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年仅四岁的街头流浪小孩,到拯救无数患者的诺奖获得者!

从年仅四岁的街头流浪小孩,到拯救无数患者的诺奖获得者!这一切功勋的背后是一段刻骨铭心的母爱传奇!


从年仅四岁的街头流浪小孩,到拯救无数患者的诺奖获得者!


“有的时候你不得不面对糟糕的境遇,但很可能那是生活给你上了一课。”


时间过去两个多月了

不知道光友们是否还记得

电影《我不是药神》所讲述的传奇故事

从年仅四岁的街头流浪小孩,到拯救无数患者的诺奖获得者!


从电影的上映

到总理亲自发话

“降低进口抗癌药物的价格,

减轻癌症患者的家庭负担”

可以说这部电影的上映

让许多普通家庭的癌症患者

重新燃起

对生活和未来的希望

从年仅四岁的街头流浪小孩,到拯救无数患者的诺奖获得者!


当然

对于所有疾病来说

最为关键的还是

有药可医

在这里不得不提影片中

关系到无数白血病患者的药物

格列卫

从年仅四岁的街头流浪小孩,到拯救无数患者的诺奖获得者!


它是世界上第一款

针对癌细胞基因突变的靶向药物

它针对的是白血病特有的

BCR-ABL融合突变基因

单凭这一个药

就让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患者五年存活率

从30%一跃到了90%

从年仅四岁的街头流浪小孩,到拯救无数患者的诺奖获得者!


正是因为基因靶向技术

(又称基因打靶技术)

让世界上许多的疑难杂症

有了治愈的可能

今天

阿光要为大家介绍的这个人

他就是基因打靶技术的开创者

2007年诺贝尔生理与医学奖获得者

但与此同时

他也是一位二战难民

一位年仅四岁就走上街头的流浪汉

马里奥·卡佩奇

Mario M. Capecchi

从年仅四岁的街头流浪小孩,到拯救无数患者的诺奖获得者!


在磨难中的人生第一课

1937年

二战的东方战场已经拉开序幕

而在欧洲的轴心国之一

意大利

正充斥着狂热的法西斯、纳粹

以及共产主义

混乱的政局和狂热分子们

让那整个时代都变得疯狂起来

也是在那一年的10月6日

卡佩奇出生在意大利北部城市维罗纳

他的父亲是卢西亚诺·卡佩奇

一名意大利空军飞行员

母亲露西·拉姆贝格是一位

反对法西斯主义的诗人

创作了不少讽刺纳粹的文学作品

他的父母并没有结婚

卡佩奇由母亲一个人独自抚养

从年仅四岁的街头流浪小孩,到拯救无数患者的诺奖获得者!


1941年春

露西似乎预感到自己要被抓

因此就在卡佩奇三岁半时

将家里所有东西都卖了

把钱交给了一户农场家庭

希望他们能够照顾小卡佩奇

果不其然

德国士兵没过多久就带走了露西

她被安上政治嫌疑犯的罪名

并关押在位于德国的达豪集中营

从年仅四岁的街头流浪小孩,到拯救无数患者的诺奖获得者!


达豪集中营

离开了母亲的卡佩奇

一开始还可以生活在农场里

可是仅仅过去一年

农场主就告诉年仅四岁的卡佩奇

他妈妈留下的钱已经花完了

他们无法继续抚养他了

于是,四岁的卡佩奇

就这样走上了街头

成为了无依无靠的流浪“孤儿”

从年仅四岁的街头流浪小孩,到拯救无数患者的诺奖获得者!


卡佩奇独自往南方流浪

他有时候一个人

有时候加入其他无家可归孩子所组成的帮派

有时候被孤儿院收养

但他几次从孤儿院逃走

他还记得自己曾多次

短暂地和父亲生活在一起

但父亲常常虐待他

这使他一次次从父亲身边逃走

卡佩奇曾在自传中写道

“那段日子的记忆就好像是老照片,十分鲜活但并不连贯。其中有一些回忆起来让人痛苦到难以描述,而另一些却是美好的。”



从年仅四岁的街头流浪小孩,到拯救无数患者的诺奖获得者!


