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人,为什么都不把财产给有孝心的孩子?

8507924819308


家庭的生活状况变化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出社会生活的变化,家里的老人分财产是一件极其重要的事,每个孩子都是老人辛辛苦苦抚养长大的,但是为什么就有些老人在分财产时却不把财产分给有孝心的孩子呢?


一、老人根据自己的偏爱而为

有些老人十分偏爱某些孩子,什么好处都给他们,即使那些孩子对老人很冷淡,甚至漠不关心,可老人依旧“热脸贴冷屁股”。因为老人从心底里就很喜欢他们,父母的爱不可能都平均分给每一个孩子,当然就会有所偏心了。


其他有孝心的孩子在老人生病时照顾他,每到节日的时候叫上老人一起吃饭……就算有孝心的孩子再怎么对老人好,可老人就只会夸你几句,最后还是会把财产给他所偏爱的孩子。


因此老人这样做显得有点过于自私了,应该对每一个孩子都公平对待,不然有孝心的孩子会失落和悲伤的。

二、有孝心的孩子主动放弃

有孝心的孩子看到老人为财产之事而苦恼时,内心不想自己的父母有烦恼,不想为了财产而与其他兄弟姐妹闹翻,更不想老人看到自己的孩子们因财产而伤了和气,于是便主动放弃了得到财产的机会。真正有孝心的孩子,我相信绝大部分会这么做的。


三、封建的旧观念,给儿子不给女儿

老人们都在封建的旧社会生活过,他们的思想观念深受其影响,认为财产只能留给儿子,即使儿子对自己不是很孝顺,女儿对自己就很好。


老人们受封建旧观念影响,没有意识到儿子和女儿都是自己亲生的孩子,不应该差别对待,毕竟手心手背都是肉呀。这种传男不传女的封建观念也影响了一些传统技艺的失传,我们应该批判并抛弃这种封建旧观念。


四、老人被逼,无奈之下只好顺从

现在常常听说老人成了一些孩子的“摇钱树”了,有些孩子会以不给吃住,不养老送终等各种理由威力利诱老人,俗话说,养儿防老,老人们为了能有一个安稳的老年生活,只好无奈地答应把财产给他们。


作为孩子的我们,应该关心的是老人的生活和身体健康状况,尽自己的努力去孝顺他们,而不是只关心老人的财产,没有父母,哪来的我们。


——END——



你觉得有些老人不把财产给有孝心的孩子还有什么原因?欢迎在下面留言和评论。

职场技能掰开揉碎讲给你听,欢迎关注【霸王课】头条号,一起加速成长,成为一名优秀的职场精英~如果你喜欢我的回答,不妨点赞、转发、收藏一下

霸王课


荒郊野外,一个悲痛欲绝的老人在狂风暴雨中呼喊,他愤怒诅咒口蜜腹剑的大女儿和二女儿,恨她们的花言巧语蒙蔽了自己,瓜分国土后就把他赶出城堡;他叹息自己不辩忠奸,驱逐不会阿谀奉承又真诚善良的小女儿。

最终,老人抱着为营救他而死的小女儿的尸体,悲愤气绝。两个阴险放荡的女儿争风吃醋,自相残杀。没错,这就是莎翁笔下的著名悲剧《李尔王》。

您说是舞台艺术?可艺术也是源于生活的。现实生活中,在一些非独生子女家庭,老人偏爱儿女,并没有把财产给有孝心的孩子。常言道,知子莫若父母,奖勤罚懒,多劳多得是理所当然的。可是,老人们的行事为什么逆情背理呢?

