蓋 房

蓋房

1

大約在新石器早期,世界各地開始出現獨立性的永久居所——伴隨著陶器的發明。陶器作為烹飪工具和貯藏工具,使人類的文明向前邁進一大步。在河姆渡文化遺址,距今7000年前,我們發現了“幹欄式房屋”的遺蹟——現在廣西、貴州、雲南等地仍能見到這種房屋結構。由原始氏族公社進入奴隸制城邦後,人類的建築水平快速發展,出現了“城”與“廓”。“築城以衛君,造廓以守民。”君與民的關係,類繫於蜂王與蜂的關係。青銅器的出現,使伐木變得更加容易,造房也變得更加容易起來。至少在戰國時期,中國開始出現公輸盤這種專業木匠。

泥瓦匠和木匠,以及窯匠、石匠,這是幾千年來一直從事建築行業的工人,或者叫工匠,或手工業者。這四種職業,目前仍然存在,只不過使用工具、機械以及作業方式已經與二十世紀大不相同。中國被稱為“基建狂魔”,在短短的二三十年中,各種各樣的房子,以及橋樑、道路,使祖國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我要說的是二十世紀七八十年代——“房屋大革命”前期,農村。

2

在那個衣、食尚不富足的年代,要想住得好顯然是不現實的。首先是房屋不夠住。今天我們看丁李灣古村那些高大的門楣、幽深的巷子,那都是六七百年來老祖宗傳下來的。磚石結構的房子能夠傳承數百近千年,土築的房子也能傳承百年,然而仍不夠住。從解放初到七十年代,我國人口經歷了二十五年左右的快速發展時期。從1950年到1970年,全國人口增長了40%,農村(出生)人口增長的幅度更大,約為50%。

在1970年以前,中國房屋的建築方式還是與一千年前幾乎沒有什麼兩樣,也就是說在農村開始使用電力之前,建築還是停留在手工作業的基礎上,建材還是傳統的土木,直到“機磚”“機瓦”“預製板”“混凝土”等建材出現。

分析二十世紀七十年代豫南地區農村建房的建築材料,主要包括石頭(地基)、夯土或土坯(牆)、木料(棟、梁、檁、椽、窗)、瓦,以及沙、水泥、鐵釘等。除瓦、水泥和鐵釘需要購買之外,其他材料基本可以“自備”——石頭、土、木材都是農村最常見的自然資源。

這些國有資源掌握在“集體”手中。作為集體中的個體想要建房,首先要得到集體批准,其次還需花錢僱“人工”。

更重要資源是土地,也就是蓋房所需的“地基”。建房有兩種,一種是新建,另一種是擴建。如果僅是擴建,在不與鄰居發生地基糾紛的前提下,私自拓展地基,生產隊集體一般是睜一隻眼閉一隻眼,隊員都會默許,將心比心。如果要申請新的地基,隊集體則會統籌規劃——因為想要新建房的必然不只一戶——劃出一塊新的地盤來,以供未來幾年之需。1979年包田到戶之後,農民不再申請地基,各家各戶均在自家承包的土地上建房(位置不好的與別人進行承包地置換),政府、集體沒人管,致使許多靠近馬路邊的良田都變成了宅基地和房子。一些村民本來房屋夠住,但也在馬路邊建置新房,而任憑舊房空置。

3

蓋房是每個想要傳宗接代的農民畢生的事業。沒有房就取不到媳婦兒。“(準)媳婦兒瞧家兒”主要就是看房屋夠不夠住,對方(未來丈夫)長相滿不滿意,其次看家底厚不厚,富不富裕。

說媒的(媒人)一般會把男方(家庭、長相)說得相當好。女方家長除了通過親戚或熟人打聽外,一般都會到男方家庭參觀、摸底,開明一點的父親還會讓女兒親自去“瞧家兒”。在二十世紀七十年代,許多女性已經接受小學或初中教育,雖然還不能自由戀愛,但多數已不再完全由父母作主。許多原本說好的婆家被姑娘勇敢退婚的也不少。

