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个转型方向看透中国制造业转型之“困”丨案例解读

互联网+制造业会发生什么样的变革?

传统制造业企业如何拥抱互联网倒逼的变革?

配合制造行业转型案例,带你看透中国制造业转型的十个方向!

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主体,而当前全球制造业正处于深度变革期,成为新国际竞争优势下的突破。以智能制造为重要发展方向的转型升级之路上,仅通过设备、零部件的更新来实现产业升级,这并不足以彻底改变目前制造业的现状。那么,中国互联网时代下制造业又该何去何从?

一、中国制造业转型的十个方向

1

互联网+制造业是倒逼出来的,其改造动力来源于下游环节

制造业的互联网化是“生产-销售-消费”协同升级中的一环,其改造动力来源于下游流通端和消费端。下游互联网化程度(在线化、数据化)程度越高,对上游制造环节的倒逼作用越显著。

十个转型方向看透中国制造业转型之“困”丨案例解读

图1:“产销消”协同升级

2

“微笑曲线”误导中国制造业

1992年,台湾企业家施振荣提出了“微笑曲线”(Smile Curve)理论。微笑曲线认为,曲线左右两侧附加价值高,利润空间大;而处在曲线中间弧底位置的加工、组装、制造等,技术含量不高,附加价值低,利润微薄。中国产业界对“微笑曲线”奉为经典并因此陷入迷惘。在这一思想指导下,中国制造业转型升级的方向必须向所谓的价值链高端延伸,特别是走品牌化的道路。而面向零售市场和品牌之路是“败九成一”的策略,风险极大,并非适用所有制造业企业。

十个转型方向看透中国制造业转型之“困”丨案例解读


十个转型方向看透中国制造业转型之“困”丨案例解读

图2:微笑曲线VS武藏曲线

事实上,制造业并没有那么悲观,理论和实践上都存在与微笑曲线相反的现象。2004年日本索尼中村研究所所长中村末广提出了“武藏曲线”即和微笑曲线相反的拱形曲线——真正最丰厚的利润源正是在“制造”上。

而2005年6月,日本《2004年度制造业白皮书》通过对近400家制造业企业的调查也验证了,认同 “制造&组装”利润率最高的企业非常多。而中国制造业之所以被微笑曲线所迷惑,根本原因是中国制造业的管理水平糟糕。

3

制造业转型的方向是由单纯“生产制造”转向“供应链协同”

我们认为,制造业更切实可行的转型之路是做供应链服务。但什么是做供应链?很多人都在讲,但似乎又各有所指。举个简单的例子来说明“供应链协同”。

“供应链协同”的做法是,工厂在生产过程中了解到品牌商那里:A款式畅销,在6月中旬已经低于最低安全库存了,马上就要断货;而B款式滞销,尚有大量库存。那么工厂应该加速A款式的生产和交期,而延缓B款式的生产甚至减少订单量,这就是“供应链协同”的做法。

十个转型方向看透中国制造业转型之“困”丨案例解读

图3:自动生产、补货系统

无论是消费品还是工业品的生产制造,只要是2B业务,都可以使用这个模型。一些优秀的企业已经在这方面进行了卓越的探索,比如思科、沃尔玛、丰田汽车、戴尔、华为等。而互联网作为一种广域的连接工具,完全可以更低成本地将供应链的上下游连接起来,通过数据协同实现更大范围的供应链协同。

4

供应链协同的基础是:打通电商大数据、ERP、MES系统,实现纵向一体化

要实现供应链协同,需要实现价值链各环节的数据共享和策略一致。在生产制造端,首先需要打通ERP(企业资源计划即Enterprise Resource Planning)与MES(制造业生产管理体系)的割裂,实现内部协同。

十个转型方向看透中国制造业转型之“困”丨案例解读

图4:三层企业集成模型

当产业链所有系统都全面集成之后,一条连接市场最终客户、制造业内部各部门、上下游各方的实时协同供应链就形成了。IT时代供应链的最高境界CPFA(Collaborative Planning Forecasting and Replenishment)--协同规划、预测与补货 系统就横空出现了。

5

柔性化生产将成为制造业的核心竞争力

国务院参事汤敏教授认为:未来中国,以大批量生产、低成本取胜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外迁到东南亚势不可挡,中国唯一可以留下的就是小批量、定制化的柔性制造产能。

