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虽三户,亡秦必楚”,三户指的是谁?

凤凰山下凤凰游


很多人都会说三户在指地名,那是楚国的三户城,楚人的宗庙。也说指楚国三个大姓,屈景昭也!


更多的一种说法,在说“表决心”,就算楚国剩下三户人家,也要灭秦。

实际上,三户不局限于以上三种说法,还可以有很多种说法。但说之前,我们先来理解大背景。

故事在说楚怀王熊槐。当年,秦国攻占楚国八座城池后,秦昭襄王邀请楚怀王来秦地武关谈判。

楚怀王欣然前往,但被扣押,其子不思救父,反倒是自立为王,各诸侯国也是“事不关己高高挂起”。不讨伐秦国源自楚成王曾在会盟时扣押过宋襄公(他不春秋霸主)。

秦王逼迫他,“割地就放你回去”,怀王迟迟不肯,最终郁郁而终,客死他乡。熊槐的尸首送回楚国时,楚人无不悲戚。


所以,这样的大背景下,楚国的南公预测:“楚虽三户,亡秦必楚。”

楚秦两国,血海深仇。

到秦末,范增在面见项梁时,又重复转述南公这句话,他想让项梁借世仇,作大旗,聚集天下人才,一起反抗暴虐的秦朝。之后,项梁立熊槐之后熊心为楚怀王,顺从民望。

因此,“三户”第一是指“现在项梁力量很弱小”。整句话在说“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大泽乡,陈胜吴广高喊“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借公子扶苏、楚将项燕名义发动历史上第一次农民起义,楚人陈胜自立为王,建立“张楚政权”。

比起他们,此时的项梁弱小。

依靠楚怀王,项梁壮大,成燎原之势,死后项羽接替,与刘邦约定“先入关中为王”。刘邦接受子婴投降,秦朝灭亡。巨鹿之战,项羽一举歼灭秦兵主力,进咸阳。

之后,鸿门宴,项羽自立西楚霸王,大封诸侯。再后来,楚汉之争。最终,刘邦定都长安,建立大汉王朝。



所以,“三户”第二是指“秦汉间的三个楚人,陈胜、项羽、刘邦。”

嬴政崩,天下人皆陷于始皇的威严当中,二世越发暴虐,秦法越来严酷,第一个振臂一呼而让众人醒悟的人是楚人陈胜。

天下人揭竿而起,秦皇陵草草收工,章邯率兵平乱,其余五国土崩瓦解。而一举灭秦国主力的人是楚人项羽。

秦灭亡后是汉朝,然他的建立者是楚人刘邦。

另外,三户也可能在虚指一种决心,那是一种灭秦的决心。


非常茴香豆


“楚虽三户,亡秦必楚”出自《史记·项羽本纪》,当时陈胜吴广已经起义,项梁也率军反秦,范增前去拜见项梁,说:"夫秦灭六国,楚最无罪。自怀王入秦不反,楚人怜之至今,故楚南公曰'楚虽三户,亡秦必楚'也。"

南宫是楚国的一位贤者,善言阴阳,属阴阳家,范增举这个例子,无疑是在劝说项梁拉个楚国傀儡来吸聚人心,项梁采纳了这个建议,立楚国王室后裔熊心为楚怀王。

那么这个三户指的是谁呢?说法众多。

第一种说法是指地名,指的是楚国弱小时的宗庙所在地三户城。

据北魏郦道元的《水经注》记载:"丹水又东经一故城南,名曰三户城,昔汉祖入关,王陵起兵丹水以归汉祖,此城疑陵所筑也。丹水又迳丹水县故城西南。县有密阳乡,故商密之地,昔楚申息之师所戌也,春秋之三户矣"。

三户在丹水之北的古商密,那里有楚人三王之族的庙堂,故名三户,三户所在的丹阳也是楚国早期的都城所在地。

还有一种说法指项羽曾在三户津大破秦军,奠定灭秦大局。

第二种说法是指楚国三大氏族:屈、景、昭。

这三族皆为“芈”姓,但跟王室的熊氏不同氏而已。

屈、景、昭三族分別源自楚武王、楚平王、楚昭王,这三族直到西汉高祖九年(前198年)还是贵族。据《史记.高祖本纪》记载:“是岁,徙贵族楚昭、屈、景、怀、齐田氏关中。”《汉书•高帝纪》同样记载:“九年十一月,徙齐、楚大族昭氏、屈氏、景氏、怀氏、田氏五姓关中,与利田宅。”

