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总以为大海的资源是无穷的,直到有一天,只剩下空荡荡的海洋

今天我们来把视线望向海洋,来说一本环境科学方面的书《假如海洋空荡荡》。本书曾经获得这个领域非常重头的一个奖项,“蕾切尔·卡森环境书籍奖”。

这本书的作者是英国科学家卡鲁姆·罗伯茨,他是约克大学的环境系教授,同时又是海洋保护生物学专家。多年来,卡鲁姆·罗伯茨一直潜心研究人类活动对海洋生态系统的影响,这本书就是他对日益严峻的海洋生态和渔业发展形势做出的思考,以及他提出的拯救海洋方案。

我们总以为大海的资源是无穷的,直到有一天,只剩下空荡荡的海洋

下面我们就进入正题,先从第一个部分讲起,看看我们辉煌的渔业发展史的另一面。

人类的渔业发展史,如果切换到海洋生物的视角,那可能就是一部血泪史、毁灭史,我们的船航行到哪,就捕捞到哪,毁灭到哪。而“全球化”“工业化”这些听起来象征着进步的词,带来的是更多的破坏。

人类对海洋的破坏大概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呢?你可能以为,这是随着近代远洋渔业兴起才开始的,但其实这个过程已经持续了大约1000年。大约在咱们中国的北宋时期,欧洲的淡水河流湖泊已经被破坏得差不多了,由于长期的过度捕捞,欧洲的淡水鱼已经非常稀少。到了13世纪,英格兰和法国的法律规定只有国王才能吃鲟鱼,因为这种曾经充满河流的淡水鱼已经快要找不到了。

我们总以为大海的资源是无穷的,直到有一天,只剩下空荡荡的海洋

欧洲海洋渔业的崛起,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开始的,因为淡水生态系统的破坏,江河渔业面临枯竭,人们不得不加大海洋渔业的规模来作为替代品——淡水鱼吃光了,那就吃海鱼吧。但可悲的是,当时的渔民和政府都没从淡水渔业的衰败当中获得教训,因此海洋渔业的发展也是毫无节制的。就这样,到了14、15世纪的时候,欧洲人吃的每10条鱼里,有至少7条是海鱼。有些位于北欧的城镇因为鱼类出口而建立起来,以挪威的卑尔根镇为例,这座小镇每年出口4000吨鳕鱼干,占了他们出口商品的90%。为了争夺冰岛附近的鳕鱼资源,英国海军甚至与汉萨同盟的武装船队爆发冲突。

我们总以为大海的资源是无穷的,直到有一天,只剩下空荡荡的海洋

也是在这段时间,欧洲开始了大航海时代,对海洋的了解和探索都比以前大大增强了,但随之而来的,也是更大规模的破坏。就说大航海时代的最伟大成就“发现美洲”吧。1492年,哥伦布发现了美洲,紧随其后的探险家们发现新大陆有数量多得惊人的海洋生物,于是在接下来的400多年里,无数来自欧洲的渔船向西跨越大西洋,它们的主要目的地就是纽芬兰。学过地理的人都知道,纽芬兰渔场至今仍然是世界上最著名的大渔场。从纽芬兰开始,欧洲的渔船又继续向南,从今天美国东北部的新英格兰,一直到加勒比海,所到之处,生活在那里的动物都遭了秧,许多都被赶尽杀绝。其中最著名的当属大海雀。大海雀是北半球的“企鹅”,它们不会飞,却是游泳好手。水手起初只是把大海雀当成可口的食物,后来为了获得它的羽毛和油脂开始了大屠杀,直到这个物种从地球上彻底消失。

我们总以为大海的资源是无穷的,直到有一天,只剩下空荡荡的海洋

除了像大海雀这样被直接捕杀光了的,还有很多物种是因为人类活动破坏了它们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最终走向灭绝,大海牛的灭绝就是一个典型。

18世纪中期,英国著名的航海家库克船长来到北美洲西岸。在当时,欧洲人跟北美印第安人最主要的交流,就是皮毛贸易。库克从当地的印第安人手里获得了1500张海獭皮,这些皮毛最主要就是销往中国。当时中国还处在清朝,看过清朝题材影视剧的应该很熟悉清朝的官服,冬装版的都带一个大毛领,规格最高的用的就是海獭皮,而这种风尚也带动了民间的消费,所以海獭皮毛是销往中国的重要产品,一张上乘的毛皮在当时的广州甚至能够卖到300美元。在这些需求的刺激下,西方的商人们大量从北美收购海獭以及其他动物皮毛。从18世纪末开始,每年都有近10000张毛皮出口到中国,其中大部分都来自海獭。这给海獭带来了灭顶之灾,曾经在整个北美洲随处可见的海獭现在只剩下两群,其中一群还是几十年前加拿大政府从阿拉斯加引进的。

我们总以为大海的资源是无穷的,直到有一天,只剩下空荡荡的海洋

海獭数量的锐减带来了连锁反应:海獭主要以海胆和鲍鱼为食,海獭少了,海胆和鲍鱼过度繁殖,吃掉了大量的海藻,而海藻又是大海牛的食物,海藻的减少让大海牛闹了粮荒。更加不幸的是,大海牛行动迟缓、性情温和,而且据说肉很好吃,所以也被人类大量捕杀。生态链被破坏,再加上直接的捕杀,于是,从大海牛这个物种被发现到灭绝,仅仅经过了短短28年。所以你看,自然界是一个有机整体,这个系统中某一个环节的破坏,就会殃及跟它相关的其他物种。

