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傷,如何影響了我們的生活?

向日葵心理諮詢中心創辦人

國家二級心理諮詢師

知名關係親子專家


創傷,如何影響了我們的生活?

胡慎之

你有經歷過不好的對待嗎?以及,這些經歷給你現在的生活帶來了哪些影響?歡迎大家在評論區留言分享。

你是否在躺下來睡覺時,感覺後背緊張,有疼痛的感覺?

你是否在跟同事發生小的矛盾衝突時,會特別生氣,憤怒?

你是否在開車或乘車時遇到加塞的狀況,會控制不住的想發火?

在親密關係中,當你們爭吵時,你是否會毅然決然地提分手?

……

以上這些情緒反應或身體反應都有可能是曾經的創傷,帶給我們的影響。

也許,你只知道自己有這些表現,但卻不知這些表現和我們的創傷有著怎樣千絲萬縷的聯繫?

每個人的性格特點都是紛繁複雜的,同樣,冰山之下的內心活動也很難被我們意識到?

今天,我們就來一起探討下,創傷是如何影響我們的吧。

五種創傷影響

第一,創傷打破了我們掌控的感覺。

我們想要掌控身邊的一切,因為這可以讓我們感覺到安全。

一旦掌控的感覺被打破,我們就會特別焦慮。

比如:在生活中遇到了困難,你不知道該不該去做?怎樣去做?做了之後結果如何?諸多的不可控因素會讓我們如坐針氈,身心備受煎熬。

第二,創傷會影響我們軀體的感受。

軀體的感受是什麼?

他來找我諮詢,原因是:一遇到難題,頭部就會莫名其妙的疼,而且是固定的集中在頭部的某個位置。

於是,我讓他做一些自由聯想。他回憶起了在他很小的時候,只要他做不出來題,媽媽就會在他後腦勺的位置“啪”地打他一下。這段記憶一直封存在他身體裡。從此,只要他遇到難題,想不出解決辦法時,或缺乏信心時,頭部的那個位置就會出現疼痛的感覺。

他去做過身體檢查,沒有查到任何不妥的地方。在平常的日子裡,也沒有任何疼痛的表現。

其實,他是重現了幼年時被懲罰的經歷,這段經歷變成了一種潛意識的軀體記憶,沒被來訪者意識到。

通過做諮詢,他終於明白了自己頭部那個位置的疼痛是怎麼回事了。

第三,創傷直接打破了我們的自我價值感和自尊。

有時,我們會覺得自己什麼事情都做不好。有時,我們在跟別人交往的時候,總覺得低人一等,不敢平等的與人對話。有時,當我們看到一個自己喜歡的人,第一反應居然是TA會不會喜歡我或TA會不會關注我,而不是充滿自信地吸引對方。

這些認知,跟我們的創傷有關係。創傷會直接打破我們的自我價值感和自尊。那麼,問題來了,你知道這些現象或認知是怎樣產生的嗎?有很多在原生家庭做“姐姐”的女性,從小到大一直都在扮演照顧別人的角色。這種角色在中國尤為突出,跟中國的傳統文化“重男輕女”有關。他們不明白,為什麼身為女性地位這麼低?他們也不知道,為什麼自己只能扮演一個拼命照顧別人的人才能得到家庭的認可。在家庭中,他們一直是付出者角色。

通常情況下,他們只懂付出,卻不敢索取,需要別人照顧的時候也不敢提出來。除非忍無可忍,就會用非常憤怒的方式,宣洩出來:“為什麼我為你做了這麼多,你就不能為我做一點點呢?”

是的,他們沒辦法用一種平和的方式來表達自己的需求,因為他們的價值在出生的那一刻就被剝奪了——他們不是男孩,不符合父母的期待。自然,父母就不會平等的對待她。

這會讓他們覺得自己低人一等,不值得擁有美好的東西,產生低價值感。

這是創傷影響我們的自尊和價值的一個典型案例。

第四,創傷還會影響我們的親密關係。

夫妻兩人只要一吵架,其中一方就會很決絕地說:“我不要跟你過了,分開吧,這日子沒法過了。”

這種情景是怎樣的創傷引發的呢?我們經常會在街上看到這樣的畫面:一個孩子躺在地上耍潑,媽媽站在旁邊非常淡定,冷冷地說:“你起不起來?不起來我就走了”。這種畫面,我們應該很常見吧。媽媽想用這種方式逼孩子起來,但她不知道,這句話給孩子帶來的心理創傷有多麼嚴重。孩子還小,分辨不出媽媽的用意,他會真的以為媽媽不要他了。媽媽不要孩子,這對孩子來說,是多大的傷害。孩子心理清楚,失去了媽媽,自己很可能會死掉,這太恐懼了。

長期以往,孩子在“自己犯錯,被重要的人忽略”的模式下成長,日後跟別人建立親密關係的時候,肯定會有許多折磨和痛苦。

你可以想象一下,自己稍微犯了一點錯,使了一點小性子,對方就不理他,忽略他,丟下一句冷冰冰的話,“你再這樣,我就不要你了。”

長大後的他,無意識的把幼年時遭受到的感受直接複製到成年的生活中。既然,被離開的感受很痛苦,那我就主動離開吧,這樣,我就再也不用體驗幼年時遭受的恐懼了。

但他們可能不知道的是,自己再也不是小時候的那個自己了,自己已經長大了,長大後的他不用誰照顧也死不了,地球離了誰都一樣轉。

於是,在親密關係中,也就出現了這樣的吵架模式:每次發生衝突時,一方會先行動,揚言,“我要離開”或收拾好東西,準備離開。

第五,創傷會打破我們的信任感。

有些人對什麼都懷疑,很難去信任別人。

以前,我對很多東西都不信任,包括親密關係。

對此,我做了自我剖析,發現,小時候的我曾有過創傷經歷。

我的創傷經歷

約兩三歲的時候,我媽老騙我:“媽媽帶你去外婆家睡午覺,睡醒了就給你西瓜吃。”

我乖乖地睡午覺,美美的想著醒來後有瓜吃。

結果,一覺醒來,媽媽不見了,西瓜也沒有。

設想一下,一個孩子兩三歲,被媽媽騙到外婆家,身處一個陌生的環境中,該是多麼的恐懼啊。因為去外婆家的次數很少,所以,那裡對我來說,還比較陌生。

我的恐懼有兩點:

1,我媽是不是想扔下我,不管我了,只要我弟弟。

2,在那個陌生的環境,我該如何生存?媽媽還會回來找我嗎?