所谓柔性化生产是指,在品质、交期、成本保持一致的条件下,生产线在大批量生产和小批量生产之间任意切换。

十个转型方向看透中国制造业转型之“困”丨案例解读

柔性化生产是制造业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总体上,所谓国内的产能过剩指的都是落后产能、一般性产能,真正具备柔性生产能力的产能十分稀缺。

6

车间里如何实现柔性化生产,互联网诞生之前已经出现;互联网要解决的是车间之外的事情

60年前大野耐一创立的“丰田式生产方式”(TPS,美国人总结为精益生产)已经极大地突破了柔性化生产问题。

大野先生认为生产市场不需要的产品、过多生产是最大的浪费。这在本质上,已经包含了产销和谐、产销匹配的深意。到90年代,佳能的细胞生产(Cell)又将柔性化生产推进了一大步。以大量运用多能工的细胞式生产,不仅实现了多品种生产组装的快速切换,而且激发了工人的创新能力。

十个转型方向看透中国制造业转型之“困”丨案例解读

同时期,以戴尔大规模定制为代表的生产革新代表了另外一种柔性化生产思路,即对产品按照其功能进行划分而进行模块化设计,建立产品族和零部件族,内部实现零部件的标准化、通用化。这一模式成就了戴尔的辉煌,并作为一种商业思想广泛传播。国内工业3.0的标杆企业尚品宅配、索菲亚、青岛酷特等也都沿袭这一模式而成为行业翘楚。

所以说柔性化生产本身与互联网无关,互联网要解决的问题在于更大范围的产业链协同问题,包括生产制造企业与下游的客户,也包括与上游的原材料商、设备制造商之间的协同。

7

不但要柔还要快

快速响应比降低生产成本更重要

在需求快速变化的今天,制造业企业最重要的一项能力是快速响应市场,而非生产成本。快速响应包括产品创新能力、快速交货能力,以及连续补货能力等

在市场需求不确定的情况下,厂商都不愿意大批量订货,而是更多地通过小批量订货来试产试销,直到测试出市场的真实需求,才开始大批量连续订货。为保障生产和销售的机会,小单、急单、短单已经大行其道,这无形中倒逼生产制造企业必须能否快速响应,否则将逐步出局。

8

就单个企业而言,迈向工业4.0,精益和IE是绕不开的一道坎;那么出现互联网之后,有没有可能通过“范式转移”实现超越呢?

基于第6个观点,就不难理解接下来这个命题。

中国制造业要迈向工业4.0,必须先补工业3.0的课——精益生产;甚至是工业2.0的课——IE(工业工程)。

IE是一切之本,TPS、6Sigma、TOC(Theory of constraints,瓶颈理论,常与精益生产、六西格玛并提)、5S(源自日本的现代工厂管理理论)都是建立在IE基础之上。甚至丰田也讲到:丰田生产方式就是工业工程在丰田公司的具体应用。IE是以科学的方法,有效地利用人、财、物、信息、时间等经营资源,实现产出最大化。

十个转型方向看透中国制造业转型之“困”丨案例解读

必须承认用精益和IE来改造现有传统制造业存在巨大困难,最重要的是一把手的观念、决心,甚至情怀。因此,就单个工厂升级到工业4.0无法超越这道鸿沟。

在互联网条件下,有没有可能通过“技术-经济范式转移”的方式实现超越呢?是否会出现制造业的“云端制”?是否能实现超越工厂围墙的社会化柔性化生产?理论是可行的,现实也具备条件,但是我们还没有看到!这个值得持续观察。

9

“机器换人”的核心问题是软件如何柔性化

以自动化设备、批量生产、降低制造成本为导向的“机器换人”可能存在陷阱,因为这正与全球制造业发展方向背道而驰。比如,自动缝纫机一台可以替代6个缝纫工,确实提高了产能节省人工。

十个转型方向看透中国制造业转型之“困”丨案例解读

但是问题来了:自动缝纫机要求针对不同服装款式,不同缝制要求,预先制作工装夹具,还需要人工编程打板,制作缝迹文件。这些额外成本使得自动缝纫机依然最适合的是单一款式大批量生产,而这与服装行业柔性化生产的整体发展方向相悖。因此,“机器换人”的关键是如何实现软件的柔性化、敏捷编程,或自动编程,就像TPS中的“快速换模”一样。

