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史新观之二:“虎牢之战”绝非李世民指挥的

《龙耳东论史》系列

一千三百多年来的史学家、军事家和政治家们,津津乐道地赞赏李世民在虎牢关以3500骑兵,打垮10万劲敌窦建德,一举二克,拿下王世充的洛阳城。

这个作为一个传奇故事,在茶余饭后开开心倒是可以。如果哪位军事家真要以此作为范例去学习,那就非常危险!

我认真考证过,并查阅诸多战例。不要说唐初那个时候是冷兵器时代,只有大刀、弓箭、长矛之类的武器。就说近代的飞机、大炮,一个“轰隆”就炸死一大片的年代,也没发现以3500人能一仗打垮10万劲敌的战例。

诸位不信,且与我查阅史料:

中国红军在“伟光正”(伟大光荣正确的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也没有哪一仗是以3500人能打垮10万国军的。

日军号称精锐的师团,在飞机、大炮的攻击下,也没有哪一仗以3500人能打垮10万国军的。

国、共两军更没有哪一仗是以3500人能打垮10万日军的。

再翻翻世界二战史,在飞机、大炮、兵舰的年代,也没有发现此类战例。

于是乎,我对李世民虎牢之战的“神奇”表示怀疑。第一,中国历史从李世民开始,就可以“虚构”“造假”“歪曲”。以至于后世难寻真相。第二,历代不乏吹牛拍马之徒,编造英雄业绩,神话伟大功绩,也是司空见惯。第三,历史是胜利者写的,他爱咋吹就咋吹。我只是耽心,军事家们不顾士兵的生命,去重演那段“神话”。

还好,我们查阅了许多战例,看到军事家比政治家和所谓的史家们更冷静。他们没拿士兵的生命和热血当儿戏,去演示李世民般的神话故事。

我们对比一下,战前李世民、王世充和窦建德的兵力和士气吧。

王世充——这个在所有话本小说中都难逃庸碌狡诈小人嘴脸的人物,因其人品低劣,其军事才能也每每被人有意无意的贬低。其实他绝非泛泛之辈。他是隋末最能扫荡群雄的将领之一,枭雄李密就败在他的手里。与李世民几番交战,混乱之中李世民与唐军主力失散,爱马飒露紫中箭而死,敌军已认出李世民,一拥而上,陪随的邱行恭舍命相助才得以杀出重围。有类似遭遇的还有大将段志玄,与主力失散被郑军俘虏,发力挣脱束缚才脱身,可见郑军的战斗力还是相当强劲的。

李世民强攻洛阳未果,改为长期围困,但洛阳为隋朝东都,防御甚严,足足困了8个月,洛阳依然未破。城中已严重缺粮,连树皮草根都吃完了,饿死的不计其数,3万户人口只剩下3千户。虽然不断的有人想开城出降,但王世充防卫甚严难以得手。

李世民——这个号称“英武神明”的人率兵围困洛阳日久,史载唐军此时已疲惫不堪,人心厌战,不断发生军士甚至大将逃亡之事,以李世民治军之严竟然发生这样的事情,可见情况之严重。李世民不得已颁下强硬军令:“敢言班师者斩!”以稳定军心。据说高祖李渊闻知此事后,曾密诏秦王世民撤兵。

窦建德——是个仁义可风,不嗜滥杀,胸怀大志的农民英雄。他有军事才能。虎牢之战以前窦建德的表现,完全可以称为名将,河间七里井之战,以二千对三万,大破隋将薛世雄,直接成就了他的霸主地位,一跃成为河北最强大的起义军。

他有政治才能。剿灭宇文化及之后表演的那场政治秀就很高明,窦为隋朝仗义报仇的模样,参拜萧皇后,隆重为炀帝发丧,当然也顺便接收了隋的传国玉玺,天子仪仗以及一批隋朝旧臣,其中包括裴矩、虞世南等著名人物。裴矩更为他制定朝仪,修订法律。窦建德的夏王从此不再是自封的了,从旧隋臣眼中的“盗匪”摇身一变成了“政府授权”的可以投效的主公,只差“禅位诏书”了。也就是说,窦建德的政治地位,得以确立。窦建德更以斩宇文化及人头传送远嫁突厥的隋义城公主,并护送萧后入突厥,由此跟突厥搭上关系,取得了突厥的支持。至此,窦建德兵锋之盛,已完全具备逐鹿天下的实力。

