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台湾和香港至今还要沿用繁体字?

实在想不出名字该取啥


我国对台湾和香港以及澳门实行“一国两制”政策,想必这个每个国人应该都有所耳闻吧。“一国两制”是指“一个国家,两种制度”,像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实行的是社会主义,而香港、澳门以及台湾实行的资本主义,这两种制度本身就有很多区别,至于台湾和香港至今还要沿用繁体字,其实和这两种制度有着一定关系。

香港和台湾一直是西方国家贸易的“前沿阵地”,主流语言是英语,很多人从小就学习英语,对于国语不是很重视,很多初中学生的作文水平甚至都没国内小学生作为水平高,但是要比英语的话,国内的一般比不过台湾和香港的学生,中文得不到足够重视,用繁体字感觉和简体字都差不多,再加上习惯的原因,推行简体字费时费力,就沿用繁体字了。


历史原因:国内推行简体字是根据当时国情决定的,新中国成立后大多数人都是文盲,为了能快速发展教育,让更多人识字,而繁体字笔画多,增加了人们学习汉字的难度,故推行的简体字。


其实早在1935年的时候,国民政府就推行过简体字,但是推广时间很短就废止了,足见推广简体字是有很大难度的,同时也说明了简体字是趋势,相信台湾和香港迟早也会改用简体字的。


综上所述,台湾和香港至今还要沿用繁体字有着制度、习惯、历史等多方面的原因,相信不久的将来,台湾和香港也会推行简体字的,毕竟繁体字有诸多不便。


决胜网


现行的简体汉字依据的是1956年由中华人民共和国通过的《关于公布汉字简化方案的决议》和《汉字简化方案》,具体参照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出版的《简化字总表》。偶尔也能见到的一些“奇怪”的简化字,如“鸡旦”“仃车”“快歺”“𡬝”等,则是属于1977年后推行的“二简字”,不过这一方案在1978年就停止使用并在1986年正式废止了。

无论哪种简体字,都只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推行。其时的香港,主权尚未回归,因此并不在推行范围内,故继续使用繁体字。

1935年,中华民国教育部发布的《第一批简体字表》

台湾则由于政治原因,自然也不会实行大陆的方案。但并不意味着台湾没有过简化汉字的想法。从民国时期开始,简化汉字就在知识精英中形成过许多次想法,1935年,当时的教育部还发布过部令,正式公布《第一批简体字表》,同时公布《推行简体字办法》9条。但由于国民党元老戴季陶的强烈反对,仅于次年就奉行政院令收回了。1952年,蒋介石在台湾重提简化汉字一事,并很快成立了“简体字研究委员会”。岂料再次遭到廖维藩、胡秋原等106名“立法委员”的反对,使得此事耽搁了。其后大陆率先推出简化字,台湾基于政治考虑,避免唱和,并保持“正统”,于是彻底搁浅了简化的想法,一直沿用繁体汉字至今。

不过,应当明确的是,香港和台湾的繁体字存在一些差异,并不完全一样。


徐鹏远


为什么台湾和香港至今还要沿用繁体字?

当时因为国民党战败,蒋介石率领一批人逃到台湾,不想与大陆共和,想自成一派,对大陆推行的政策,他们都予以反对,这里包括反对使用简体字,所以一直沿用官方的繁体字。

而香港则是因为当年还未回归祖国,正处在英国殖民统治,理应不会推行中国的简体字政策,等回归祖国后,因为多年习惯的原因,就一直沿用繁体字到现在。

早在1935年8月21日,中华民国教育部就正式公布了《第一批简体字表》,同时公布《推行简体字办法》9条。在1952年周恩来总理连同刚刚成立的中国文字改革协会委员,对我国汉字进行了一次由繁到简的改革。在通过《关于公布汉字简化方案的决议》后,并开始着手收集、整理编制《汉字简化方案》,于1964年公布最终《简化字总表》,并在1986年10月,经国家语委经国务院批准调整,又重新发布了《简化字总表》。

在华夏历史上,繁体中文至今已有三千年以上的历史了,而且一直都是我国的官方文字。那么,中国当初为何要把繁体字改成简体字呢?