那時,我對媽媽的感情很複雜。

我很害怕,穿著媽媽穿過的鞋子,坐在大門口哭了整整兩天。

兩天之後,外婆實在是受不了我了。外婆的孫子外孫特別多,哪裡有精力哄我,終於她不耐煩了,嫌棄地對我說:“你這個孩子怎麼一點都不聽話,實在是太糟糕了。”外婆這樣一說,我的自尊又被打破了。

就這樣,我在被媽媽“拋棄”後,又被外婆以惡劣的態度來對待,身心遭受了雙重創傷。

從此,我對親密關係開始不信任,低自尊感也產生了。因為連自己最親的親媽都不能信任了,還能去信任誰呢?

這種創傷經歷,如果不去修復的話,是一定會影響親密關係的質量的。

不信任親密關係,帶來的折磨和苦痛太多了,在你折磨對方的同時,也在折磨著自己。

以上這些,大概是創傷帶來的幾種影響,點點滴滴,幽深微妙,並難以被意識察覺。

創傷,如何影響了我們的生活?

胡慎之心理

2. 創傷後應激反應

創傷後應激反應是一個非常專業的詞,意思就是因為一些創傷性的事件,引起的身心反應。

最近有部電影,李安導演的《比利·林恩的中場戰事》,裡面就提到了創傷後應激障礙,簡稱“PTSD”。

一個煙花的響聲,直接讓上過戰場的士兵馬上臥倒,因為那種感覺就是炸彈爆炸。所以,他做出了條件反射。

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井繩,這就是受到創傷後,身心做出後的生存策略。

那麼,一個有過被拋棄創傷的人,對於有可能被拋棄的行為,將會怎樣應對呢?

* 不建立關係。沒有關係建立,就沒有被拋棄的可能,也就不用生活在恐懼中了。

* 主動結束關係。這樣,我們就不用承擔被拋棄的風險了。

* 誰拋棄我,我就毀滅誰。這樣做,可以發洩掉曾經被拋棄的憤怒,憤怒是有力量的。

我們在生命的成長過程中,經常會遇到一些創傷性的事件。

有的創傷事件是天災,有的是人禍。

天災是意外的,是威脅生命的,是無法掌控的。

人禍,是人為造成的。

創傷,如何影響了我們的生活?

胡慎之心理

性格上特別敏感,總是關注著周圍環境,無法專注在自己的事情上,這些都是創傷後應激反應的症狀。

創傷是童年時期,我們最親密的撫養者有意或無意帶給我們的。

可是,那都過去了。

生活在過去的經驗中,是很無奈的。慶幸的是,一旦你意識到了這一點,改變就有可能發生。

潘女士特別害怕矛盾衝突。

有時,丈夫說話聲音大了一些,潘女士都會感覺到一種強烈的恐懼感。因此,每次遇到這樣的事情發生,潘女士的第一反應就是奪門而出,立刻逃離,似乎天要塌下來一樣。

多次反覆,令丈夫很苦惱,甚至是憤怒。

他特別想追上去問個清楚。

最後的結果是,矛盾升級,潘女士提出離婚。

從根本原因來探究,幼年時的潘女士是在父母的爭吵中度過的,她特別害怕父母吵架,面對這樣的情景,她也總是無力應對。

後來找結婚對象,她給自己提了一個要求:找丈夫,一定不能找那種讓自己再去體會曾經的痛苦的人。

但是,哪家夫妻不爭吵?

每當夫妻爭吵時,潘女士就會再次表現出“幼年時自己的狀態”:身體瑟瑟發抖,表情驚恐萬分,本能的想要逃跑。

心理創傷背了個“黑鍋”。

意識到這一點的潘女士,現在可以用成年人的狀態去理解爭吵了,也能表達出自己的感受。

當然,她的丈夫也理解了她,給了她一些支持和包容。

創傷,如何影響了我們的生活?

胡慎之心理

所以說,好的親密關係是能修復和療愈彼此的。

但糟糕的親密關係,就是再現那些創傷情景,或者升級,成為重複性的創傷。

可惜,不是每個人都能夠清晰的看到這一點,你的親密伴侶也不一定有能力解決你的創傷體驗,如果你要求對方成為“療愈我的人”,那結果可能會讓你很失望,甚至絕望。

學會覺察這些創傷的存在,不是為了我們的情緒或行為推脫,而是為了更好地瞭解自己,完善自我。

我們不需要為自己的摔倒負責,我們需要學會為如何站起來負責。

承認創傷的存在,接受過去,當我們知道黑洞的客觀存在且跨不過去時,那就儘量繞過去吧。

你可以做自己的心理治療師或尋找適合自己的心理諮詢師。

創傷修復後,才能更自由自在的生活。

< the end >

胡慎之,知名親子關係專家,向日葵心理創始人,向日葵爸爸。新書《陪孩子度過生命第一個三年》、《父母的教養,孩子的成長》、《高情商溝通術》京東噹噹熱銷中。公號:胡慎之(hushenzhixl)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