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贫路上党旗红

——宣恩县椿木营乡党建促脱贫攻坚工作侧记

通讯员郑家云孟友强

宣恩县椿木营乡位于宣恩县东南边陲,下辖15个行政村,有建档立卡户1535户4326人,是全州“四县(恩施、宣恩、建始、鹤峰)五乡镇(新塘、红土、椿木营、官店、中营)高山片区的重点贫困区域之一。在整乡脱贫攻坚决战的道路上,该乡充分发挥党组织引导,党员示范带动作用,全力推动精准脱贫,实现了农村基层党建与精准扶贫的深度融合,取得了明显的成效。

激活脱贫攻坚“思想引擎“。唤醒党员身份意识,引导党员找准角色定位是让党员在脱贫攻坚战场上发挥作用的第一步。从2014年以来,该乡党委按照年初制定的党员培训计划,每年多次邀请宣恩县委党校老师与各村第一书记,乡驻村干部及村党支部书记共同组成党课宣讲团,轮流给党员上党课,讲政策,学法律,下发普通党员在脱贫攻坚工作中应该做到的”正面清单“。同时,区别对待全乡农村党员中的贫困户,为他们特别制定“负面清单”,坚决斩断思想上的穷根,力促他们率先脱贫。党课之余,乡党委还制定了一系列唤醒党员身份意识的“特殊套餐”。例如开展“不忘初心铭记党恩知党心跟党走”主题教育活动,“最美党员”评选等,党员参与脱贫攻坚工作的积极性明显提高。 “就是个农村党员,开始觉得自己和扶贫工作关系不大,谁知道我还能做这么多事。”该乡勾腰坝村8组青年党员尹红说起脱贫攻坚工作开展以来,自己才真正找到了用武之地,今年8月底就和村尖刀班干部一起做通了本组一位缠访对象的思想工作。

抓好脱贫攻坚“先锋队伍”。党建工作做实了就是生产力,做细了就是凝聚力。该乡首先抓实的就是“关键少数”。自脱贫攻坚工作开展以来,乡党委始终配备了全乡最优力量主抓扶贫工作,对扶贫工作搞得好的干部予以表彰,免去扶贫干部“后顾之忧”。同时,严抓第一书记和村党组织书记,出台相关管理考核细则,明确村干部干事创业的正向激励,建立问责机制,激发村级党组织主动作为。其次抓牢了党员致富能手,充分运用“三培三带”实际成果,党员中的致富能手被予以重任,组织结对帮扶贫困户,带动脱贫。挖断山村4组的马孝谜,原本是一名贫困党员对象,在村里牛膝药材产业种植时,他首先拿出自己的5亩好土率先种植牛膝,当年开始增收约15000多元,脱贫致富后的马孝谜主动带领村民共同致富,组织村民大力发展种植牛膝产业,现在,全村已经全部摘下贫困帽。甘竹坪村充分发挥党员群众的主体作用,给无职党员设岗定责,并使其成为乡村振兴,脱贫攻坚,维护稳定的带头人和排头兵。走进莲花台村,能明显看到水清了,山绿了,路面干净了。该村无职党员义务负责村组农户环境维护,有工作能力的党员带头维护社会治安,参与民事调解,支持村集体经济发展,弘扬良好家风等。村里凝聚力增强了,有了长远的发展规划和动力,莲花台村已经顺利脱贫了。

带动脱贫攻坚“同频共振”。打赢整乡脱贫攻坚战是最大的目标,也是最终的目标。近年来,该乡坚持从提高农村基层党建工作实效入手,搭建党建促脱贫的“菜单”扶贫模式。全乡结合本土特色,以“党建+文化+旅游”孕育脱贫好风尚。一批批党员志愿者在民谷文化传播,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中发挥了“助推器”的作用。该乡采用高腔山歌、薅草锣鼓、湖北大鼓,方言快板等本乡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宣传艰苦奋斗,勤俭节约好风尚,营造了打好整乡脱贫攻坚战的良好氛围。同时该乡围绕蔬菜,药材,烤烟种植,生态养殖,观光乡村旅游等骨干产业,充分发挥农村基层党组织宣传引导,党员示范引领作用,辐射带动贫困户脱贫。由贫困户按需“点菜”,采取党组织牵头,合作社带动,能人帮带,自主发展四种模式,由村干部,驻村第一书记,包户干部逐个落实贫困户发展产业需求“菜单”。目前全乡成立了惠民蔬菜,恒瑞药业,发金生态养殖等10余家专业合作社,创办了道地中药材,错季节无公害蔬菜,优质烤烟种植基地面积达4万余亩,产值达1亿元左右。施家坪村党支部2018年初引进马铃薯,油牡丹种植,采取订单农业模式,签订保底回收价,每亩收益在3000—4000元,目前马铃薯和油牡丹面积已发展300亩,吸纳贫困户36户。甘竹坪村还结合当前鼓励发展乡村生态旅游和实施脱贫攻坚契机,对村组农户道路等基础设施进行了提质改造,自2015年以来,全村共新建、维修、砂石、扩宽连组入户道路38公里,极大地方便了村民出行,全村3个村民小组全部实现了道路砂石化到组到户。全村各组各户饮水安全难题也得到了彻底解决。同时,还结合本地特色民房建设的特点,积极保护土家传统房屋风格,不仅改善了农户的居住条件,也较好地保护了本地特色,使其成为发展乡村生态旅游的一块招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