净流入率依然大于厦门,就连厦门引以为傲的旅游业来说,都已经被深圳一举逆袭,目前不论游客接待量还是旅游收入,深圳都领先厦门,重点是旅游收入增速厦门也跑不赢深圳,所以深圳之强是全方面的,并非GDP看上去那么简单。所以别说厦门这样的位置,即便是长三角这样黄金地脚的王牌地级市苏州都不可能复制深圳的奇迹。


子夜的风


关于厦门能否成为第二个深圳,我个人觉得是不可能的。

我们来看下厦门的基本数据。

厦门 Xiamen、Amoy、Hsiamen(旧称)

别名 鹭岛

地理位置 福建省东南沿海,台湾海峡西岸

面积 1699.39平方公里

人口 392万



那深圳呢?

地理位置 广东省南部,珠江口东岸

面积 1996.85平方公里

人口 1252.83万(2017年常住人口)



可能单从数据我们除了人口也看不出差距,那我就来简单分析一下。

(=个人瞎扯,看看就好=)

首先我们看地理位置。深圳号称世界之窗,原因就是下面有个香港,在香港经济依旧繁荣的时代,国家政策发展深圳,形成前店后厂的模式。有了香港的依托,深圳的发展才可以如日中天。其次在改革开放时期,国家也大力发展广东经济,所以北上广深,广东就占了两个。可以说这是相辅相成的。

接着我们看下人口。这可能是厦门和深圳最大的区别了。虽然两个城市都是外来人口居多,但深圳真的是多了太多人了,人口带来的经济增长不可忽略,所以单论经济来说,厦门真的是比不上深圳,甚至不足深圳的一个区。

其三政策的影响。厦门和深圳都可以算是中央政策照顾的一方,都是从小渔村变成如今的都市。但是这种政策的侧重点不同,深圳是早期国家批准建设的,以当时的条件可以说是将所有优惠政策都加到这个亲儿子身上了,而厦门就比较不同了,虽然在福建省内厦门肯定算亲儿子,但随着国家的发展,中央肯定兼顾多方面发展,所以政策倾斜力度肯定不如深圳。

仅以上三点,厦门就不能成为第二个深圳。

但是我还是有话要说。其实将两者进行比较我觉得意义是不大的。为什么这么说?首先两个城市的发展路线就不一样。

很多人就拿深圳经济吊打厦门来说事,但是这本来就不对的。厦门虽然本身也在发展,但更多地类似养老宜居型城市,虽然目前可能岛内岛外都存在着一定的问题,但是相信随着时间的发展这些都会迎刃而解的。

而深圳更像一个朝气十足的城市,生龙活虎了十几年,是奋斗的城市。这也造就了它的一线城市地位,但同时这对城市的发展也是有问题的,春节空城问题可见一斑。

所以两个城市没必要让谁称为谁。

厦门依旧做好它唯美安静的海滨城市,

深圳依旧是它积极拼搏向上的面貌即可。

以上。


陆一海


厦门,想发展到深圳的基率及规模不现实,房价限制,地域限制。同为特区年代,发展滞后了。假如龙海市及角美、长泰划归厦门,再崛起发展,当前人力物力成本太高,并且漳州能愿意吗?所以说不现实!


亚洲润龙人


除非吞并泉州市和漳州市,人口规模和土地资源。及GDp才能和深圳做比较,不然就求远不可能成为第二深圳!


正音798


你以为中国还能像以前改革开放四十年那样高速发展吗?现在是在保增长,而且厦门房价奇高,位列全国第四,这就是意味去厦门的企业起点要高(华为都开始搬离深圳了),这直接就束缚了厦门在制造业的发展,金融业那就更不可能,现在格局已定了,互联网网络虽然有美图(现在也不行了),吉比特,亿联网络,4399等等都不突出(从目前公布的上百家独角兽企业没有一家是厦门的)而且互联网企业现在已经开始寡头化了想突出重围很难)厦门现在最好的发力就是半导体,内存之类的高附加值了,可惜国家投了巨额资金和政策给武汉,合肥和南京,厦门虽然有联芯科技,但毕竟还是合资的不会有太大的成长性,以前夏新手机,联想移动通信手机都曾辉煌过,前一家经营不善,后一家被联想收购现在也不行了,唯一上的了台面的三安光电上次都要在芜湖投资几百亿,最后厦门市政府用几百亿的税收以及土地等优惠才留了下来,所以厦门会继续发展但超过深圳真的很难很难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