我们总以为大海的资源是无穷的,直到有一天,只剩下空荡荡的海洋

而要从海洋渔业的受害者中找一个更有代表性的样本,那就要数鲸鱼了。早在公元10世纪,捕鲸已经变成了独立的行业。当时捕鲸还仅限于沿海,有专门的嘹望员在海边观测,一旦发现了鲸就立即报告,然后捕鲸船出去捕捉。到17世纪,随着文明的发展,对鲸的需求忽然大增,捕鲸主要还不是为了吃,而是为了鲸油,鲸体内有大量的脂肪,可以提炼出来熬成油脂用于照明。此外,鲸骨支撑的束腰装也是那个时候欧洲淑女的标配,还有抹香鲸的龙涎香被提炼成定香剂和药品……这么大的需求量,很快近海的鲸就被捕捞得不剩多少了,捕鲸船开始前往遥远的大洋深处寻找鲸群。处理鲸的技术也被改进,水手们不再需要将鲸的尸体拖到岸上处理,他们用铁链将尸体固定在船边就可以在船上提炼油脂,这就更加便携,捕鲸船一次出航作业可以捕获更多的鲸。

我们总以为大海的资源是无穷的,直到有一天,只剩下空荡荡的海洋

18世纪,欧洲捕鲸船多到超乎想象,只是荷兰一个国家的捕鲸船就有5800多艘。也正是在18世纪,大西洋灰鲸灭绝了,但这并没有引起人们的关注,捕鲸船队的规模仍然不断扩大,大西洋对面的美国也加入到了这场大屠杀之中。工业革命使得鲸鱼的价值继续提升,鲸油可以润滑机械的齿轮,鲸脂可以制造肥皂,我们的文明竟然越来越离不开鲸了。19世纪晚期,许多曾经挤满鲸鱼的海域已经很难再见到它们的身影,一半的捕鲸地点不得不被放弃,因为这里的鲸已经商业性灭绝了。可以说,如果不是石油之类的燃料及时出现取代了鲸油,那现在地球上的鲸早就灭绝了。

我们总以为大海的资源是无穷的,直到有一天,只剩下空荡荡的海洋

鲸鱼面临的灾难直到1986年才得到改善,因为这一年通过了《全球禁止捕鲸公约》。尽管像日本、冰岛这样的国家依然在捕鲸,但是海洋当中鲸鱼的数量在不断回升,许多种类的鲸鱼数量恢复到上万头。人们沾沾自喜地宣布已经恢复了这些鲸鱼的种群数量,这或许只是聊以自慰,因为它们的数量曾经有上千万甚至上亿头,所以今天的鲸鱼依然面临着生存危机。

我们总以为大海的资源是无穷的,直到有一天,只剩下空荡荡的海洋

类似的遭遇也发生在海象、海豹、海狗等海洋哺乳动物身上,它们的皮毛、脂肪也为它们招来了杀身之祸,18世纪起,这几种动物的数量都在急剧减少。这样无节制的索取,加上日新月异的技术手段,大海再资源丰富也支撑不住了,大一点的鱼和海洋动物被捕捞得越来越少,人只好退而求其次,吃小一点的鱼,比如鲱鱼。为了捕捞鲱鱼,渔民们发明了一种新型的网,这种网有又大又长的铁钩,直接沉入海底,细小的网眼不放过小鱼小虾,这就是拖网。拖网其实就是拉着网子扫过海底,破坏性极大,会将经过的海底生物一网打尽,同时破坏鱼卵和饵料。

我们总以为大海的资源是无穷的,直到有一天,只剩下空荡荡的海洋

拖网的出现,曾经让使用传统手段捕鱼的渔民非常愤慨,双方经常发生冲突,然而为了经济利益,各国政府并没有对拖网的危害做出有效限制,在专家的建议之下,《海洋渔业法》在1865年通过,其中竟然确立了拖网的合法性。作者评价说,这无疑为肆无忌惮破坏海洋开了绿灯。

我们总以为大海的资源是无穷的,直到有一天,只剩下空荡荡的海洋

1883年,调查委员会再次召开,讨论的问题依然是拖网。因为此时已经进入了蒸汽船时代,以往的帆船需要依靠潮汐和风提供动力,这就大大限制了拖网的尺寸和使用深度,而蒸汽船自带动力,能带得动更大的拖网,也能捞得更深,不仅捕捞小鱼小虾,各种软体动物、无脊椎动物、海藻甚至是礁石都被捞了上来,海底被彻底摧毁,生命无处躲藏。然而和上次一样,调查听证并没有阻止拖网的扩张,荷兰、法国、德国等国家的拖网渔船也开始驶向远洋,科学家估计整个北海26万平方公里海底到20世纪初时,每年要被拖网拖两遍。

我们总以为大海的资源是无穷的,直到有一天,只剩下空荡荡的海洋

题外话:读书可以扩充我们知识边界,获得更多看问题的视角,但盲从是要不得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