厭食和失眠,是你的情緒在呼救

向日葵心理諮詢中心創辦人

國家二級心理諮詢師

知名關係親子專家


厭食和失眠,是你的情緒在呼救

胡慎之心理

吃,是我們生存的兩大本能之一。

我們所隱藏的悲傷,都可以通過食慾表達出來。

生離死別,帶給我們的是一種比生更難受的感覺。求生和求死的慾望,在體內不停衝突。正面面對悲傷,才是對分離最大的尊重。

小葵花說


有一位女性來訪者向我求助。

她是家裡的獨生女,從小父母就經常不在家,陪伴她的就只有家裡的小狗。但前段時間,小狗生了很嚴重的病,差點死掉,從那開始她就無法再吃下飯和睡好覺。

她跟我說:“我很餓,肚子在叫,可是我就是吃不下,一吃就會想吐。晚上睡覺質量也很差,不是睡不著,就是一晚醒來很多次。”

在這種情況下,她還因為一些原因跟男朋友分手了。心情更是跌到了谷底。

從她的描述中,我可以得知她正在面臨生活中兩件很重要的生活大事件,一件是陪伴多年的狗狗可能會離開,另一件事是失戀。

在這兩件事中,其實最重要的一點就是發生了分離,我們俗稱的生離死別


厭食和失眠,是你的情緒在呼救

胡慎之心理


當分離來臨時,危機感會促使我們幾個本能反應的發生,分別是戰鬥、逃跑、木僵和裝死。像這位女孩子這種吃不下飯的狀態,實際上就是我們所說的裝死狀態,或者說是向死而生的一個狀態。

從動力學的方面來說,她現在是在進行對喪失客體的認同。

例如:身邊有人要離開了或去世了,給我們的感覺就是這個人不在了,我們失去ta了。因為失去了,所以我們無法吃得下飯。

這是因為:


1、倖存者罪惡感

在認同喪失客體的過程裡,有一種感覺叫倖存者的罪惡感。

最近有部韓劇叫《金秘書為何那樣》,裡面男主的哥哥就是有這種倖存者的罪惡感。因為這種罪惡感,導致他將發生在弟弟身上的綁架事情轉換到自己身上,認為遇到這些糟糕事情的是自己,而不是弟弟。

這種感覺的產生,實際上是因為自己無法去解決內心的愧疚

倖存者罪惡感更多會出現在邊界感不清晰的人身上,當他們面臨寵物生病或親人逝世的情況時,他們會產生一種身邊人或寵物之所以會生病或去世,是因為自己的照顧不周或者別的問題。

這種只留下自己一個人的罪惡感,讓他們的內心充滿了內疚和悔恨,會讓他們處於一個類似虐待自己的狀態裡。就像我的這位來訪者一樣,把狗狗的生病歸結於自己的身上,認為是自己的問題,導致自己吃不下飯,也無法睡好覺,甚至不能感覺到開心,因為如果活得很好,就太有罪惡感了。

所以其實倖存者的罪惡感不僅會引起我們心理上的不適,還有引起我們一些軀體的不良反應。

厭食就是其中一個較為典型的由倖存者罪惡感所引起的身心反應。


厭食和失眠,是你的情緒在呼救

胡慎之心理

2、口欲期

我們人之所以會吃東西,一是為了滿足自己,二是為了維持生命。

但一旦我們正處於體驗喪失客體的過程中,我們就會覺得維持生命也沒有意義了,不想再吃東西了。

當我們身邊的親人離世時,我們或多或少都會吃不下飯,開心不起來,除了有幸存者的罪惡感,還有兩方面的因素。

  • 若是我們生活得很開心,吃得很好,睡得很好,那麼我們就會有種對不起過世了的親人的感覺
  • 這種生離死別的感覺,讓我們退行到了口欲期,就是把生活中所有可以得到的滿足都歸結於吃

