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束脩到錢糧,古代教師收入幾何

01

在古代,教師的職業,被很多人景仰。“天地君親師”的提法,造就了教師的職業榮譽感,卻也形成了他們“恥於言利”的風格。可理想雖然高遠,生活卻仍要繼續。既想安心教書育人,又要為衣食奔忙,成為了很多教師的重大糾結。

或許是大宗師孔子預料到了後輩教師的這種困境,或許是他自己也遭遇過這種窘迫,於是,在《論語》中,我們看到了這樣的表達:“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嘗無誨也”,這個“束脩”。也就是十條臘肉。大意是說,只要主動送給我十條幹肉的,我沒有不收留做學生的。孔子率先為教師上課收費做了個示範。

那麼問題來了,春秋時代的十條臘肉到底是多還是少,後世還是眾說紛紜。

比如朱熹就認為,十條臘肉在當時應該不算多,否則,像顏回、子路和冉求這樣的貧寒子弟,就沒有辦法來追隨孔子學習了;也有人認為在生產力匱乏的春秋時代,肉食是奢侈品,十條幹肉已經是相當不菲的價格了,所以追隨孔子學習還是有一定經濟門檻的。

正像這種爭議一樣,後世教師的待遇,往往也存在很強的不確定性,會隨著時代和身份的不同,而有巨大的差異。今天,我們就來聊一聊,古代的教師收入那些事兒。

02

同樣是教師,官學中的教師和私學中的教師的境況是大不相同的。

咱們先來說說,官學的教師。既然在官學供職,顧名思義,他們的收入和官員一樣,是相對穩定的。

在漢代,太學博士的俸祿最初是400石,但後來又升到了600石,這相當於一個什麼概念呢?

600石分解到每個月是50斛,大約相當於今天的1350斤糧食,可以供45個人消費,和當時的一州刺史的俸祿是相差不多的。而除了正常的俸祿之外,官學的教師還常常能夠獲得皇帝的賞賜的酒肉或食物,總體上,日子還是相當滋潤的。

到了唐代,官學教師的收入形式更加多元化了,主要有三類收入:第一類收入叫俸料,類似於現金收入;第二種叫祿米,屬於實物收入;第三類是其他收入,主要是職田和伙食尾子。所謂的職田,就是根據教師品級不同,在方圓百里內分給2頃到9頃之間的田地;而伙食尾子,就是說每個月學校結算的伙食費用的盈餘,也會拿出一部分發給教師。

不過需要注意的是,同為官學教師,唐代的教師因為品級不同,收入差距還是很大的。以俸料為例,從三品的國子監祭酒,在唐朝的大曆年間可以拿到每月50貫,而從九品的律學助教,只能拿到不到兩貫;而發到的祿米數量也無法同日而語,國子監祭酒是360石,而律學助教只有52石。所以,和身居高位的教育官員相比,基層教師的日子還是比較拮据的。

03

到了宋朝,雖然同一職位的教育官員的品級和唐代相比有所降低,但待遇卻依然比較豐厚。

以國子監為例,在北宋年間,國子祭酒可以拿到45石糧食、6匹綾和30匹絹;到了南宋,雖然有所減少,仍可以拿到35石糧食;而且這個階段的不同品級的官學教師的收入差距,也有很大幅度的縮小。南宋,品級不高的國子監學錄也可以拿到十八千錢,和國子監祭酒的差距只有一倍左右。

不過,從明朝中後期開始,官學教師的待遇,卻出現了斷崖式的下跌。以太學為例,博士和助教的俸祿是一樣的,都是月俸米六石,而社學教師的收入呢,只有博士的一半,也就是月俸三石,比一千多年前的漢代的要少上很多。

造成明代教師收入斷崖式下跌的原因有很多。

首先,是因為明朝中後期,中央財政吃緊,無力支撐過高的薪資;此外,國子監招生不嚴格,生源質量急劇下降,在社會當中口碑不佳,由此也影響了人們對國子監教師的重視;而還有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在明朝初年,由於百廢待興,迫切需要人才,想要做官,進入國子監讀書是一條便捷通道,可以不通過科舉直接入仕;而到了明朝中後期,國子監的監生想要做官,也必須通過科舉考試才行,當時的士人,就不再以進國子監為榮,國子監影響力下降,進而也導致了國子監教師收入的下降。

04

接下來再來說說私學的教師。私學的教師呢,由於受到更多外部因素的影響,所以他們的收入,更不穩定,經常呈現出兩極分化的趨勢。

作為群體,收入最高的,應該是南宋時期的一些知名書院的山長。

正如此前所提到,宋朝時湧現了大量的知名書院,這些書院一般實行的是山長負責制。山長對於書院的管理有絕對的權威,他們既是書院的最高領導,也是首席的教學主管和學術帶頭人。再加上宋朝一直有著“偃武修文”的傳統,從皇帝到平民,對教育都異常地重視,所以一些質量比較高的書院往往能夠收到數額不菲的捐助和補貼。

這也使得,書院的山長薪水非常可觀,以南宋的明道書院山長為例,他每個月的月俸是一百貫,每天還補助700文的伙食費,算下來,一年有幾千兩的銀子,這算是不折不扣的一個金領職業,和今天各私立學校年薪百萬的名校長相比,也毫不遜色。

05

說完了處於金字塔尖兒的山長的收入,咱們再來說說,普通的私學教師。

私學的教師,根據教授對象和教授內容的不同,大致可以分成經師、技師和蒙師。

經師一般有家學淵源,家庭條件也比較好,對於這樣的老師,官方也時常會有資助,再加上經師的學術水平普遍比較高,可以吸引很多家境好的學生來求學。

種種條件,形成“強者恆強”的馬太效應,使得經師總體有著不錯的收入。像明朝的宋濂和清朝的戴震,都是比較著名的經師。

而技師,主要是憑藉一技之長開門收學徒,學徒有的會繳納一定的學費,有的會免費為師傅服務一段時間,其中不僅僅是在專業方面幫忙,甚至還要為師傅從事劈柴、澆水等家務勞動,也就是我們時常聽到的“三年學藝,三年效力”。所以技師總體的生活質量呢,也是不錯的。

而生活境遇比較淒涼的,往往是蒙師,他們一般是被東家邀請到住處進行教學,很多是沒有固定收入的。其中,也分為兩種情況:

一種類似“一對一”的教育,也就是富豪人家聘請老師到家裡來給子弟上課,這種情況的蒙師,一般也會被稱為“西席”或者“西賓“。小說《紅樓夢》中,正處在落魄中的賈雨村,接受林如海邀請去給他的女兒林黛玉輔導功課,就屬於典型的西賓。當然,如果東家比較給力,西賓也會獲得一些意外的機會。比如賈雨村此後正是藉助了林如海的引薦與本家的寧榮二府建立了聯繫,才獲得仕途上的飛黃騰達。

另外一種,屬於“一對多”式的教育,一些貧寒家庭的子弟,由於無法單獨負擔起蒙師的成本,就採取了“團購”的模式,組團邀請老師到社學講學,支付的酬勞自然也很微薄,有時候乾脆就用蔬菜和糧食代替,這種境遇下的蒙師,如果不是走投無路別無他選,或者有一定的教育理想支撐,恐怕根本幹不下去。

06

縱觀歷代教師的收入情況,我們會發現,和很多行業相比,教師在接受酬勞方面處在相對被動的狀態,官學的教師主要靠固定俸祿過活,而私學老師還要依賴於學員的接受程度,甚至東家的慷慨與否。

難得的是,歷代教師即使在生活相對窘迫的情況下,大多依然能保持教育的初心,不遺餘力地傳道授業解惑,這也是教師這一職業無法完全市場化的原因所在。同時,我們也不難看到,教師待遇的高低和時代的昌盛呈現出很強的正相關,因此,善待教師,讓教師有著相對安穩富足的生活,專心教書育人,對於社會的發展有著不可估量的價值。

好的,今天的內容就是這些,感謝大家收聽,咱們下期再見。

文章轉自“師之”app中的《教林廣記》欄目,歡迎前往下載註冊並訂閱查看最新內容!

從束脩到錢糧,古代教師收入幾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