楚国灭亡后,这三族仍是地方豪族,影响力持续到了西汉初年,刘邦为了监管这些旧豪族,将之迁往关中,以防生变。

以这三族的影响力,很可能也参与了秦末的反秦战争,但却没有全面下场。

第三种说法是比喻三户人家,人虽少,但是决心大。

“三户”只是一个虚指,也就是说楚国哪怕只剩下三户人家,也必是他们灭亡秦 ,说明楚国人非常憎恨秦国。


平沙趣说历史


楚虽三户,亡秦必楚。虽然这个是当时楚人恼怒秦国囚禁楚怀王说的话,其中“三户”中的“三”也是一个约数,表示几户的意思。但对应一下秦末乱世,莫名发现陈胜、项羽和刘邦都是楚人。我觉得,这也可以算是另一个意义上的三户了。

一户陈胜: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大泽乡起义,“打响了反秦第一枪”。

二户项羽:破釜沉舟,大战巨鹿。击败了秦军主力,让六国复辟的力量彻底占据了上风。

三户刘邦:取武关,降咸阳,灭秦朝。之后又通过楚汉争霸,建汉邦,承秦制,真正灭亡了秦朝这个朝代,却有接续了战国及秦朝的文明之火,开创了绵延四百年的汉家天下。


翻书君读史


“楚虽三户,亡秦必楚。”语出西汉司马迁所著《史记-项羽本纪》。

秦朝末年,统治腐朽,天下土地兼并日趋严重,老百姓已到了贫无立锥之地。然而秦二世依旧过着花天酒地,骄奢淫逸的生活,全然不顾天下苍生之艰难。

官逼民反,民不得不反。终于在公元前209年爆发了以陈胜、吴广领导的大泽乡起义。

起义爆发后,其燎原之势如星星之火迅速点燃了全国各地。秦朝疆域内各地州郡县均成立自己的义军武装,纷纷揭竿而起以响应大泽乡起义。


在这些武装义军中由一支是由原楚国贵族项梁领导的,项梁在家乡招募乡勇。一路披荆斩棘径直朝秦国都城咸阳开进。

这时谋士范增去拜见项梁说道:“秦灭六国,楚国最冤”。楚国的一位德高望重的贤者南公曾悲愤的说道“楚虽三户,亡秦必楚”,即假使整个楚国只剩下三个氏族,也都会团结起来推翻秦国,以报仇雪恨的。

这句话代表一种情绪化的坚定信念,即不破秦国,誓不回还!

听闻此言的项梁为出师有名,所谓「名不正则言不顺」。果断宣布立楚怀王的孙子熊心为楚国新国王。籍以得到楚人拥护,从而提振官兵士气为了一个共同的目的——破秦。

————————————————————

我们再回过头来看南公所说的“三户”。

目前关于这“三户”学术界存在较大争议,目前主要有三种解释:

一、

指楚国三大姓,楚国在被秦国灭亡之前,一直是由楚王族「芈」氏(前两年热播的电视剧《芈月传》中的芈月即楚国王族后裔)执政。其本支为熊氏,另有昭(昭阳)、屈(屈原)、景(景差)三大氏(三户)。

二、指旧时地名,位于今天湖北省十堰市丹江口水库一带,历史上这里有楚国的三户城。

三、形容词,比喻三户人家。即形容力量虽小,但是决心大。正如范增所言,楚国所受委屈最大。故即便只剩下三户人家也要灭亡秦国。


————————————————————

这句产生于秦末抗秦时代的名言,除了其本身具有的一种情绪化表述外,又不可思议的与历史前进的过程相吻合。

首先当年在大泽乡振臂一呼,揭竿而起的陈胜就是楚人,他建立的政权称为“张楚”;而“力拔山兮气盖世”,率领江东子弟渡江抗秦的项羽亦是楚人;而最终打败项羽,建立西汉王朝的刘邦也是楚人之后。