一、老人昏聩不明,自己挖的坑还得自己来填

俗话说,手心手背都是肉。自己的儿女,要一视同仁,如果厚此薄彼,不但老人自己落埋怨,也会造成孩子们之间的隔阂。

有书君见过一对重男轻女的学生家长,他们接连生了四个女儿,第五个才如愿得子。

因为屡次超生被罚,家里很穷,但是父母对儿子娇生惯养,百依百顺。四个品学兼优的女儿,有的读到初中,有的仅读完小学,为分担家事不得不弃学打工。

这个儿子却顽劣异常,不学无术,根本考不上高中。父母望子成龙心切,托人情,花重金,让孩子学美术,学音乐,希望通过特长生的途径让儿子出人头地。

怎奈儿子根本不成器,在学校打群架,旷课,吸烟,屡教不改后被学校开除。逆子学术无成,孝女学业荒废。

即便如此,做父母的早就放话,让女儿们攒钱帮儿子成家立业,仅有的几间房子自然留给了儿子。

大家说起这个故事都觉得痛心,这正是偏疼儿女不得济!事实证明,如果老人糊涂,无原则地娇宠偏袒某个孩子,必然会使这个孩子或者懦弱无能,或者飞扬跋扈。

最终,老人自己挖的坑还得自己来填。

二、孝子宽厚仁义,在一定程度上助长老人的偏心

孝是一切道德的基础,是至善的美德,因此有“百善孝为先”的共识。孝子通常有品德,有能力,有才干,心地善良,忠厚老实。

他们以最诚敬的心情照顾父母,任劳任怨,不图名利。

可是,就像“不哭的孩子没奶吃”一样,父母往往在有困难时想到孝子,有利益时忽视孝子;孝子也不理会父母的偏心,不在意其他兄弟姐妹的心计。

我的朋友新是大孝之人,他的妻子也深明大义,两口子多年来一直孝敬老人,不攀比远在外地的二弟和被父亲称作“混世魔王”的三弟。

应了“远香近臭”这句话,他们在跟前做得越多,被挑剔得也就越多;近在咫尺的三弟一个月来不了几次,仗着会耍嘴皮子,每次都能给老人逗得眉开眼笑。

后来,3父亲突发心梗去世,三弟大吵大闹,抱怨哥嫂干得少,干得差,还人前人后地表白自己天天来尽孝,假话说得一点不脸红。

老太太本来就糊涂,老伴去世的打击更大,在小儿子的挑唆下一时糊涂,也怒骂大儿子儿媳做得不好。

小儿子还对老太太哭穷:侄子学历高,工作好;侄女名校毕业,也参加工作了;两个哥哥都省心,只有自己的事还没完没了,女儿读的是二本,学校和专业都不好,毕业不好找工作,家里的房子应该给他,老太太答应了。

老太太和大儿子商量这事时,大儿子推心置腹地说:“妈,这房子是你的,你想给谁就给谁,我不要。但是你得知道:房子是你老窝,钱是你老底,你别全部撒手,不然你后悔也晚了。”

有书君为深明大义的孝子点赞,但也觉得新的过分宽容,在一定程度上助长了老人的偏心,在很大程度上纵容了弟弟的贪心。

三、逆子贪婪嚣张,老人息事宁人

恩养无义子。私心重的孩子不见得没能力,而是不进取,好吃懒做,贪图享乐。

他的眼里只有利益,只有自己。为了争夺父母的钱财,不惜毁亲情,害手足,也伤了老人的心。

邻居张姐非常善良。她父亲英年早逝,母亲独自拉扯三个孩子很不容易。三个儿女中,张姐最孝顺母亲;三个孙辈孩子,又数张姐的女儿最孝顺。

母亲感动之余,私下许愿说,在外地工作的外孙女买房时,她给赞助二十万。后来,张姐的侄女大学毕业在省城工作,也张罗买房子。

母亲在儿子来过两次后,把全部积蓄和一套买房款悉数交给儿子。儿子得寸进尺,还要趁母亲健在时把房子过户给他。

母亲为了息事宁人,也答应了。张姐对我说:“我弟弟要是知道我妈要给我钱,会跳脚大骂;钱都给他了他就一声不吭。这样也挺好,大家都消停。”张姐一如既往地孝顺母亲,被街坊邻里交口称赞。

张姐的弟弟既不承担赡养母亲的责任,又不顾及扶持姐弟的情分,仗着母亲年老体衰,仗着姐姐恬退隐忍,就狮子大开口,贪得无厌,真是节操碎了一地。

钱财是身外之物,人应该回报父母的养育之恩,感怀手足的相伴之情!

通过以上的几个例子,我们知道了有些老人不把财产留给孝子的原因,结果是偏疼偏爱,有益无害。

作为老人,如果一头纵容,一头索取,会造成家庭不睦,骨肉疏离;如果老人会处理家庭问题,子女也能互相谦让,和睦相处。家和万事兴!