有书君是这样分析的:基于当时的国情考虑,中国在刚刚经历重创后,经济实力薄弱,再加上中国又是个农业大国,全国百分之八十以上的人口都在贫穷落后的农村,所以导致大部分人都是文盲。

为了更好的建设国家,满足生产力发展的需要,加强文化的普及教育就成了人们首要解决的重要任务。

而“扫盲”就成了那一时期的热潮,不管是在工厂,街道凡是有人的地方都会有识字和学习文化的扫盲班。

但问题来了,那些笔画繁琐的繁体字,对于本身没有多少文化的人来说,简直就是天文数字,难写又难认。

为了让大部分人民群众能够更快更好的学习到文化知识,于是就出现了文字的简化改革和汉语拼音的普及,而这样的改革使国人的识字率提升了九成。在此基础上,才有能力学习更多的更高层的文化知识,从而掌握科学技术,实现科教强国的战略目标,复兴中华。

中国的五千年历史文化博大精深,汉字文化在经过不断的演变更新后,变得规范化和统一化,便理所应当的成为了传承人类文明的工具。

中国有56个民族,每个民族都有不同的语言文化,更何况香港是后来才回归的,而台湾一直都自成一派,作为主张和平民主的祖国来说,开始都没有要求他们文字统一,现在更不会,特殊情况特殊对待,他们怎么方便怎么使用,我们不做过多阐述,更不要政治化,因为我们自始至终是一家!

有书君语:对此问题你有什么不同的见解呢?欢迎在下方留言评论,别忘给有书君点个赞哦~关注有书君,私信回复句子,有书君送你一句特别的话!


有书共读


在华夏历史上,虽然简体字一直存在,但繁体中文一直都是我国的官方文字,至今已有三千年以上的历史。

直到上世纪五十年代中期,我国进行了一次文字由繁到简的改革。由于当时香港和台湾两地并不受中国政府管辖,没有被包括在改革范围内,所以现在还在用繁体字。


那么,中国当初为何要把繁体字改用成简体字呢?

1956年1月,中国政府在周恩来总理的直接主持关心下,结合了上百名专家,对数千个常用的中国文字进行了一次字体的简化。当时的出发点,是考虑到中国国情——

当时的中国经历了上百年的内忧外患,国弱民穷。中国又是一个几千年的农业国,百分之八十以上的人口在农村,而当时中国一半以上的人口是文盲和半文盲,而要在这样的基础上发展文化,建设国家,识字扫盲成了一个重要的历史任务。

那个时期在工厂、街道、农村到处都组建了扫盲班,识字和学文化是那一时期的热潮,但是遇到困难,繁体字笔画多,难写难认,扫盲的对象是大批的大字不识一个的成年人,为了这一需要才根据群众中的一些书写习惯形成了简化字。

简化文字的目的,就是为了让数以亿计的人民大众,能够尽早尽快地识字认字,提高使用文字的速度,提升文化水平,方便学生在校学习,以此为最基本的基础,才有能力学习更高的科学技术。


城市研究所


港台之所以至今沿用繁体字,原因不外乎:


1、沿用解放前民国的教育体制及汉字内容,由于台湾的去中国化,香港人对中文教育不是很重视,至今为止,汉字水平在港台几乎是滑到底了,象带过香港五六年级学生的作文课,他们只相当于大陆二三年级的中文水平,六年级的学生100字的作文都写不出,这些学生还是在香港的中文学校学习的,那些英文学校的学生更不必提了。


2、过于保守,不能应社会的发展而发展。这一点上,新加坡做得好,早年新加坡和港台一样,使用繁体字,后跟随大陆改为简体字,并且几乎全盘接收大陆的简体方案,使新国省时省力也省成本,完成其国内简体字改革与普及,同时引导东南亚国内的跟进,以简体字为主。港台在文字改革方面,止步不前,特别是在手机智能时代,繁体字越发显现。


3、文字的发展,几千年来,本身就是一个简化的过程。从甲骨文、金文、篆书…到楷书(繁体、简体),文字简化的目的主要是便捷书写、信息快速传播,当今信息化时代,简体比繁体更适应。互联网,特别移动互联网普及以来,简体字的传播优势已经显现。


4、简体对于汉语的国际化推广促进很大,简体字方案以来,起到极大的扫盲作用,对汉语国际化也产生积极效果,从教外国人学汉语的体验来看,汉字是最难的一关,很多老外最后不得不放弃汉字,只说口语,造成一种现象,老外汉语讲得特好,但可能一个汉字都不认识。海外教老外的老师多数来源于大陆或港台,现在基本上由大陆的简体方案完全占优,你想想学习:忧郁的台湾乌龟 变成:憂鬱的臺灣烏龜 ,本人都写不出来,何况老外。