他收徐元朗,灭孟海公,势力大增。于是留范愿守卫曹州,调孟海公、徐圆朗的所有军队向西救援洛阳。到达滑州,王世充的行台仆射韩洪打门迎他们入城。继后,窦建德攻陷管州,杀了管州刺史郭士安;又攻陷了荥阳、阳翟等县,水陆并进,用船运粮,向西溯黄河而上。王世充的弟弟徐州行台王世辩派遣手下将领郭士衡带几千兵马与窦建德会合,共十几万人,号称为三十万,在成皋东原扎营,在板渚修筑宫室,派人和王世充互通消息。

从士气上看,窦建德新破孟海公,气势正盛。从兵力上看,自古以来河北多好汉,“天下精兵尽在赵代”,夏军的战斗力远强于王世充的洛阳军,也强于唐军(与李唐曾多次交手,都是胜多负少。看后来刘黑闼的战斗力就可以知道了)。夏军从河北赶到虎牢,推进极快,唐军牵制夏军的主力根本没有进行任何像样的抵抗便被击溃。窦建德的夏军到了洛阳,对王世充被困之军,无张是一副兴奋剂。王世充的洛阳军士气顿时高涨。而对于洛阳攻坚战中疲惫不堪的唐军来说,窦建德10万大军的到来的确让人震怖!

按常理讲,李世民必败无疑。

但是,最终的结果却出人意料。李世民一举克二敌。生俘窦建德、王世充。后世之人,对此战胜负原因分析来,分析去,各不相同,争论不休!

其实,决定一场战争的胜负,有时候只是一些极偶然的因素。

其一,李世民故意留马千余匹在河渚,诱窦建德军出战。窦军轻视唐军,出动全军,在汜水东岸布阵。自辰时直至午时,士卒饥饿疲乏,支撑不住,都一屁股坐倒在地上,士卒间又争着喝水,秩序一片混乱。李世民见状,下令出战,直扑窦建德的统帅部。

其二,当时窦建德正欲召集群臣议事,唐军骤然而至,群臣均惊恐失措,纷纷向窦建德处走避,致使奉调抵抗唐兵的战骑通道被阻塞。窦建德急忙下令群臣闪开为骑兵让路,但是为时已晚,唐军已经冲入。窦建德被迫向东撤退,为唐军窦抗部所紧追不舍。结果是:窦擒,王降。唐胜。

我们知道结果就行了,不必争论胜负原因!因为,许多史料,已被唐太宗李世民当朝修史给“修”掉了。我们所看到的是“虚伪”的历史。对这种虚伪的历史,我们无法找到真正的胜负之因。

既然我们不能从史学者的角度来看此战;那么我们换个角度,从军事家的角度来分析一下:

从兵力上讲,当时唐军五万,据称8万。郑军至少三万。夏军10多万,号称30万。

面对敌人优势兵力,李世民的兵力明显处于劣势。他要分兵围困洛阳,那么他不可能以3500骑兵能取胜窦建德的10万大军。

李世民之所以取胜,是因为,参与虎牢之战的还有唐军的正面部队。虎牢之战的总指挥,也不是他本人!李世民后来“杀兄屠弟逼父”当了皇帝,他修改了史书。这些“光辉业绩”就算在他的名下了。

我的分析和依据如下:作为一个军事家,面对如此大战,从战略上讲,必是外交、军事、政治、经济和粮草供济等通盘筹划的。绝对不是单一的,局部的打这场大战。能通盘调度,掌握大局者,必是皇帝李渊。

李世民的这3500骑兵,充其量就是这盘大棋中的一个小子。用军事术语讲,就是“奇兵”。军事谋略“奇正相生”,有奇,必有正。

李世民敢率3500骑兵突袭10万大军,不是他神经错乱,就是他有正面部队配合。那么正面部队是谁呢?难道是李元吉围困洛阳的部队?肯定不是!因为,分兵困守洛阳,本身就很吃力。

那正面部队在哪?我们找不到,是因为李世民修史给“修”掉了。我分析,正面部队还不止一路。起码有东路军和西路军。东路军的总指挥是屈突通,西路军的总指挥是窦轨(或其弟窦抗)。负责东、西二支部队的实际指挥者,正是奉父皇之命令前来助战的李建成。李建成不显山不露水不居功。他认为自己身为太子,再居功有何意义?不如推恩给部将,以结其心。故,朝庭封赏不记其名,李二修史不载其功。这段历史就淹没在字里行间了。