一个四岁的孩子

没有家人,身处战乱

他能够活下来

真的是一个奇迹

在那段时光里

住房并不是问题

到处都是被炸毁的、被遗弃的建筑物

随便找一间合适的房间

便可安稳的睡上一觉

唯一的难题就是寻找食物

这也被他称为

“人生当中第一个科学实验”

“首先你要搞清楚是谁在看管着食物,然后你需要对他们的行为模式做一个评估,最后下手去偷食物。这个过程需要有足够的耐心。”
“那段日子的确教会了我许多关于生活的事情。”


从年仅四岁的街头流浪小孩,到拯救无数患者的诺奖获得者!


从1942年到1946年

卡佩奇整整流浪了四年

1945年4月29日中午12点

美第45步兵师的先遣部队

冲进了位于慕尼黑附近的达豪集中营

年轻的美军士兵们

心里只有一个感觉:

这里的人要么死了,要么就濒临垂死边缘。

作为纳粹德国最臭名昭著的集中营之一

几年时间这里

至少有20万人倒在了屠刀下

弥漫的硝烟中

两名美军士兵从囚犯尸体堆

中拖出一个气若游丝的中年女子

从年仅四岁的街头流浪小孩,到拯救无数患者的诺奖获得者!


达豪集中营

一个月后

这个侥幸躲过屠刀的女人

刚刚恢复了一些体力

就固执地要求出院:

“我的孩子,我要去找我的孩子!”

没错,这个女人

就是卡佩奇的母亲露西·拉姆贝格

从年仅四岁的街头流浪小孩,到拯救无数患者的诺奖获得者!


直到1946年10月

在卡佩奇九岁生日之际

寻找了一年多的露西

找到了卡佩奇

那时他蜷缩在一张

没有被子也没有床单的空病床上

十月的意大利已不算温暖

此时卡佩奇因为发烧和严重的营养不良

插着针管的双手瘦得不成形

9岁的孩子体重却只有20多斤

卡佩奇曾回忆说

“说实话,当时我没有认出我母亲来,

她苍老了许多。”

但母亲却一眼就认出了卡佩奇

露西强忍住泪水

紧紧拉着儿子的手说:

“妈妈以后再也不会离开你了!”

话没说完

泪水已是挂满了脸

卡佩奇用力地点了点头

从年仅四岁的街头流浪小孩,到拯救无数患者的诺奖获得者!


前往美国

母亲给他带来了许多新衣服

包括一套提洛尔套装和带有羽毛装饰的帽子

直到现在卡佩奇都保存着那时的帽子

母亲带他去首都罗马办理签证手续时

他洗了六年来的第一次澡

露西带着卡佩奇

从那不勒斯港口坐船

迁往美国

投靠自己的弟弟爱德华·拉姆贝格

来到美国的第一年

一切对卡佩奇来说都是陌生的

幼年的坎坷经历

让他自我保护意识过于强烈

整整两年

他不善言辞,不善于交际

甚至都不说一句英语

露西用所有的时间陪着儿子

带他去散步、郊游、教他文学和诗歌

母亲的爱犹如徐徐暖流

逐渐焐热了卡佩奇害怕受伤的心

从年仅四岁的街头流浪小孩,到拯救无数患者的诺奖获得者!


卡佩奇的舅舅爱德华

是一个量子物理学家

同时他还是一个基督教徒

他们跟着舅舅生活在宾夕法尼亚州

一个基督教徒建立的社区

这里是美国难得的净土

没有种族歧视,也没有宗教冲突

不同肤色的孩子在一起玩耍

画画、跳舞、运动、探索树林等

而大人们

每周都参加社区聚会

也正是生活在这样一个

大家互帮互助的社区里

也加速了卡佩奇内心伤痛的痊愈

从年仅四岁的街头流浪小孩,到拯救无数患者的诺奖获得者!


已经十岁的卡佩奇

几乎没有受过正式的教育

或者是任何有关在社会环境中生存的训练

但是卡佩奇的舅舅和舅妈并没有放弃他

而是决定要把卡佩奇培养为一个有用的人


他的舅妈几乎从零开始教他如何阅读

到美国的第二天

舅舅就把卡佩奇

送到了小学三年级的班上

他的第一个任务是学习英语

幸运的是三年级的老师非常有耐心

也给了他很多鼓励

那位老师让卡佩奇去参加画壁画

这并不需要太多语言交流

但对卡佩奇习惯在美国的生活有很大的帮助

“那个老师让我知道了什么是梦想,

并让我有能力去追逐自己的梦想”,

从年仅四岁的街头流浪小孩,到拯救无数患者的诺奖获得者!


