獻給阿爾吉儂的花束——朝聞道,夕死可矣

獻給阿爾吉儂的花束——朝聞道,夕死可矣

我們這代人,但凡上學讀過書,都會知道美國有個著名的盲人叫海倫凱勒,身殘志堅的形象,約略等同於國內樹立起來的勵志人物張海迪。

不過,張海迪是典型的被鼓吹起來的人物,她有兩個稱號:“八十年代新雷鋒”和“當代保爾”,即便是她不用寫書,估計這輩子也吃喝不愁了。人家還拿起筆桿子,奮力耕耘,但作的東西大都形式大於內容。寫這篇筆記的時候,再去搜她的新聞,現今以成功躋身政界,赫然成了人生贏家。

再說回到海倫凱勒,她有一篇叫做《假如給我三天光明》的散文,相信無人不知無人不曉。以她的視角,告誡身體健全的人們應珍惜生命,珍惜造物主賜予的一切。

獻給阿爾吉儂的花束——朝聞道,夕死可矣

如果海倫真的得到了三天光明,當光明消失後,她是否會後悔,是否從來沒有光明會更好一點?

《獻給阿爾吉儂的花束》這本書,在某種程度上,回饋了海倫凱勒提出來的那個假如,是丹尼爾·凱斯在1959年發表的中篇小說,

書中的主人公查理·高登,身世比海倫凱勒、張海迪還要慘,因為他時先天性的弱智,對於身處的這個世界,他的認知不及5歲幼童,因緣際會,他與實驗室的小白鼠阿爾吉儂一起,接受了一項科學實驗,得到了類似“三天光明”的超智慧。

他沒有接受實驗的時候,雖然愚笨,受人欺負,但純真善良的他以為世界萬物都相當美好。 及至高登由弱智逐漸成了天才,生活卻從雲端,落入了暗黑深淵中──焦慮、不安、偏狹、猜忌。

獻給阿爾吉儂的花束——朝聞道,夕死可矣

他發現原來真實社會是如此的醜惡不堪,人性並非真摯純良,敏感的思緒為他帶來智慧,亦帶來糾纏不清的痛苦。

這不完全的實驗,終究難逃失敗的命運,當高登在智力攀升至最高峰時,瞭解到這項實驗註定失敗,歷經種種心情轉折,卯盡全力尋找原因,在他順利完成這項失敗實驗的研究後,智力也逐步的衰退,再度恢復原來的本質──令人心疼的痴愚!

這是一本電影感很強的傑作,果不其然,這本書後來還真的被拍成了電影,礙於年份太過久遠,可能沒有那麼多的人看過。

60年代,此書改名為《查理》搬上大銀幕,在影片中飾演查理一角的男星克里夫·羅伯森,摘到了翌年奧斯卡影帝的桂冠。

獻給阿爾吉儂的花束——朝聞道,夕死可矣

《獻給阿爾吉儂的花束》討論了人性、心理以及未來科技發展的手段,要知道,這本書可是在五十年之前寫出來的,所以由不得讓人對作者丹尼爾·凱斯高瞻遠矚的視角膜拜有加。即便當下讀來,也有一種於無聲處聽驚雷的感覺。

說句題外話,本書作者還有一本著作叫《24個比利》,探討人格分裂的題材,傳說也要搬上熒幕,人人都愛的奧斯卡影帝小李子出演。

巴爾扎克有言:人得悲劇在於,沒有一絲快樂,不是來自於無知。聽著拗口,其實跟中國古人講的“水至清則無魚,人至察則無徒”異曲同工,查理後來變得聰明瞭,到了水至清人至察的境界,他發現果然無魚也無朋。

接受實驗之前,查理不明白愛為何物,整日無憂。試驗後,他開始渴慕女性,能分得清肉慾與愛情,他還想要心靈與精神的溝通,但是他的智慧已經突破人類的金字塔頂端,更使他遭受“高處不勝寒”的困擾。

獻給阿爾吉儂的花束——朝聞道,夕死可矣

他開始思考人生的意義、思考宇宙、審視他的“創作者”,一切都要追本溯源。隨著他智商的暴增,懂得越來越多,就對身處的這個世界抱有越大的敵意,大概是他看透了人和事的本質吧,所以苦惱也就越多。

最終,實驗失敗,塵歸塵土歸土,查理經歷短暫的天縱奇才版的天才人生之後,隕落了。

這本書看罷,我掩卷沉思,如果換作我是主人公查理的話,我會接受那“三天光明”嗎?

是一生渾渾噩噩(無憂無慮),還是短暫的迸發出火花(又迅即消失無影蹤),這個問題真的很難唉。

但我還是願意選擇後者,老祖宗留下的那句古話“朝聞道,夕死可矣”算是能派上用場了。

這句話裡的“道”,可以視作所有人的“天花板”,我們大部分人,可能終其一生,都碰不到自己人生中的天花板,如果有這樣的機會,我還是願意去觸摸到它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