豫南地區農村傳統是么兒養老,長子結婚後一般都分家出去。故有兩個兒子的父母都要在兒子長大到結婚年齡前籌備另建一套房子,有三個兒子的父母要籌備兩套新房。壓力山大。如果兒子到了二十五歲還沒有能力蓋一套結婚新房,那就基本上註定要打光棍兒了。彩禮錢還可以東借西借,房子是實實在在的東西,必不可少。經濟條件好、新房子漂亮而兒子長相也不差的家庭就有條件挑選女方,這樣的家庭通常是令人羨慕的。

我在另一篇文章中說,“有門手藝”的農村手工業者要比一般只靠種田養家的家庭富裕一些,這些青年手工業者還是比較好找媳婦兒的。再說,這些農村手工業者中數量最多的還是泥瓦匠和木匠,他們本身就是建房的,為自己家建房的成本也相對低於別人家。

4

在機械磚、機械瓦尚未出來之前——我們山村1984年才通電——最好的磚是青磚。青磚是用田土製成坯燒製而成,未燒製的土坯曬乾也可砌牆。“砌”之所以是石字旁,最好的牆當然是用石頭砌的,是最堅固的房子,一般人造不起。石牆多見於城牆和村寨。

豫南人造“陰宅”,必得用石頭或青磚砌“墳臉”。後來一些塌陷的無主舊墳,石頭或青磚都會被村民撿走,重複利用。七十年代,我所見的最豪華的屋子是大隊部和學校的房子——當然不算丁李灣那些大地主留下的房子——都是由青磚砌成。許多青磚上還粘著一層石灰,那是從墳臉上扒下來的青磚,傳說村部和學校的位置原來是一片墳場。

我的村莊,只有幾戶是青磚的房子。但也不完全用青磚,只有外牆是磚的,內牆和裡屋仍是土坯,我的村莊沒出過地主。夯土牆也不多,夯土費工費時,其造價快趕上青磚了。講究一點的人家在土坯砌的外牆上再糊上一層牆泥,有如後來人在混凝土的外牆上貼上瓷磚。純土坯牆無法刷寫標語,記憶中我村莊的鮮紅大字並不多見。

如果僅用土坯砌牆,牆的成本倒不高,成本高的要數“岸腳”——基石。“岸腳”都用石頭砌成,不是小石頭,而是大石塊,不是易風化的沙石,而是從山體中炸出來的花崗岩。新縣大別山區有大量的白堊紀花崗岩裸露,生產隊時期,每年都會炸石,每個村莊都有幾個炸石留下的大石窠。有些經由石匠打造的石磨盤直徑達兩米以上,碾水稻的石滾每個村莊都有好幾個,還有打餈粑用的石窩子。“神留橋”就是一整塊重達十幾噸的花崗岩石板,但石板顏色暗紅,不像本地的大青石。

“岸腳”通常要打一米多深。之所以叫“岸腳”,就是基石還需露出地面尺許,防止下雨天雨水倒灌。最講究的還是“門檻腳”。幾乎每家每戶的“門檻腳”都用石條,有些人家是好幾根石條,一級一級壘到“門檻腳”上。更土豪的用石條做成門楣、門邊,氣派。“岸腳”——基石的主要功用是防地震。

木頭的成本很難說超不超得過“岸腳”。房屋的木頭分棟、梁、檁、椽、窗五種,棟最粗,直徑通常尺許,一般三間房的屋子只需一根。橫樑次於棟,也需將近盡許粗,但長度比棟要長。棟的長度一般三米左右,長度不夠的在棟下墊一石礅,橫樑的長度則是整個房子的“進度”(即深度),一般至少五米。檁和椽材料比較好找,檁子粗細半尺許即可,不宜太粗,太粗增加棟樑壓力。椽為木條,其長度為兩根檁之間的間距,一般在一米左右。在玻璃出現前,窗格為細方格,玻璃出現後,窗格都在一尺見方,內嵌玻璃。後來也有用鋼筋和鐵絲網做窗戶的。

極富人家雕樑畫棟,窗子更是做成藝術品,另外也在各種木製傢俱上鏤、雕各種祥瑞圖案。木製傢俱有供桌、飯桌、小方桌或茶几、條桌、大靠椅、中椅、小椅、高凳、矮凳、床、大櫃、小櫃、碗架櫃、箱、洗臉架、炭火盆等。七八十年代,女方陪嫁品中一般少不了大衣櫃和洗臉架,講究。