此后,卡佩奇进入了一所

重视运动和学术的贵格会的高中

在那里他花了许多时间在运动上

如足球、棒球等

但他最喜欢摔跤

“我喜欢场上只有一个对手的感觉,

也很享受摔跤给我的生理和心理的双重挑战。”

多年的苦难生活

培养了卡佩奇极为坚韧的意志

也使得他格外珍惜

和平的生活和学习的机会

在舅舅的培养下,他开始钻研医学

高中毕业后

他进入安提阿学院

在那里他发现了他的最爱

那就是数学和物理

尽管他很满足于学习数学和物理

但他发现他所学的

都是早已被研究透的内容

而后他又在学院的提供的机会下

进入麻省理工学院

在那里

卡佩奇遇到了分子生物学教授

亚历克斯·里奇(Alex Rich)

这是他第一次接触分子生物学

同时也是他确定科学生涯方向的时刻

从年仅四岁的街头流浪小孩,到拯救无数患者的诺奖获得者!


麻省理工学院

在MIT的经历

让卡佩奇找到了自己的兴趣所在

之后他到了分子生物学的研究重镇

哈佛大学


他的导师是诺贝尔奖获得者

DNA双螺旋结构的发现者之一

詹姆斯·D·沃森(James D. Watson)

沃森对卡佩奇的学术生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不教学生如何去做分子生物学实验

(事实上卡佩奇已经对实验十分精通)

而且教会了卡佩奇一个更重要的“技能”

即如何在本领域内

找到一个关键的、并且在现有的技术下

切实可行的研究课题



从年仅四岁的街头流浪小孩,到拯救无数患者的诺奖获得者!


卡佩奇的导师沃森(James D. Watson)


1967年

在哈佛大学取得生物学博士学位后

卡佩奇开始在霍华德·休斯医学研究所工作

1977年

他同时开始担任

犹他大学人类遗传学和生物学教授


同时

卡佩奇也组织了幸福的家庭

妻子劳丽供职于政府福利部门

1983年

一个可爱的女儿也加入到他们的生活中



从年仅四岁的街头流浪小孩,到拯救无数患者的诺奖获得者!


卡佩奇在犹他的家附近的风光


迈向诺奖


就在卡佩奇在学术上的道路上

高歌猛进时

露西却日渐衰老

并患上了轻度老年痴呆

当年那个身体羸弱却又不畏强暴的母亲

如今却任凭岁月和疾病折磨着自己

一头白发在夜风中无力飘荡

想到这些,卡佩奇就心如刀割

为了尽量帮母亲减缓痛苦

卡佩奇利用所学到的医学知识

帮露西建立了一个

完整的体温、脑电波、及其身体其他各种数据库

并有针对性地


然而任凭卡佩奇如何努力

1986年

死神还是无情地将母亲带走了

在露西的葬礼上

卡佩奇并没有哭,他下决心:

一定要在有生之年,

努力让尽量多的患者摆脱疾病的折磨!

让卡佩奇欣慰不已的是

年仅5岁的女儿米萨

无论长相还是性格都

和祖母一模一样

这似乎是一种奇妙的生命传承

母亲以另外一种形式

还始终陪伴着他

这让他浑身充满了力量

从年仅四岁的街头流浪小孩,到拯救无数患者的诺奖获得者!


时间来到了80年代

分子生物学基础问题已经基本确立

中心法则和基因测序都基本完成

可是,又该用何种方法

来确定一个基因的基本功能呢?

卡佩奇准备用外源的DAN代替内源的基因

在体外构建体内的基因缺陷模式

然后通过观察表现异常

来确定正常基因的功能

可是,他的想法

却遭到了许多科学家的怀疑

他们认为这种研究

在概率考虑上几乎是不可能实现的

为此,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

甚至还撤消了

对卡佩奇主持项目的资金支持


然而性格坚韧的卡佩奇

对于反对声却不屑一顾

他说服了大学同窗创办的生物公司

对他进行资金注入

继续着自己的研究

在那段艰苦的时光里

每当坚持不下去的时候

卡佩奇的脑海中都会响起母亲的声音

母亲似乎在对他说

活着,就不能放弃!