有书共读


人老了,需要孩子们贴身养老了,为了用财产把孩子们能召集到身边来,所以在分配时就会有些小九九。

首先,他们会向刁蛮一些的孩子身上的顷斜。八调孩子多吃糖。对于平常爱说三道四,挑老人不是的人,老人为了讨他们的欢心,让他们多过来走走,老人就会多给一些东西,并且对他们的一些言行虽然不满,但是也不敢说出,怕惹得他们生气,连门都不登了。

第二他们会多给穷一些的孩子倾斜。做为老人,一般会看着谁穷,谁不好过,就多给他们一些东西,把孩子们的收入水平尽量的拉平。

第三就是会给老剩儿多分一些。做为老小,因为成人晚,创业迟,往往比大一点的哥哥们收入会低一些。做为老小,也是父母最待见最挂心的一个,所以分得的财产会多一些。

为什么孝顺儿子会少得一些呢?因为你对老人没有二心,就是少给或不给都不会计较,也不会因此而放弃孝心,所以老人一般就很少考虑你的感受,把财产多分给你了。

这个分析不知对否,欢迎各位条友分析指正,发表自己的看法。


民谚民俗民间故事


为什么有些老人不把财产给有孝心的孩子?

据我经历,有以下几个原因:

1.善良正直的孩子有孝心,凭良心做事做人,不是冲着钱财才去孝敬父母的。甚至是自己还掏钱,买东西给父母,认为是子女应该拿钱买东西给父母,赡养、孝敬、疼惜父母是每一个子女都应该尽心尽力做到的事情!

因为父母拉扯我们长大不容易,长大懂事了就得回报父母,这是有良心的子女的做法。


2.而有些自己没有能力、不进取,没有孝心的子女,眼里就只有钱财,只有自己,自私自利,贪婪无度,未雨绸缪;夺取自己兄弟姐妹父母的钱财为己有,不惜毁了亲情,控制父母的钱财,教唆父母,陷害自己的兄弟姐妹,不劳而获,为达目的不择手段;扭曲事实,颠倒黑白是非,到亲戚朋友那里恶人先告状,有的亲戚朋友不明事实,还以为他们是“好人”?他们只有先去抹黑别人,玷污别人的名声,来提高自己的为人的品性。殊不知。古语说得好:“前来说是非,便是是非之人!”

由于以上的原因,所以财产都早已落入不孝子女的馕中了。其实有的父母也并非本意财产要给不孝子女的,只是不孝子女他们对财产虎视耽耽,惦记着,会动歪心思,想方设法,未雨绸缪,不择手段,占为己有。

再加上有些父母偏心某一子女,他们侍宠而骄,不劳而获,久而久之,习惯成自然,合理合法,他们就应该得好处,得财产,赡养、照顾父母哪轮到他们?父母也不忍心呀!



而有孝心的子女正直、心地善良、忠厚、老实,规规矩矩做人做事,只为别人着想,委曲求全,看重亲情,责任心强,不会昧着良心去霸占别人财产,不会去争取不属于自己的财产,不忍心去伤害别人,只能伤心、委曲自己。只会凭良心、尽责任去赡养、照顾自己的父母!看重兄弟姐妹亲情,顾家庭,以和为贵!

俗话说得好:”会哭的孩子有糖吃!越懂事的孩子越没人心疼!”


碧波荡漾6101696516


我以我的亲身经历,来总结出三点。我娘家有事情第一个想到的就是我,出钱出力,但是却没有得到应有的理解和感谢。我觉得原因有两点:

1:孝顺的孩子,都是自食其力,不愿给父母添麻烦的孩子。

2:孝顺的孩子有感恩之心,知道父母养育儿女不容易,所以尽可能的孝敬父母不求回报,只为感恩。

3:会叫的鸟儿有食吃,父母会有偏心,也会恃强凌弱,捡软的捏。

我父亲说的一句话让我印象深刻:他说,我对你好与不好,你一样都得管我,这就是拿捏住孝顺孩子的心理,给不给你,你一样会孝顺老人的。

我觉得孝顺父母是美德,但是不能盲目的孝顺,在一些原则性问题上决不能妥协。要不反而会害了他们。



花之韵似水流年


我的母亲,一直偏心,只爱两个弟弟,特别宠大弟弟。家里好吃的都给他们吃,过年吃肉都给弟弟,老爸天天出去河里抓鱼,抓到了给弟弟煮粥吃,我们吃白粥。弟弟生日,吃鸡蛋。我生日,我都不知道哪天。长大后,我嫁的离家近。经常带着爸妈去爬山,到处游玩,给他们买好吃的,买衣服鞋子。可是。父母更加宠大弟弟。家里大弟弟说了算,像只老虎。爸妈一直给他带孩子。负责他全家的生活费。家里有几块宅基地,妈妈开始说给我一块建房子,大弟弟恶言相向,说我骗父母。赶我走。说以后父母不用我管。爸妈一句不哼,从此我就去的少了。后来,爸爸失去工作能力了,老了,大弟弟就要老爸去广州小弟弟家住,不肯给钱。还要和父母分吃。整天都要父母把家里的房子,地皮过户给他。老妈没有表态,他就黑口黑脸,一年不理睬父母,也不理我们几个姐姐。真让人心寒,还说小弟弟广州有两套房子。要分给他一套。什么人???爸妈最疼他,却整天受他的气,老了,还不能安享晚年。这样的弟弟,你们有吗?



睡在热屋上的猫


兄弟俩,小儿子非常孝顺,经常对老人问寒问暖,有时间就带着老人旅游,老人生病了在医院不分昼夜的陪伴,还教育孩子尊敬老人,对老人要有礼貌。而大儿子惧内,大儿媳尖酸刻薄,一年到头回家看老人的次数屈指可数。老人生病住院期间,就是刚入院时到医院看了几眼就离开了。逢年过节时,就是礼节性的吃饭后走人。

但是,小儿子努力奋斗,家境不错,家庭氛围温馨幸福。大儿子相对家境困难,负担过重。所以,在财产的分配上,老人也征求过小儿子的意见,小儿子表态尊重老人的选择,最后,老人把财产给了大儿子。

我还碰到这样的情况,不少老人的传统观念没有改变,还存在亲疏的心理。明明某孩子不敬不孝,另一孩子孝顺有加,到最后,老人还是按照传统观念和自己的亲疏喜好,把财产给了某孩子,这不能不说也是老人的某种悲哀了。

赡养老人,尊敬老人,孝顺老人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每个子女都应该做到的基本事情,也是我国的法律赋予子女的责任和义务。特别是那些不尊重不孝敬老人的子女,老人临终之前都还惦记着你们的生活幸福,把财产给了你们,可你们这样对待老人,不觉得羞愧吗?


那天那海那滩


一个字,贱。原谅我这样说老人,但是很贴切。我姐弟四个,可是父母吃喝拉撒病身后事都是我管,大家想想这负担有多么重,父母农村又无退休金,那三个人一分也不出,母亲住院,妹妹照顾一星期,每天我给她一百护理费,不给她不去照顾,因为我在外地生活。但是父母对那三个子女言听计从笑脸相迎,对我却哼鼻子瞪眼,一句话说不得不对他们心意,马上跟我翻脸。我说我回去看看你们,他们说,路费钱白给铁路了,还不如把这个钱寄回来。我给的零花钱有一部分是被妹妹们哄走的。最后家产留给弟弟,首饰留给妹妹。其实我更贱,因为我不对他们好我做不到生怕你们受苦了。


红颜不知己3064292


"可怜天下父母心",父母无偿养育孩子,孩子是"养儿方知父母恩"。


父母的养育观念影响着孩子的身心健康,社会现象又无不影响着家庭观念的形成和变化。


家庭即是小社会,家庭的行为模式反映着社会生活的状况。为什么有些老人不把财产给有孝心的孩子?小编认为有如下一些原因。


1、老人被逼,无奈之下只好顺从


我们经常听到有的孩子抱怨说,老人成了某个兄弟姐妹的"提款机"。


我们看到有的家庭,老人软弱没有主张,任人摆布。跟孩子在一起生活,因为顾忌自己还需要孩子照顾,对孩子贴完贴尽,而孩子还心有不满。



有些儿女以老人需要照顾为要挟,逼老人就范。内心柔软的人永远撑不过心硬如铁的人,被逼无奈只能忍气吞声,泪往肚里流,顺从孩子的要求。


其他孩子不便照顾老人,也不好主持正义,只有眼看着帮不了,悲哀的自然不仅仅是老人。


2、老人任性,依据自己的偏爱率性而为


家长由着性子我行我素,又缺长远眼光、偏袒一个、忽视一个,纵容一个、索要一个,会使双方失和。


如果家长爱犯做事不公的毛病,就会成为导致家庭矛盾不和、骨肉亲疏的问题。


再加上得宠者专横跋扈,把持既得利益认为理所应当,在亲情面前重利忘义,就会更加激化亲情矛盾,最后造成家庭内积怨、无视亲情、亲情散失。


"我不杀伯仁,伯仁因我而死",父母的失当确实是导致亲情一边火热、一边冷漠的内在原因。


为老不尊,为小就猖。父母的任性,会导致孩子有样学样,父母不通情达理,儿女常常不讲理,父母自私的,儿女也多不是省油的灯。"