4、文字本不分繁简,繁简都是文字的一环,因而不必把繁体与简体割裂。很多人以为简体字是新中国之后自创的,事实上,简体字不是现代人新创造的,现在的简体字基本上魏碑、唐贴中能找到;简体字大多从草书简化、简单字合并繁杂字、俗体字传承而来,不必把繁体与简体割裂。另外,简体字,如果不算偏旁的简化,实际上也就几百个。


网上总是流行港台人攻击简体汉字的段子,如:汉字简化后,親不见,愛无心,厂空空等,这只是港台经济、社会全面被大陆赶上后,找不到别的优越感后,想在文化上立话语权而已,攻击者根本不懂中华汉字文化的传承,好象简体汉字是大陆凭空生造出来的。如下:


[爱],由草书局部简化而来,草书中,心字常常只用一横草写,一代表心


[干、后、厂]等简体字形,早在甲骨文时就有了,只是用简单字形合并了复杂的字形,不懂的人,如果把 天后, 改成:天後 就大错特错了。


[亲]字,在唐代大书法家颜真卿的碑贴很常见,当时简体亲字被称为俗体字。

亲,本来就有至亲、靠近、亲近的意思,有见无见都不影响表义。



现时大陆学习简体,又很容易认识繁体,是一种最好的模式,就象大陆人能看懂港台的繁体报纸,而港台却读不懂大陆的报纸。所以不管是联合国还是其它众多国家(特别是欧美、东南亚国家等)都是支持简体字汉语的。


每年总有人以为认识几个繁体字,就是懂中国文化,并主张把简体废掉,恢复成繁体,这是逆潮流、逆社会发展趋势的,也不可能逞的。



.

.


我是汉字谷主,【专注说文解字、快速识字、K12大语文、海外汉语,古汀汉字谷 独创的《人字学习体系》(人字学习法、快速识字、汉字创新思维、汉字国学、古诗文)】

汉字创新思维训练 提升中小学生想象力及逻辑思维能力,同时也能读懂国学经典!欢迎关注、交流及合作!

如何获得上述 人字学习法 相关资料,请关注本头条号,私信 “1001”


汉字谷主


30年代起,國民時代已有學者提倡使用簡體漢字,收集了元代起的簡體字,出書推廣,到1935年開始教育部推出第11400號部令,正式公佈第一批簡體字表,採用了錢玄同所編《簡體字譜》中的324個,在當時又稱「手頭字」,這是政府第一次大規模推行簡化漢字。

之後就是抗日戰爭,內戰,國民政府敗走台灣,終止了一連幾次的漢字簡化運動。

新中國成立後,學者們繼續簡化運動,正如現在的結果來看,漢字簡化將幾千年來約一成的識字率一舉突破到超過九成,非常成功。

但是台灣那邊,當年意識型態有巨大差別,凡是大陸支持的,他們就反對,即使當年他們也認為這是很好的政策。另一原因很簡單,失去了大陸,他們就更強調自己的正統性,只能使用傳統的繁體以示正統。

至於香港,其實就算大陸和台灣也用簡體,香港也會繼續使用繁體。最簡單的原因是,香港當年是英國殖民地,英國根本不想住在香港的中國人和大陸有任何聯繫,最好就是敵視,這才符合英國的利益,所以就算大陸和台灣也用簡體,統治香港的英國人也絕不容許香港也統一字體。

最明顯的證據是,香港在1930年主要語言還是圍頭話和客家話,50年代大量大陸移民移居香港,有上海人、福建人、北京人、四川人,全國人民也有,本地香港人被稀釋為少數。這移民到了七十年代還未停止,移民人數早已超過本地人。但是,港英政府卻在這時大力推廣粵語! 沒錯,是粵語而不是普通話或國語! 即使大陸移民人數超過原居民,大陸移民更熟悉普通話多於粵語,英國人還是強推粵語為香港官方中文。到了八零後和九零後,基本就不懂普通話,需要回歸後在中學裡從頭學起,年紀大一點的就要自己給錢去學了。

(註: 我是中國香港人,別留言問我是否來自台灣。)


Joseph-Chan




主要原因还是两岸三地对中华文化的传承和理解不同,进而延伸出来的结果不同。

台湾和香港地区他们为了强调对中华文化的继承性保持的比较好,接受的是正统的中华文化,因此不管是从形式还是内容都进行了很好保持,繁体字和竖排版就是其中最明显的标志之一。



任何一个政治实体,想统治的更长久,都会强调自己在政治和文化上的正统性。台湾一直宣称自己才代表中华文化,对中国传统文化不管是内容还是生活方式上都保持和民国时期的高度一致性。

香港则是因为长期受英国政府的殖民统治,华人则更有民族自尊心,用来和英国人区分的东西就是文字,长期以来用的就是繁体字和竖排版。



中国大陆是从1950年代才开始对简体字的改革的。

当时的争论非常之大,基本和五四运动时期的争论差不多。

第一种观点,要不要保留汉语和汉字。有些激进的人主张中国全面西化,采用拉丁文为新中国的文字,并且得到了部分国家领导人的支持。但最终发现难度太大,也不符合中国国情,就取消了。

第二种观点,就是要不要简化汉字。有些专家认为繁体字本身就有很明显的表征意义,代表了中华文化。简化汉字后,就会让很多汉字失掉了这层意义,就破坏了中华文字的美感。但有些领导人最终还是采取了简化汉字的方案,毕竟简化后有利于中国人民全面扫除文盲,提高识字率。



简化汉字工作刚完成不久,大陆就出现了十几年的其它状况,我不说,你懂的,不让写。

当时的向外输出革命,香港甚至出现了社会动荡,部分人士采取了过激措施。香港和当时出现了强烈的对立情绪,根本不可能推行简化汉字的工作。


台湾则从49年以后实行了长达近30年的戒严工作,整个社会的思想文化都处在停顿状态,虽然也有不少文化搞些反抗活动,但都没有多大用,台湾同样没有可能采用简化汉字的方案。更重要的是两岸处于对抗状态,大陆拥护的,台湾必反对,根本没有可能就这些皮毛的事达成一致的可能性。

就放在现代,不管是大陆还是香港台湾,包括新加坡,许多学者对简化汉字还有不同的意见,根本不可能全面在全球推行简体字。


新知传习阁


繁体,简体,各有利弊。繁体比简体更多的保留了中华传统文化的信息,信息承载量更大,但是传播效率低,古代中国认识字的有几个人,很多地方一个村就一个认字的,文盲占比高在农业社会其实影响不大,相反,反而有利于统治,可是继工业革命,电力革命之后,如果文盲占比太高,那这样的国家是很难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所以简体字某种程度上说也是无奈之举,是被逼出来的。简体字普及效率确实更高,对建国初期的发展建设是有极大推动作用的。毕竟,一个国家首要任务是尽可能的先让自己的人民能生存,然后图发展,然后逐步改善生存状态。我们建国初面临的状况又更加严峻,你不发展自己的民族工业就连生存都成问题,总有人惦记我们的大好河山。所以,简体字在那个历史境况下是势在必行的。至于港澳台没用简体,不也一样发展的很好吗这种问题,忽略了一个问题,管理成本和难易程度。

10个人统一思想,统一价值观不是太难,那一百个人呢?难度就是10个人的10倍,一千个人呢?一万个人呢?港澳台加起来多少人,建国初我们有多少人,4亿5千万!这在管理上绝不是那么一句话的事,相当的难。再加上大部分人是文盲,不夸张,沟通成本高的简直无法想象,全国一盘棋,没那么好下的。只有用最短的时间提升全民文化程度,至少要能理解中央说的话是啥意思,才相对来说更好的协调生产关系,保障最基本的工农业生产发展。这个其实应该是当时为啥一定要推行简体字的一个大的历史动因。翻改简,其实是我们这个国家和民族的历史阵痛,不应对立起来看这个问题,我们应该一方面更多的去理解当时党和国家领导人作出这个选择的无奈和迫切。另一方面也应该去掌握一些繁体字,传统文化的传承不是空喊喊就行的,应该从我做起从多认识一个繁体字做起。我个人也是比较喜欢繁体字的,因为繁体字的文化信息量更大,非常大,每个繁体字就是一个历史的切片,每个繁体字都承载着古中国人对待生命,生存,环境,家庭,自己的价值观,认识论和方法论,是华夏民族特有哲学的切片。丢失了是绝不应该的。我自己在和香港,台湾,以及海外的港台籍华人通过手机和互联网交流时,都是用繁体字的。平常手写汉字时,非常简单的,保证能让别人也看得懂的字,凡是我会写的,也都写繁体。毕竟官方文字是简体,平常我们能用繁体的机会并不多。其实我觉得,只要所有的中小学生开设的书法课上多教些繁体的写法,至少可以让我们的后代不觉得繁体陌生,没有隔阂感和距离感,简单的繁体可以看懂,能这样就很好了。