从年仅四岁的街头流浪小孩,到拯救无数患者的诺奖获得者!


随着研究不断的进行

国际上也有其他科学家

开始了类似研究

也是在这时,曙光终于出现了

1986年

英国剑桥大学教授马丁·埃文斯发现

刚生长不久的胚胎细胞(即“胚胎干细胞”)

能够分化为生物体内

几乎所有类型的细胞

卡佩奇获知埃文斯的这项成果后敏锐地想到

如果用胚胎干细胞

进行基因操作然后再分化

就能培养出基因改造过的动物

这一刻

基因打靶的理论构想

第一次浮现在卡佩奇脑海中

"基因打靶"技术是指利用细胞脱氧核糖核酸(DNA)可与外源性DNA同源序列发生同源重组的性质,定向改造生物某一基因的技术。


从年仅四岁的街头流浪小孩,到拯救无数患者的诺奖获得者!


1987年

卡佩奇和威斯康星大学的奥利弗·史密斯

成功的把目的基因

插入到了胚胎干细胞DNA的特定位置

使基因打靶技术初见雏形


成功的那一刻

卡佩奇把自己关在办公室内

他躲开实验室内所有欢乐的人群

捧着母亲的相片哭得像个孩子:

“妈妈,我没有辜负你的希望,

可我是多么希望你能亲眼看到啊。”

1989年

关于小鼠基因打靶技术的论文一经公布

立刻引起了全球科学界的轰动

人们比喻这次发现

为除阿波罗登月之外的“第二大步”

此后,人类将拥有

克服任何突发疾病的理论和研究基础

这项成果彻底奠定了

卡佩奇学术界巨匠的地位

从年仅四岁的街头流浪小孩,到拯救无数患者的诺奖获得者!


1990年5月的一天午后

卡佩奇案头的电话响起

对方自我介绍说

他是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的安德森教授

手头有一个棘手的病例

希望能采用卡佩奇基因打靶的技术来治疗:

“这个孩子才4岁,她自出生以来就必须待在一个无菌罩里面,不然就会发生感染致死。我们判断这是一种严重免疫复合缺陷症,我恳求您的帮助,也许基因治疗是这个孩子唯一的希望。”


卡佩奇慨然应诺

并开始指导安德森教授

如何进行这个缺陷基因的“跟踪和确定”

当年7月

美国药物和食品管理局

同时这也是全球第一例


经过几个月上百次电穿透打靶试验

卡佩奇和安德森最终确定:

女孩身上的致病根源

是一种名叫ADA的基因发生缺陷

然后导致了人体免疫系统缺失无法发生作用

在卡佩奇教授的建议下

安德森利用腺苷酸脱氨酶注入女孩细胞的方法

来弥补这个致命的免疫缺陷

女孩体内的免疫系统指标、

白血球数量、淋巴细胞指数

都达到了接近正常人的水准

从年仅四岁的街头流浪小孩,到拯救无数患者的诺奖获得者!


这个消息如同长出了翅膀

不久就传遍了世界科学界

在卡佩奇等科学家的共同努力下

基因打靶技术逐渐成为了

研究人体内特定基因功能的一项基本技术

在癌症、免疫学、神经生物学、

人类遗传学及其内分泌领域

都取得了重大突破

比如恶性肿瘤、糖尿病、慢性肝炎,甚至爱滋病

基因打靶成为了当之无愧的

掌握“万病之源”的钥匙


2007年10月8日下午

万众瞩目的2007年度

诺贝尔医学或生理学奖隆重揭晓:

卡佩奇等三位科学界的精英

分享了这一荣誉

从年仅四岁的街头流浪小孩,到拯救无数患者的诺奖获得者!


这个62年前的小流浪儿

在发表获奖感言时唏嘘不已

前情往事潮水般涌上心头

他似乎重新回到了

半个世纪前的维罗纳街头

又似乎正在享受着母亲怀抱的温暖

一时竟有些凝滞:

“妈妈的鼓励,是我一生的动力!”

说到这儿

他下意识地看了一眼坐在一旁的女儿

她实在和她的祖母太像了

米萨忍不住轻吻父亲的脸颊

表达着她的祝贺

恍惚间,卡佩奇觉得

那个瘦弱而又坚强的母亲又回来了

从年仅四岁的街头流浪小孩,到拯救无数患者的诺奖获得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