有其父必有其子,有其母必有其女"的结果,任性的不仅仅是老人。


老人有老人的缺陷,人不都是尽善尽美的,父母也不可能都做得十全十美,如果因为觉得老人偏心而指责或憎恨老人,就只能说明自己心胸不够宽阔,各自对照检查自己吧!


3、同情弱者,手心手背都是肉


有的父母还想用像大家庭生活时的方式一样要求小家庭生活的现在,有点时过境迁了吗?


过去一大家子生活在一起时互相帮衬,家人在一起吃一个锅里的饭,有什么都共同分享,父母、兄弟姐妹都帮着父母。



大家在一起,条件都艰难,相互都能平等相待。父母尽了自己的责任,也希望兄弟姐妹能够有福同享、有难同当、互相帮衬。


条件比较好的孩子千万不要挑父母的理,可怜天下父母心,他们这样做有他们的不忍。


作为子女,不要跟父母计较,一奶同胞、手足情深理当相助,不要眼里只有钱、只看见不公,请体谅父母内心的挣扎。


这是父母的愿望,多想想家人亲情,老人偏向收入低的兄弟姐妹时,不要怪老人跟不上时代的发展,理解父母。


4、封建观念,给儿子不给女儿


许多农村老人还有男女有别的观念,财产一定要留给儿子。


已经男女平等,法律上规定儿女有同等继承权的今天,在网络媒体上也经常看到照顾老人的是女儿、继承家产的是儿子。


有书君的同学有个邻居,在城里租房住的女儿家帮忙照顾外孙,儿子在老家生活。


前不久她把老家的房产、地产全部分给儿子家,让女儿回老家签字。签完字的女儿哭着回来,心有不平。



觉得母亲这样做太过份,对母亲有意见,却又很无奈,不签字觉得对不起母亲,家乡就是这样行事的,何况母亲还在帮忙带孩子。


老人有老的观念,老人有自己的想法、做法。父母没有转变,观念老套,女孩子们要尽量给予体谅,要有自食其力的观念和做法。


5、主动放弃,孝顺老人的孩子不图回报


有人认为:父母会对"无私照顾自己的人,反而会视而不见,关键时候内心最牵挂的,还是自己牵挂最多的那个孩子。"


实际上,孝顺的孩子是父母比较放心又依赖的孩子,老人知道他(她)自己有能力管好自己,不用为他太操心。


孝顺的孩子会为父母着想,想父母所需,却不去想父母的钱财,他们的孝顺是发自心底的情意,并不是为了获得利益才照顾老人的。


老人的无奈也好、任性妄为、做派老套也罢,都是现实的存在,不要用完美的眼光去要求不完美的父母,我们只能要求自己做到问心无愧,把握住自己对待老人的良好态度。



对父母能不能理智分配财产、平等对待儿女,是我们没有办法操控,也是不应该操控的。


这就需要兄弟姐妹相互理解相互支持,看在是亲人、手足的份上各自做出退让,在父母财产问题上不做伤人伤己的事,避免"争到了钱,失去了情",问题也不是不可能得到圆满解决的,只要往正了想,心自然就平了。


有书君看到自立自强的人,只会觉得老人养大了自己,就要靠自己努力奋斗回报父母的养育之恩,尽量让父母享受,不再希望老人为自己操劳、烦恼和付出钱财。


可以的话,多在父母身体健康上做局内人,给予关注,而在父母财产上做个局外人,不觊觎老人的钱财,不必为老人给了谁而生气、不满、愤恨不平。


你觉得呢?


幸生


人性劣根。人善被人欺,马善被人骑。连自己的父母也一样。懒惰的叫不动,只好老叫勤快的干活。脾气不好的惹不起,专管好性子的。爱计较的多给点,大方的那个就免了。不孝的叫了也没用,老骨头就拜托孝顺的了。不信大家看看,孝顺的那个连名声也不给他,不孝的那个连个屁都得夸香,老人惹不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