————————————————————

战国初期,楚国是七国之中实力最雄厚的国家。其主要表现在地域广大、兵强将广,国力相较于其它六国更加富足。

而原楚国民众对秦国一直怀有仇恨,特别是楚怀王入秦,最终客死秦国。

无论对“三户”做何种解释,有一点永远是相同的。那就是楚人对秦国是发自内心的不满与仇视。广大楚人更是在亡国之时即已在心里种下了仇恨秦国的种子,并为此进行了前赴后继的反抗。待到秦末农民起义风起云涌之时,楚人自然不落人后立马扛起义旗,起兵抗秦。


小司马说


这个问题我的理解是这样。

楚虽三户,并不是说楚人口少。相反,楚国面积广大,人口也是众多的。

这么大面积的楚国为何称为三户?其实这个问题就值得理解周朝制度和周朝之前的文化。

第一、周代施行分封制度,分封打乱了原本血亲族群集中生活的局面。这样大的血亲族群就演变成小的家族、家庭。这些小家族与别的家族混居在一起,这就使得个人开始需要姓氏进行区分。所以周代出现了姓氏文化大爆发。楚国是周代之前就存在的,其并非是完全的周人。所以也就能保持一些原有的制度,继续以大的血亲族群作为单位而存在。

第二、目前从文化看,苗瑶、泰族、畲族都属于楚人。至今老挝和泰北还能发现楚人的偏髻发型。

从分子人类学看,同样如此。苗瑶O3为主,瑶族有O2a。他们与汉民族血缘很近,所以离开的也晚,走的也不远。苗瑶主要集中在湖南、贵州、广西、云南。而畲族明显是羌人与苗瑶混合出来的,所以他们几乎都在汉地,有说法说他们是汉族。但其实是苗瑶与羌人混合体。泰族与汉族是一个祖先集团的,都属于帝尧集团,今天能发现文化信息证实这一点。比如傣族舞蹈明显是比划特定汉字。但他们相对苗瑶畲族较远,所以走的也最早,去的也最远。

第三、楚人三户肯定与苗瑶、泰族、畲族分类有关。但是否就是这三个群体不一定。因为还有一支白种以扫族在其中。他们应该是少昊氏。现在柬埔寨、缅甸、泰族、越南占城里都有这个基因。他们算不算一户很难说,因为有可能离开太早,周初时就离开了。后来的楚国里有没有存疑。所以苗瑶、泰族是肯定各算一户,畲族可能会是苗瑶里的混合分支,也可能算一户。

楚人为何会有强烈的家国情怀,其实就是因为原有的制度并非都是等级制,而是存在平等的血亲族群。所以楚人才可能有强烈复国的愿望。强烈的复国愿望是亡秦的重要原因。后来楚人刘邦坐了天下,为了称帝,也有原因是其依托的人口是中原人口,所以其实际是背离了楚文化的。甚至楚国的历史文化也没有被很详细的记录下来。蚩尤也是在汉代被污名化的。

楚人与汉人祖先是同宗的一个集团,周人灭殷前去到吴地就是与羌人与泰族O2a构成的。就是说灭亡殷是有亲缘性的他们联手所致。他们后来离开很可能是因为不愿意执行等级制度。中国确实有从古至今内部没有经历过等级制度的民系,比如苗瑶就是这样。


國病


“楚虽三户,亡秦必楚”这句话,是一位叫楚南公的人说的,范增对项梁游说时引用了这句话,“夫秦灭六国,楚最无罪。自怀王入秦不反,楚人怜之至今,故楚南公曰,‘楚虽三户,亡秦必楚’也。”由于江东项氏在秦末战争中的巨大影响力,这句话随之传遍天下。

对于“三户”的所指,没有一个明确的解释。最常见的理解是,“三户”只是一个虚指,也就是说楚国哪怕只剩下三户人家(很少的人数),也会最终灭亡秦国。后来的学者苏林指出:“但令有三户在,其怨深,足以亡秦。”臣瓒曰:“楚人怨秦,虽三户足以亡秦也。”