10

制造业转型要放在C2B模式中予以整体思考

互联网时代,我们要从产供销一体化来看待制造业,任何局部的优化,整体结果可能更糟糕。因此要看到未来整个商业模式的转化。我们坚定地相信,C2B(Consumer to Business)是未来信息经济时代的主流商业模式。

C2B=客户定义价值+SNS营销+拉动式配送体系+柔性化生产。

十个转型方向看透中国制造业转型之“困”丨案例解读

这其中,柔性化生产体系是C2B落地的重要一环,如果制造业做不到批量可大可小的柔性化生产,C2B不会彻底,并且会因此深受伤害。

反之,如果下游零售端模式不变,那么柔性化生产的价值也难以体现。譬如,你依然愿意接沃尔玛这样的大批量采购订单,你自然还是一件产品三万件、五万件地生产,不会有动力和意识去做生产方式的改变。所以商业模式的转变是整体性的,是产供销一体化的转型。

二、酷派案例节选

酷特:服装大批量生产转型大规模定制

我国的酷特集团(原青岛红领集团),自2003年试水大规模定制,打造单件生产的柔性生产线。2013年酷特个性化西服定制柔性生产线RCMTM基本成型,成为国内首家大规模服装定制企业。现在酷特每天能生产3000多套件定制服装,订单七个工作日交货。

2012至2016年,酷特营业收入连续五年增长100%以上,净利润率高达25%。与此同时,2012至2016年中国服装制造业累计收入增长率从30%下降至6%,2015、2016年净利润增长率仅为12.75%和-20.2%。酷特的高速发展引起各行各业的广泛关注。

十个转型方向看透中国制造业转型之“困”丨案例解读

红领集团2017年正式更名为酷特集团,致力于C2M定制平台企业转型

1995年,张代理创立了酷特 。初期,酷特主要以OEM的代工模式为国外品牌贴牌进行服装的批量生产。

2000年,酷特开始试水定制。他在青岛和济南开设了两家定制服装店。旺季的时候,两个店铺最多一天可以收到订单八十套。张代理同时也积极发展国外定制市场。

2002年8月,酷特集团正式成为北美地区有较大影响力的量体定制服装公司MTM的定点供应商。

2003年,张代理开始探索在生产线上实现个性化定制。

2013年,酷特研发的个性化西服定制柔性生产线基本成型。

名为RCMTM,即Red Collar Made To Measure。RCMTM是酷特在大数据的基础上,建立的人机结合的定制生产流水线,用以实现计算机辅助下个性化定制服装的高效快速生产。

截至2015年底,其服务范围遍及北美、欧洲、大洋洲、亚洲等十多个国家及地区,200多个品牌的定制西装产品通过RCMTM制造。

2015年8月,酷特推出直营定制服装平台——魔幻工厂

2016年7月,魔幻工厂应用软件线下的移动大巴正式启用

十个转型方向看透中国制造业转型之“困”丨案例解读

酷特集团魔幻工厂移动大巴

2.1酷特模式

柔性化大规模定制

十个转型方向看透中国制造业转型之“困”丨案例解读

酷特提供的整体的服务工作流程是:

1、线上线下结合下单

2、标准化量体

3、打版-RCMTM的计算机辅助设计系统(Computer Aided Design,简称CAD)自动生成适合的版型。

4、剪裁是根据数据在机器上自动剪裁,配以少量工人进行简单的辅助操作。

5、制衣-系统根据订单“身份证”把半成品传送到下一步工序的工位,工人只需刷一下半成品的“身份证”,系统会把该工位需要完成的工序告诉工人。

6、出货-制成后,成品服装会被统一传送到轨道的“终点”,库房系统会自动把成套的西装或者是同一个订单中的多件服装汇集到一起。工人只需把整理后的服装直接打包邮寄。

从接单到出货,规定最长用时为7个工作日。定制的西装用快递送达全球各地的消费者手中 。传统交期一般要三至六个月。

2014年,酷特实现销售利润指标100%以上的同比增长 。成为信息技术助力,传统制造业转型升级的成功典范。

酷特集团核心价值

酷特模式的核心是工业化和信息化的相互融合,标准数据化、精细化、自动化、智能化、去中间渠道化,2015年酷特成功入围工信部【中国制造2025】的46家试点示范企业,成为其中唯一的服装厂商,是服装行业迈向工业4.0的代表

但要将酷特模式成功复制到其他行业,不仅仅只依靠引入互联网思维、数据驱动生产,还需考虑行业差距、痛点不同、人才瓶颈等困难,找准痛点对症下药,中国制造业要走的路还很长....