新縣人通俗講的“梁”不是指橫樑,而是指堂屋最頂端的那根檁子,這根檁子位於整座房屋最高、最中。鋪瓦之前,房屋即算大功告成,最後一步就是“上樑”。“上樑”須擇一黃道吉日,並設宴款待親朋,以賀喬遷之喜。“梁”用紅布纏繞,講究的還包一層金紙,緩緩吊上屋頂,安妥,開始“撒梁粑兒”。“梁粑兒”是由糯米做成的小粑粑,少數“梁粑”中包有硬幣,隨“梁粑”撒下的還有糖、果等物。

新縣有“偷梁”的習俗,“偷梁”不算偷。“梁”之選材通常為直木、香木,如梧桐、香椿等,一般不購買,也不用自家樹園的,必得去“偷”。行動通常都在半夜時分,最好不驚動梁樹的主人。

. 5

1984年春通電,各大隊部均建起了集體企業機磚窯廠,生產機磚和機瓦。大隊部最先將一排房子翻成了紅磚紅瓦房,萬元戶紛紛開始建紅磚房。那時萬元戶還不多,許多家庭買磚還要借錢,很少用機瓦,多數還是用土窯燒的小黑瓦。我記得八十年代一塊機磚售價在二角錢左右。我們村不通馬路,買磚要請人挑,不足一公里每塊磚的僱工成本是一分錢。

我五姨夫和我同一個灣,因為同姓,論輩喊他叫“大佬兒”(佬是叔的意思)。五姨一家六間屋的磚全部是五姨和大佬兒自己挑回來的,我父親和我以及舅舅們也幫忙挑過一點,挑了近一個月,灣裡人說我五姨“真狠”。狠是被逼出來的。蓋房子直接把大佬兒累病了。挑磚還不算累,打地基是真累。原本五姨家結婚蓋的土坯房還只有十年左右,舅舅說她翻房子純粹是“活受罪”。八成新的舊房原本是一排五間,五姨堅持要翻成兩排各三間的,這就要擴大領土,向山坡要地基。山坡的石頭層全是沙土石,靠大佬一鎬一鎬地掘。

後來大舅也和大佬兒一樣挖地基,也是累得半死半活。大舅家情況不同,房屋是老屋,分家後勉強夠住,但有兩個兒子——不像五姨是一女一兒。好在幫大舅家挑磚的人多,除其本家之外,姐妹夫加外甥就十來人。到九十年代初三舅和我弟舊房改建時,紅磚房已經落伍,都蓋的是二層平房,沒受什麼罪。公路也通了。五姨後悔得不行。

我父親為我弟辛辛苦苦準備了十幾年的建材,基本都沒派上用場。我從小學一年級時就學習好,上初中時被公認為將來是“吃公家飯的”,但父親仍有壓力。兩套房子都過於陳舊,弟弟結婚前必得翻新,所以父親每天都在積累建材。最累的是搬石頭。生產隊改為村民組後,已不允許開山放炮,一塊一塊的石頭都是父親揹回來或抬回來的,竟累積了數十立方。每當大雨過後,父親就去收集沙子,十幾年下來累積了一大堆。木料也準備夠了。然而這些後來都沒有派上用場,唯一看似能用得上的沙,質量卻不行。

從農村通上電後短短十幾年,土坯房就被樓房代替了,中間經歷過一段紅磚瓦房時期。電鋸電刨,使木匠一個人就能獨立工作,各種傢俱製作起來更加快捷。最早流行的是沙發,原本農村沒有沙發。八十年代山林被徹底摧毀,大部分木材都被用來做傢俱了。姑娘出嫁,光陪嫁的傢俱就一間房擺不了,請人抬已經落後,開始請卡車。再後來,單件的傢俱也不流行了,開始像城市住房一樣,在臥室打造整體傢俱。

泥瓦匠以另一種方式,出現在建築工地上,被稱為“大工”,砌牆,砌樓板,砌飄窗···做了一輩子泥瓦匠的父親,於奶奶死後去到鄭州,在二三十層的高樓建築中仍能發揮專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