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曉松懟富二代:成年人要有一以貫之的世界觀

高曉松懟富二代:成年人要有一以貫之的世界觀

高曉松懟富二代:成年人要有一以貫之的世界觀

高曉松懟富二代:成年人要有一以貫之的世界觀

不久以前,我參加一個朋友的生日派對,遇到一群很厲害的女孩兒,其中不乏年紀輕輕就小有成就的人,有自己出色的事業,能說走就走去旅行,買得起想買的包包住得起想住的酒店,不得不讓人佩服她們的努力和成績。

大家酒過幾巡,帶著微醺,紛紛打開了話匣子。其中有一個女孩兒讓我印象很深,這個女孩兒談到了她的北漂經歷,為了獨立遠離家鄉,為了獨立吃了不少生活的苦,一步一步走到現在真的很不容易,她也不斷強調獨立對於女性的重要性,還感慨女孩子就該對自己高要求,將自由緊握手中,絕不隨便敷衍人生。我們一邊感同身受一個年輕女孩兒在外奮鬥有多不容易,一邊羨慕人家的成績,感嘆人家如今擁有的都是應得的。

高曉松懟富二代:成年人要有一以貫之的世界觀

Photo by Ari He on Unsplash

過了幾個月,這姑娘突然有一天在群裡說自己戀愛了,男朋友對她特別好,願意給她錢花,願意給她買所有想買的東西。群裡的朋友都紛紛祝賀她,獨自打拼了這麼久,終於有人陪伴她了。正當我想跟著回覆幾句時,她突然發了一段文字:

我覺得吧,有時候沒必要像我之前那樣活得那麼辛苦,要是我能早一點找一個這樣的男朋友,還獨什麼立嘛,依賴著就好,女孩子嘛,何必呢。

群裡依然討論不斷,而我什麼都沒說,只是默默地設置聊天群為“消息免打擾”。

女孩子這一生能找到一個能依靠的人是很幸運的事情,這一點真的很值得祝賀,但我沒辦法認同的是她左右搖晃的世界觀——曾經那個宣揚獨立萬歲的女孩兒,現在卻說“女孩子,何必呢”

我不是說女孩子找一個能依靠的人就是不獨立,也不是說女孩子要獨立就是沒事兒找事兒給自己壓力,選擇哪一種生活都可以,做出哪一種選擇都有一定的道理,我只是覺得,作為成年人,我們應該有一以貫之的世界觀。

高曉松懟富二代:成年人要有一以貫之的世界觀

之前看《奇葩說》的時候,有一個分享者是富二代,他家有中國一半的航母,很有錢,可他覺得現在的生活不幸福不快樂,因為什麼事情他都要被父親管著,父親管他的工作,管他談戀愛,他表達他想做自己,想讓人們記住的是他這個人而不是死後只能在墓碑上寫上誰誰之子。

高曉松懟富二代:成年人要有一以貫之的世界觀

他說“之前在新西蘭留學的時候最快樂,一邊打工一邊養活自己的日子很幸福”。臺下的蔡康永便問他,既然在新西蘭那麼快樂,為什麼要回來?他說他是家裡的獨子,要回來盡孝道。蔡康永笑笑,沒再說什麼。

故事講罷,坐在旁邊的高曉松忍不住分享了自己的經歷。

考大學的時候,高曉松被保送到浙江大學。從小生活在清華大學的高曉松自然嚮往著“自由”,希望能去到遠離父母的浙大,但父母希望他進清華,並表示,如果他執意要去浙大,學費、生活費只能自己去賺,父母一分錢都不會提供,如果呆在清華,大學四年的費用都由家裡面承包。“自由”的代價變成“金錢”,高曉松很不理解,於是父母找他談話:

一個人要有一以貫之的世界觀,不能要自由的時候,把西方那套拿出來;要錢的時候把東方那一套拿出來。選一條路,一以貫之,不能因為自己的利益和方便,今天掏出了這個世界觀,明天又掏出了那個世界觀。

高曉松懟富二代:成年人要有一以貫之的世界觀

“一以貫之”不是讓你一條路走到黑哪怕撞了南牆也不回頭,而是讓你清楚明白自己的選擇,能夠為自己的選擇承擔責任,不論好壞,都能不抱怨也能不後悔。

成年人和小孩子最本質的差別就是我們有了為後果承擔責任的能力,不會出爾反爾,今天一個樣兒明天一個樣兒。

成年人一定要有一以貫之的世界觀,這樣才不會隨波逐流人云亦云。不要倡導男女平等的時候高呼支持,訴說女性弱勢地位的時候也緊跟步伐;如果打定主意要靠自己拼出一片天地,那就補齊短板逆流而上,遇到困難也要咬緊牙關自己扛。不要要自由的時候鼓吹獨立,要生存資本的時候又想著被別人養。

這世上有的選擇和道路就是涇渭分明的兩端,沒有交叉,選了一個就意味著捨棄了另外一個。

高曉松懟富二代:成年人要有一以貫之的世界觀

瑪麗蓮夢露曾說過一句話:“你可以擁有一切,但不能同時”。我理解你什麼都想要的心情,但不得不告訴你,你不可能什麼都同時擁有。

很多還在上學或是剛畢業的讀者經常留言問我,真正踏入社會那一刻最需要掌握的技能是什麼?我想了很久都沒辦法給出一個妥帖而分量十足的答案,進入社會的洪流,好像掌握哪一種技能都不足以支撐自己走下去,想要走得更高更遠就要練就十八般武藝,而種種方法也好,技能也罷,終究是要在一種正確的世界觀和價值觀的指引下帶著你前進的。

所以,我能想到的,最好的答案是:

在你開始一段能自我主張的人生旅程時,請想清楚究竟要以什麼樣的世界觀牽引自己度過這一生。

不論你最後選擇了什麼,我都希望你能在這條路上,按捺住好奇心,忍住寂寞,不輕易動搖,堅定地走到更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