节选自案例《酷特:服装大批量生产转型大规模定制》指导教授:郑渝生

三、长虹案例节选

长虹:打造新型竞争力,领衔制造业转型

对于中国家电企业来说,家电业短期内难以摆脱经济调整期的阵痛,转型升级已是生死关头的最后战略选项。其中,最大难题就是颠覆自我、打破传统思路和框架,跳出传统产业相对优势的“舒适区”,尽快找到一个支撑未来产业持续发展的新兴增长点,主导产业变革、引领未来变局、赢得经济效益。

对于长虹来说,最新发布智慧厨房系统就是下一轮加速转型的新支点、新引擎,智慧厨房系统,看似跨界第一和第三产业,实则是长虹面向服务的制造转型的成果之一。

主动转型布局团餐业态,不是抢蛋糕而是做大市场

长虹以智慧厨房系统一款产品解决方案,同时搅动家电业、餐饮业两个行业的变局,其具有如此产业影响力和市场影响力背后,关键在于由算法、大数据、深度学习、互联网等科技塑造而成的厨房机器人成主角,接过厨房专业厨师的掌勺,自动投料、自动炒菜、自动清洁等,烟熏火燎的传统厨房生产方式成为过去。

十个转型方向看透中国制造业转型之“困”丨案例解读

另外一方面智慧厨房系统不再是传统厨房信息孤岛,而是以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等为依托重构未来大厨房、大餐饮的生态系统,比如物流、信息流、资金流等高度集成,实现餐厅饭桌与农户田间之间的有效衔接。这将是一个立足制造产业打通农业和服务业的新战略,带来的不只是市场蛋糕,更有战略新引擎。

制造与服务双向转型,形成“左右互补”优势

如今,对于加速战略转型扩张期的长虹来说,左手制造,右手服务,推出智慧厨房系统,不是一道快餐,而是跨界布局经营餐饮业的开始,更是未来产业多元化持续增长的探索 。这也是,为什么长虹如此高规格发布智慧厨房系统,可以说它是今年检验长虹主动转型发展战略含金量的一枚试金石。

十个转型方向看透中国制造业转型之“困”丨案例解读

从制造业向餐饮业,是冒进还是跨界,是噱头还是转型?其实,不只是长虹,家电业转型正在跳出自己传统优势产业的范畴和思路,向着高附加值、高技术含量、高端等产业方向布局,长虹进军餐饮业也并非彻底撕掉家电标签,在新旧产业之间进行“二选一”,而是以此为支点或跳板激活企业和产业创新活力,打造新型竞争力、新型产业价值链。

相对美的、海尔等其他家电企业转型发展,长虹的做法留给外界最明显的特征以及最具有价值的意义,不应该简单地理解为从制造业向餐饮业,从第三产业打通第一产业,而是其战略定力和落地执行力,转型并非搅局者,也非唱独角戏,而是以共享、共赢、共创等手段获得认同者、追随者、同行者,将自身的转型发展真正务实服务市场需求、升级产业价值。

其实,长虹战略转型产业变局也给整个家电业带来深层思考:一面是互联网经济强势崛起,并触发物联网革新爆发,一面是家电业普遍遭遇急转而下的断崖式下跌,留给家电企业转型升级的选择时间已不多。

转型发展对于所有企业,已经不再是一碗饭的问题,而是一条命的难题,没有急迫感、压力的转型升级无异于纸上谈兵、坐以待毙,没有落地成果的转型升级同样也是画饼充饥、空想主义。如果今天不迈出关键第一步并走好每一小步,那么明天丧失不仅是战略窗口,还有左右行业发展、引领产业变局的话语权和主动权!

如果你对如何进行互联网转型存在困惑,那么你需要的是一个颠覆的机会!添加小编的微信(domesmart_cs),免费咨询,备注:“行业干货学习”通过验证之后,即可以获得价值2999元的互联网知识干货和转型经典案例,还可加入“企业互联网转型精英讨论群”。

十个转型方向看透中国制造业转型之“困”丨案例解读


分享到:


相關文章: