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依良治:化學「狂熱粉」的諾貝爾獎之旅

野依良治曾公開宣稱,他自己討厭模仿別人,要以獨立創新“拿諾貝爾獎”。他自己是這樣說的,也是這樣做的。


野依良治:化學“狂熱粉”的諾貝爾獎之旅


有這樣一位化學家,他對化學的熱衷絕對可以稱得上“狂熱”二字,實驗中身受重傷毫不退縮,得名“不死鳥”;公開宣稱,討厭模仿別人,要以獨立創新“拿諾貝爾獎”,經過多年努力,他如願以償!他就是日本化學家野依良治。

“與化學結緣”

野依良治對於化學的熱愛來自於參觀一次展示會,會上,一種用水、空氣、煤作原料人工合成的黃色尼龍絲引起了他極大的興趣,讓他感到“化學真是太神奇了”,從此立志研究化學,獻身於化學事業。

進入京都大學,在野崎一教授指導下攻讀化學專業學位時,野依良治就是出名的拼命三郎。他做事從來不服輸,熬通宵成了家常便飯,平均每週有兩個夜晚野依良治都是通宵達旦的學習。然而儘管如此,卻絲毫看不出他有疲勞過度的感覺。

得名“不死鳥”

在大學裡,他還有一個綽號叫“不死鳥”。有一次,實驗正在進行中,卻突然發生了爆炸,野依良治負了重傷,脖子縫了好多針。然而,這種意外對於他來說,根本算不了什麼,只是告誡他應該引以為戒。傷還沒有完全癒合,野依良治又在實驗室裡出現。從此,同事們就給他取了一個“不死鳥”的綽號。這完全體現了野依良治酷愛化學,對化學研究執著追求的精神,他熱衷化學到了不惜性命的地步。

用獨立創新贏得“諾貝爾”

野依良治曾公開宣稱,他自己討厭模仿別人,要以獨立創新“拿諾貝爾獎”。他自己是這樣說的,也是這樣做的。

自然界存在許多光學異構體,這些物質就像人的左右手,立體結構對稱,左右相反,絕不能重合;其氣味、味道以及作用都大相徑庭;一方有益,而另一方就有害;一方是良藥,另一方就是毒藥。例如酞胺哌啶酮,它一方面有鎮靜作用,可作安眠藥;但同時它的光學異構體又會導致生物體畸形發育,孕婦服用就可致嬰兒畸形。

20世紀50至60年代初期,在歐洲發生過妊娠婦女服用沒有經過拆分的消旋體藥物作為鎮痛藥或止吐藥,而導致大量胚胎畸形的“反應停”慘劇,使人們認識到將消旋體藥物拆分的重要性。

但早在150年前,法國科學家帕斯茨爾曾說過,人類沒有單純只合成有益物質的能力。但後繼者並未氣餒,繼續在尋找有益光學異構體的人工合成技術的道路上探索著。野依良治就是其中之一。

1966年28歲的野依良治教授就提出了用化學方法合成手性分子的設想,並首次實現了使用手性分子催化劑實現合成手性物質的不對稱合成設想,1980 年,野依良治教授與其合作者又發明了催化效率極高的催化不對稱合成技術。

2001年,因為在這方面做出了重要貢獻,野依良治獲得了諾貝爾化學獎。

寄語中國學生

2007年,野依良治訪問中國。在與中國大學生的交流中,他說,諾貝爾獎不會在同一課題下授予兩次。先驅們已經指出了通向成功的道路,但是得到成功並不容易。要去尋找新的重要的課題,而不是“流行”的課題,不能跟在別人後面走。他鼓勵中國學生:一個科學家應該是獨一無二的。要有勇氣去探索,要對所從事的科學研究領域感興趣。更為重要的是,要與眾不同。他的話和他的“諾貝爾獎之旅”對有志於科學,並立志拿“諾貝爾”的中國青年一代來說,應該有著很大的借鑑意義。


野依良治:化學“狂熱粉”的諾貝爾獎之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