以上分析,从史料上可以找到依据:唐朝武德三年七月,李渊命令李世民领兵8万向东攻打王世充。同时派遣使者与窦建德言和修好,使他保持中立。唐军进攻洛阳时,世充遣使求救于建德。建德许以赴援并边使诣唐“请退军潼关,返郑侵地”。世民不予作战并扣留其使者。武德三年十一月,建德率兵南下,李渊很快得报。二月丙午即派兵出土门,趣洺州,威胁建德后方。武德四年二月戊申,遣左侯大将军窦抗率精骑三千,赴东都增援。四月己丑,益州行台左肘窦轨帅巴蜀兵来会泰王,击王世充。可见,武德四年三月建德率兵西救王世充时,唐军方面早已成竹在胸,制订了应战计划,作好了军事准备。

因此,虎牢之战胜利后,李渊给李世民的手诏中说:“闻获建德”,“划策者虽吾,平定者汝也”。

这话说得再明白不过了。此次重大战役的总决策总指挥是李渊。李世民当时仅24岁,仅仅是这盘大棋中的一个小子而已。

千百年来,有人把虎牢之战写成似乎是李世民当机立断,作出了英明决策,这是与史实不符的。如果没有正面部队的东、西夹攻,仅李世民的3500人杀入10万军中,每人吐泡口水,也会淹死李二。更何况,当时的夏军士气正旺,兵锋正盛;而唐军士气低落,畏惧夏军之威。

正面部队的东路军实际指挥者是谁呢?据《大唐新语•节义》:“高祖命屈突仲通副太宗讨王世充。”《旧唐书》卷59屈突通传: “寻以本官判陕东道行台[左]仆射,复从太宗讨王世克。时通有二子并在洛阳,高祖谓通曰;东征之事,今以相思,共如二子何?通对曰:臣以老朽,诚不足以当重任,…加之思礼,既不能死,实荷再生。当此之时,心口相誓,暗以身命奉许国家久矣。今此行也,臣愿先驱, 两儿若死,自是共命,终不以私害义。”

由此可知,东路军的总指挥是屈突通。

那西路军的总指挥是谁呢?因为李世民“修史”修掉了许多史料,我们只能从敌营——窦建德这方面找反证。当窦建德受阻于虎牢时,谋士凌敬献策:自率主力渡河西进,攻取怀州、河阳,留大将镇守,而后鸣鼓建旗,逾太行,攻取汾阳、晋阳直插蒲津,威胁长安。

在地图上标示一下,就发现,此路线很奇怪!何必要费如此周折,舍近求远,千里迂回,去威胁长安呢?何不以夏军兵力之盛,与郑军内外夹击,击破唐军主力,这是最稳妥的策略。

窦建德和凌敬都不是平庸之人。我们从谋士凌敬献策,走背弓路线,反证有大唐的西路军存在。从现存史料推断,很可能是窦轨、窦抗兄弟。《旧唐书》卷窦抗传.“从征王世充,及东都平,册勋太庙者九人,抗与从荣轨俱与焉,朝廷荣之,赐女乐一部,金宝万计。”主要是指酬虎丰之战所立功勋。

也就是说,指挥西路军的窦轨、窦抗两兄弟。也有学者说整个虎牢之战的总指挥是窦轨。我不排除这个观点。因为,窦轨是太子少保,是李建成的总代表。由此可知,至少,西路军的总指挥是窦轨(或其弟窦抗)。

再看旁证。从 “世民帅轻骑先进,大军继之”来看,指挥大军确实另有其人。这个人,就是整个大战的实际指挥者李建成。我认同有的学者说虎牢之战实际总指挥是窦轨。那窦轨是太子詹事,也少不了李建成掌控大局的影子。如窦轨代表李建成作总指挥,那西路军的总指挥无疑就是窦抗了。

从反证、从旁证、从整个战局的掌控等方面,都指向了一个问题,都说明了一个共同点:虎牢之战绝非李世民指挥的。

神化皇帝、神化圣君明主,在封建社会是一种普遍现象。而对唐太宗李世民的神化尤为突出。客观地分析虎牢之战,李世民“英武神明”的军事神话不攻自破。(龙耳东,作家、记者、编剧、史学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