不过除此之外,还有一些其他解释。

比如有人说,“三户”是指陈胜、刘邦、项羽这三个楚人,陈胜是阳城人,普遍看法是如今的河南登封,其他还有河南商水、河南方城、安徽宿县等说法,但无论哪个地点,战国都属于楚国的淮北地区。刘邦老家在沛县,也就是江苏徐州,地理上同样归楚国,他本人更是喜欢楚歌楚舞,显然对楚国有心理上的认同。项羽就更不用说了。

另一种说法是,“三户”是指楚国昭、屈、景这三家大贵族,他们都是楚国王族“芈”姓衍生出的分支,屈氏来自楚武王,他的儿子瑕任被封在屈邑;景氏是楚平王的后裔,昭氏来自楚昭王,以谥号为氏。这三族直到汉高祖九年仍然有着巨大影响力,《高祖本纪》载:“是岁,徙贵族楚昭、屈、景、怀、齐田氏关中。”

还有人从地理上做出解释,认为项羽在巨鹿之战中渡过三户津,应验了这则预言。总体来说,“三户”的所指众说纷纭。


张不叁读秦史


楚虽三户,亡秦必楚,只是楚国想打败秦国的意愿。楚国和秦国有着不共戴天之仇,所以,只要是楚国人,就对秦国有着刻骨铭心的仇恨。

大家都知道,最后大秦灭亡,就是亡在了楚国人的手中。

你看项羽、刘邦、韩信、陈平、范增......。这些全部都是楚国人呀。也正是这些楚国人,把秦国给灭掉的。

楚虽三户,亡秦必楚,这句谶语也算是一语中的。

为什么楚国人和秦国人有不共戴天之仇呢?

因为秦国背信忘意,曾经伤害过楚国。

那时候楚国还是在楚怀王统治的时期,秦国答应若是楚怀王去他们国家谈判结盟的事情,秦国就会割让七百里地给楚国。

这么好的是,楚怀王当然想要了。他就开始和群臣商议,去不去?

群臣的建议是,这是一个阴谋,秦国绝对去不得,万一去了,就是有去无回。但是,楚怀王不这么认为,因为当时秦国的国君和他有亲戚关系。他想的是自己不会有性命之忧。

楚怀王不听群臣的劝诫,单枪匹马来到了秦国,然后秦国国君就扣押了他,从此,决口不提给他七百里地的事情了。

这时候楚怀王明知上当,但是,也没有办法了。他只能找机会逃跑,逃是逃了一次,但是,没有逃到楚国,就被人给截了回去。

最后楚怀王在秦国被杀掉了。

楚国的老大被杀了,这个消息传到楚国去,楚国人们都很气愤。能不能给点面子,你秦国杀的可是我们的国君呀,那不是阿猫阿狗,说杀就能杀的。

楚国人从这里和秦国结下了仇恨,每个人都以秦国为敌。

所谓的楚虽三户,亡秦必楚,也就是从这里传出来的。这个三户,绝对不是我们所熟知的三这么简单。

在古代三也有多的意思,比如一而再,再而三.....。

当然这个三也有特殊的含义,就是说,不要看我们楚国人少,但是,你们秦国最终会亡在我们楚国人的手中。


史学达人


《史记·项羽本纪》:"夫秦灭六国,楚最无罪。自怀王入秦不反,楚人怜之至今,故楚南公曰‘楚虽三户,亡秦必楚’也。"这段话中"楚虽三户,亡秦必楚",三户指的是谁?



回答这个问题需要对"战国"到了最后,秦国是怎样建立秦朝、又怎么被汉朝取代的过程有个大概的了解。


1、秦灭六国


战国时秦和齐是实力最强大的,楚国与秦接界,实力也较强,"合纵连横"是七国之间采用的外交政策。


合纵既可以对齐,又可以对秦;各国时而合纵,时而连横,关系不断发生变化,也就出现了"朝秦暮楚"的成语。


后来,位处西部的秦国势力不断强大,成为了东方六国的共同威胁,于是合纵成为六国合力抵抗强秦,连横则是六国分别与秦国联盟,以求自保苟安。


秦国连横的目的是破坏六国间的合纵,以许愿行贿拉拢人心或武力打击的方式各个击破。具体的措施是:笼络燕齐,稳住魏楚,消灭韩赵;远交近攻,逐个击破。


战国七雄中,楚国幅员辽阔,物产丰富,人口基数大,战斗力强。但楚怀王接受张仪的建议,答应了秦王给600里地的条件加入连横,屈原劝告楚王奋起抵抗,楚王不听,还遭排挤,报国无门跳汨罗江而亡。