就好像有些人失戀後會狂吃,然後吐掉,實際上這就跟厭食殊途同歸。

狂吃是因為感覺到特別不安全。當我們處於嬰兒階段時,我們就是通過吃來獲得安全感,因為吃能夠維持我們的生命,用於抵抗死亡的恐懼。

實際上當我們吃得好的時候,生活中就彷彿沒有任何的問題了。

我曾經遇到這麼一個個案,他會在大夏天的時候穿三件毛衣出街,在他眼裡保暖就是維持生命狀態的方法。

所以當我們退行到一個口欲期狀態裡時,吃是我們認為可以維持生命狀態的方法。


厭食和失眠,是你的情緒在呼救

胡慎之心理

3、求生和求死的衝突

當人遇到一個極大的危險或者處於特別恐懼的時候,會有兩種本能反應,一種是求生,一種是求死。

所以我們會發現很多人在遇到危急情況後,他們的第一個反應就是吃不下飯,睡不好覺。因為吃飯和睡覺都是為了維持生命的延續,是人的兩大生存本能。

但其實無論是吃還是睡,對於這個時期的我們來說又是衝突的。

因為此時的我們正處於一個內疚和悔恨的情緒中,恨不得替別人去死來減低心中的內疚感。

這種階段就是我們所說的抑鬱狀態,處於抑鬱狀態的人,會自己攻擊自己,覺得自己不夠好,沒有價值和未來,並且認為維持生命這件事是沒有任何意義的。

患有抑鬱的人就是處於一個求死的狀態,他們會通過一種自虐的方式來求死,但理智上又覺得自己應該活下去。

從意識層面來說,他們吃飯睡覺都只是為了維持生命的延續,所以才去做。類似失眠的人一樣,他睡不著覺,但他必須拼命讓自己睡覺,因為生活還要繼續,他不能不睡覺。

在他們的無意識間,一種求死的本能卻正在發生,和他們原本的求生本能正在不停地發生衝突。

我們會有求死的本能出現,其實是因為危機打破了我們的掌控感。


厭食和失眠,是你的情緒在呼救

胡慎之心理

4、掌控感

很多人喜歡用吃來重新獲得控制感。

就像有些人被分手後,他們會選擇不停地吃。因為吃能帶給他們一個意象,就是可以把這樣東西吞噬為自己的一部分,不再分開,可以讓自己重新掌控一切。

對於我這個來訪者來說,雖然她沒有暴飲暴食的表現,但她還是用了一個拒食的狀態來獲得掌控感,選擇以不吃東西來達到重新控制的效果。

因為一旦掌控感被打破,就會讓我們覺得自己很不安全或自己處於危險中,對於死亡的恐懼會不斷放大。

在這種情形下,人就會有種自己好像不能好好活下去,不如死了算了的感覺。這也就是為什麼有抑鬱症的人會經常想要自殺。

因為這是一種比生更難受的感覺,所以在他們的無意識間一種自殺的意向正在發生,而這也很容易導致人走向其中一個極端中。


厭食和失眠,是你的情緒在呼救

胡慎之心理

5、自愈方法

針對類似的危機情況,我們必須重視起來,學會自我覺察

第一,要進行良好的自我理解,包括如何去解讀這件事。明白為什麼自己會這樣,是什麼引起自己這種情況的發生。

當你知道了這件事會導致發生什麼的時候,你就不會對它有特別的恐懼感。

因為我們自身的情緒是一種繼發性情緒,它會掩蓋掉原發的情緒反應。例如當我們憤怒的時候,我們只是感知了憤怒,但察覺不了憤怒背後的悲傷和無力的感覺。

只有當我們感知到了原發性的情緒,知道了這件事情所帶給我們的悲傷,我們才能正面去對抗問題。

第二、我們需要把內心想法說出來

。我們需要找到一個人將內心的感受全部說出來,而且這個人必須是以包容的態度去接納我們所有的問題。

不管是一些不好的念頭,慾望還是一些讓自己覺得特別羞恥的事,全部都要表達出來,只有當我們表達了自己感受和想法,而且被接納了,我們內心的衝突才會得以緩解。

我們內心會有衝突就是因為現有問題的兩端都被封住了,而且這兩端的感覺都是很糟糕的,所以我們沒辦法表達出來。

但只有當我們願意說出來,並且在這個過程中被接納了,我們才會覺得被釋放了,才能真正地放鬆和學會改變。

但如果沒有這樣一段關係可以去處理的話,樹洞、日記或者找專業人士都是可以獲得支持的方法。


厭食和失眠,是你的情緒在呼救

胡慎之心理

第三、需要明確人與人之間的邊界問題,包括跟寵物或者戀人之間的邊界。明白很多事情都不是自己造成的,不需要對上述客體產生深深的愧疚,甚至於覺得自己很羞恥。

我們是可以承認悲傷,接納悲傷,但同時要明白,每個人都是獨立的個體,他們所發生的事並不全是跟自己有關係,自己不需要去為過多的事情負責,需要處理好和每個人之間的邊界問題。

第四、當我們學會解讀這件事後,我們就能從中實施危機干預,從這件糟糕的事中尋找積極的意義。

在危機干預的過程中,我們需要幾個系統的相互協調和運作。分別是覓食系統、娛樂系統、社交系統和遊戲系統。

可以通過這幾個系統的相互作用,作為身邊人帶領抑鬱的人或者遭遇到重大危機的人從自身的鐵桶中走出來,重新融入到正常的生活中,讓他們重新去接納生活裡的一切。

正確面對悲傷,才是對分離最大的尊重。

< the end >

胡慎之,知名親子關係專家,向日葵心理創始人,向日葵爸爸。新書《陪孩子度過生命第一個三年》、《父母的教養,孩子的成長》、《高情商溝通術》京東噹噹熱銷中。公號:胡慎之(hushenzhixl)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