百胜47




简体汉字是1949年中国大陆全面推行文字改革的结果,台湾、香港和澳门当时不属于大陆管辖,所以仍然使用繁体字。汉语的繁改简实际上是当时的推动者推行字母文字不成,退而求其次的一个选择,为了广大群众学习方便当然也是随后找出的一个解释。

正如美国英语仍然使用许多古老的词语和句式,港澳台仍然使用繁体中文。虽然各有原因,但客观上却保留了正规(传统)文字。港澳台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有力地证明,繁体字对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没有任何负面影响。



众所周知,自上个世纪初一直有人提出要抛弃汉语,改用字母文字,因为无法得到政府的允许,所以退而求其次,推进简体字和拼音。正如当时钱玄同所说“改用拼音是治本的办法,减省现行汉字笔画是治标的办法”。在钱玄同等人的大力推动下,民国政府曾于1935年出台过一版324个字的简体字表,但由于多数学者和官员反对,所以仅仅六个月后就明令取消了。



人民共和国成立的一个星期后,在吴玉章等人的大力推动下,成立了国家文字改革小组,再次推动改中文为字母文字,由于没有获得批准,最后只好退而求其次,简化汉字,同时推行拼音方案。

从汉开始,就有人在书信等非正式书写中“发明”一些简体字,在行书,尤其是草书中更有许多约定俗成的“简化”字,但在正式的、官方的文字材料中,一直要用正规的繁体字。



简体字的最大一个“好处”,也是当年大陆推行简体字最有力的理由是:有利于学习。这里当然是指有利于当年几亿不识字的农民和工人的学习。这听起来非常有道理,也为吴玉章等人在推行字母文字失败后,推动汉字简化找到了一个有说服力的理由,也得到了无数“想当然之人”的认可和支持。但港澳台的“文字扫盲”一点也不比使用简体字的大陆来的困难,成功的晚这个事实,强有力地告知我们这些想当然的人们:繁体字还是简体字对于扫盲没有明显的区别。



这是因为,繁体字的构成都含有一定的逻辑或道理,容易记住; 而简体字没有了这些内在逻辑和道理,学习时只能完全靠死记硬背一笔一划,因此学习起来不是容易了,而是更困难了。以“圣贤”二字为例,这里的简体字和字义根本没有任何内在逻辑,所以记忆其字形和字义只能完全死记硬背。而他们的繁体“聖賢”则很容易把字形和字义联系起来:口耳王 是 聖,臣又贝 是 賢。很容易找到字形和含义的内在联系,这是我们的祖先发明汉字时的良苦用心,有利于子孙后代的学习和使用。而简体字只是书写少了一些笔画,而学习和理解上都会增加出许多只能死记硬背的麻烦。


无中生有hz


很大一部分人认为汉字导致了中国社会的落后,这便是所谓的“汉字落后论”。

其实不光台湾和香港,目前大陆地区以简体字为规范汉字,而海外华裔和港澳台地区以繁体字为正体字。汉字简化是从清末的救国图存运动中兴起的。近代中国积贫积弱,一些人开始寻找救国的道路。其中很大一部分人便认为是汉字导致了中国社会的落后。在此后的近代化浪潮中,“汉字落后论”一直占据了很重要的地位,汉字改革成为了一种主流。在这期间,不光是汉字简化,甚至切音字、注音字母运动、拉丁化新文字运动。

建国以后,《汉字简化方案》和《关于公布》使得简体字在大陆成为了规范汉字的地位,从此大陆进入了简体字时代。至今已经通行了六十年之久,为全国大规模扫除文盲做出了重大的贡献。因为简体字相对来说更容易学习掌握,比如建国之前,文盲率为80%,而1964年文盲率便下降到了33.58%。

不过凡事过犹不及,之后人们普遍认为汉字越简化越有利于使用,因此1977年再一次公布了《第二次汉字简化方案(草案)》。不过这一次由于简化使得很多汉字变得非常类似,使得语义表达不清。比如当时将“副”“傅”“腐”全部简化为付,这个时候的付(副)团长很容易让人理解为付团长。由于具体实行中存在种种弊端,所以第二次简化并未大规模实行。其实国民党也是推行过汉字简化方案的,不过由于双方的对抗关系,最终国军回归了古典文化传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