在楚怀王等待兑现条件的过程中,秦国灭掉了几个国家实力大增,错过了奋起抵抗的好机会,楚怀王索要的600里地也变成了6里。


最后,秦国王赢政建立了秦朝,成为了第一个自称皇帝的人,秦朝又被楚人建立的汉朝所取代。


2、"楚虽三户",三户指的是谁?


1)"三户"指地点


"三户"是楚人的宗庙所在地,位于现在湖北省十堰市丹江口水库一带,历史上这里有楚国的三户城。秦朝大军被楚人灭时就在"三户"这个地区。


2)"三户"指楚国三家:陈胜、项羽、刘邦


陈胜:发动大泽乡起义,建立张楚政权,沉重打击了秦朝统治政权。


项羽:打败了秦军的主力。"楚汉战争"兵败垓下,于"四面楚歌"中,唱完《垓下歌》跟虞姬告别,带几百人冲出重围到了乌江边,自觉"无颜见江东父老"而自刎而死。


刘邦:先进都城咸阳,后逃离"鸿门宴",得到秦朝疆域土地,建立了汉朝。

他们都是楚国人,都跟秦灭有一定关系,但"三户"也不是这三户人家。


3)"三户"指楚国三大姓:屈、景、昭


秦朝末年,在反秦的队伍当中有姓景的,就是楚国贵族景驹。

公元前208年,张楚王陈胜被车夫庄贾杀后,陈胜的部下秦嘉在彭城自立为大司马,为了师出有名,不久拥护楚国王室后裔景驹为楚王。


但是景驹被立为楚王不久,被项梁派英布所杀,景姓虽然有功劳,但不是景姓灭的秦朝,其他屈、昭两姓也没有机会灭秦朝。"三户"指楚三家人,即陈胜、项羽、刘邦


4)"三户"的"三"是虚词



很多史书里也经常用到。比如:项羽在烧毁阿房宫时,"大火三月不灭"。英法联军纵火焚烧圆明园"大火三日不灭"。


从以上"三"字可以看出,三是一个虚词,并非具体的数词。此话中的"三"比喻力量小,决心大,表明楚国立志推翻秦朝的决心。


这个解释才是最符合楚人有仇必报、能吃苦、下得狠的性格特点。


"楚虽三户,亡秦必楚"应该理解为:"楚人就算只剩最后几户,灭秦的也必定是楚人!"即使弱小,团结一致就能成功。它代表了一种报仇雪恨的坚定信念。


楚人历来生性彪悍能征战善战,秦国加之的国仇家恨令楚人定要报仇,楚人在亡秦之上必将不遗余力彻底灭秦;


"楚虽三户",更多的是树立灭秦信心,鼓舞士气。提出的激愤人心的战斗口号,彰显的是亡秦的坚定意志和必胜信念。


3、"亡秦必楚"


说"亡秦必楚"是因为 "楚最无罪"……楚人怜之至今" ,是说楚怀王的遭遇最让人唏嘘同情。楚怀王到楚国结盟,结果被扣押,一去不返。


他被张仪玩弄于鼓掌之间,落得背负骂名,丢失国土,最后还客死秦国。楚国人到今天都很同情他!


