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州奇特婚俗:「送燈」——張君業「張後屯系列」之22

送 燈

小時候,村裡有喜事,我們除了鬧新媳婦,搶喜糖,“送燈”也是非常有意思的節目。

這奇特的婚俗,頗有地方特色。

新娘進門,喜宴收場,已是紅日西沉。花樣百出的鬧喜節目過後,賓客相繼散去,便開始送燈了。

新娘陪嫁,不管多少,但必須有燈。

那時,農村普遍點的是煤油燈。家家戶戶都是這樣。大多沒有燈盞,大口的粗瓷碗,或小玻璃瓶兒,一根棉布條或繩子做燈焾子,倒上煤油,點上冒著嗆人的黑煙,發出昏暗的光。

徐州奇特婚俗:“送燈”——張君業「張後屯系列」之22


陪嫁的是罩子燈。玻璃的,上面有個罩兒。點著非常明亮。那時,在農村是高大上的照明工具了。

送燈者必須由新郎的嫂子擔任。沒有近門的找遠門的,沒有同族的請外姓的,一定是稱為嫂子的,其他人不能代替。

如果說還有條件,那就是這嫂子必須兒女雙全,穩重,德行好,在村裡口碑佳。

因此,擔任“送燈”角色的女人,在村裡也是一種榮耀。

到了送燈的時辰,她打扮得乾乾淨淨出場了。

她笑容滿面,點著新娘陪嫁的煤油罩子燈,端著,慢慢地走向新房。

如不在意,燈在途中滅了,便以為大不吉利,新郎新娘一家會大不高興。因此,送燈者總是小心翼翼,腳步放得輕輕的,還用手捂著擋風。

幾乎就在走進新房的同時,她還小聲唱起《送燈歌》:“天地(太陽)落,黑盈盈,狀元的大娘來送燈。金燈配銀燈,瓦屋配樓廳,十八的大姐配學生。

”都唱得很熟,大概做姑娘時就學會了。

一直唱到把燈送到新娘跟前。

新媳婦連聲說謝,感激地讓坐,拿喜糖。

父親在家族中屬長子長孫,在同輩中年齡最大。近門的叔們娶媳婦,都是母親送燈。她總是格外認真,幾天前就洗好喝茶的衣裳。

一大早,精心梳頭,用黑網子罩住盤到後邊的髮髻。母親謝頂早,每次都準備乾淨的邊上帶有藍格的白色粗布頭巾頂在頭上。

有一次,我問母親,有頭巾蓋住了,還那麼用心盤髮髻幹啥?

母親說,你叔娶媳婦是大事,咱要打扮得體面點。

因為送燈次數多了,母親《送燈歌》唱得特別熟,調兒也特別好聽。

那時,夜深人靜了,月亮升起在當空,母親在院子裡一邊紡棉,一邊低聲吟唱著兩首歌。除了從夜校學來的那首《天上佈滿星》,就是《送燈歌》。

至於送燈的來由及緣於何時,我曾訪問過村裡許多老人,也未探個究竟。但從樸實的《送燈歌》不難看出,人們是通過送燈來讚美新郎新娘美好的婚姻,並對他們表達美好的祝願。

送燈者自稱是“狀元的大娘”,言簡意明,即祝願新郎新娘早得貴子,祝願新人的兒子一定能好好讀書,將來中狀元。

現在,村裡早已告別了煤油燈照明的歷史,但古老的送燈習俗還一直流傳著。

在農村一些小商店裡,貨架上有的還擺著玻璃煤油燈,大概是專門為待嫁的姑娘們準備的吧。

徐州奇特婚俗:“送燈”——張君業「張後屯系列」之22

張君業,散文作家。當過教師,1987年起在黨政機關工作。1984年始業餘文學創作,先後在《文匯報》、《揚子晚報》、《中國青年報》、《農民日報》、《新安晚報》、《齊魯晚報》、《名作欣賞》、《寫作》等報刊發表散文、隨筆300餘篇。現為江蘇作家協會書畫聯誼會徐州分會理事、徐州作家協會會員、徐州紅色記憶教育培訓中心負責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