"楚最无罪"指楚国历史上,伍子胥、孙武率吴军伐楚,柏举之战,楚国都城陷落,陵墓被掘毁,楚国几近覆亡的史实。


楚襄王时秦国大将白起率军攻打楚国,攻占楚国国都郢后,焚烧楚国坟墓,迫使楚国迁都至陈,后期楚国因战争不利又再东迁都城至寿春。


郢城之战,标志着楚国的衰落,楚国的实力被大幅度削弱,失去了和秦国争霸的能力。而秦国却日益强盛,使得各国之间的军事力量开始失衡,获胜的机会倾向于秦国。


通过阐述楚国历史上国都多次被攻破而迁都,曾几近灭国,但最终也都复兴了,用以鼓励楚人在心理上树立必胜的信心。


有书君认为"楚虽三户,亡秦必楚",传达了不能忘记历史的教训之意。楚国无罪含冤而被灭,亡秦从出师名正言顺,易于从道义上争取民众的支持;表达楚人的意志坚韧和决心强大,突出了楚人坚韧不拔的性格特点,不服输、不低头、不放弃,抵住压力奋勇向前的精神。


楚国可谓多灾多难,特别是秦灭六国之前的怀王所经遭遇,让人颇感"楚最无罪",无罪被灭,怨气郁结于心,令人有忿忿不平之意,加上师出有名,更加有号召力和凝聚力,能积蓄起力量去完成亡秦大业。


秦国灭掉六国,楚国最无辜,所以,楚国的南公说:"楚虽三户,亡秦必楚"。


有书君语:对此问题你有什么不同的见解呢?欢迎在下方留言评论,别忘给有书君点个赞哦~关注有书君,私信回复句子,有书君送你一句特别的话!


有书共读


“楚虽三户,亡秦必楚”,这句话源出自《史记·项羽本纪》,相传为阴阳家楚南公所言。一般而言,这个三户有三种解释:一是楚国发源的丹淅之地的“三户城”,宗庙在焉;而是楚国三皇姓:屈、景、昭;三是值得上编户齐名意义上的三户,应该来说都有道理。

为什么试亡秦必楚?这句话出现是有其历史背景的。因为楚国国力强大,在春秋时期,有“横则秦帝,纵则楚王”的说法,楚国八百年“地方五千里,带甲百万,粟支十年,此诚霸王之资也”。楚国衰败时期,秦军李信20万军队惨败楚国,幸好是老将王剪出马,倾国之兵60万才取得胜利,由此可见楚国实力之强大。再就是楚国跟秦国仇恨最深,楚国和秦国本就是姻亲之家,比如芈月、昌平君等就有楚国血统。秦国背信弃义,挟持楚怀王于秦国,楚人都愤愤不平。所以在这样的背景下,出现了“楚虽三户,亡秦必楚”这句话。


青年史学家


我们先来看看“楚虽三户,亡秦必楚”这句话是怎么来的,秦二世元年,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起义,项梁和项羽杀了会稽太守殷通,率领江东八千人起兵反秦。

范增来见项梁,对项梁说:秦灭六国的过程中,楚国是最无罪的,当时秦怀王进入秦国后不能回来,楚国人到现在都很可怜他,所以楚南公说:楚虽三户,亡秦必楚。那么这里面的三户,究竟是指谁呢?

对于三户的理解,有很多种,最常见的是以下三种。

第一种,指的是楚国的三户人家,就是说楚国对被秦国人所灭,最为不服,所以即使剩下三户人家,也会反抗到底的,最终还是会灭了秦国的。我们知道,在公元前230年至公元前221年的秦灭六国之战中。

秦国打得最艰难的就是楚国,因为秦始皇问王翦和李信各需需要多少兵马才能灭楚,王翦说要六十万,而李信说要二十万。秦始皇认为灭楚也只要二十万,就派李信攻楚,最后李信大败。

秦始皇不得让王翦率令六十万攻楚,王翦花了一年多的时间才打败了项燕带领的楚军,所以整个灭六国的过程中,打楚国是难的,而且,在战国时期,除了秦国之外,最强的就是楚国了,楚国人从内心上来说,是不服的。

第二种,三户是指楚国芈姓三族,分别为景氏,屈氏,昭氏,我们知道楚国的王族是芈姓熊氏,而景屈昭是楚国的三大贵族,这三大贵族最终能带领楚国人打败秦国。

第三种,三户是指三个人,分别是陈胜,项羽,刘邦,反秦中最为重要,贡献最大的就是这三个人,他们都是楚国人,最后秦国也是确实被这三个人所灭,刘邦最后还建立了汉朝。

不知道您是怎么理解的,欢迎回复讨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